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984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esh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7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三国 纸上谈兵自取其败 失街亭 赏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智慧超群的常胜英雄,但他不是神,他也有遭受挫折的时候,「失街亭」(第95回)就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关于历史上的街亭之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曾有记载:「(建兴)六年(228年)春,……亮身率诸军攻祁山,……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亦有较为具体的记载。罗贯中抓住了事件的关键,在「谡违亮节度」上巧作文章,而对人物关系作了调整:把魏军主帅写成是司马懿,张郃则被安排为「先锋」,这样既符合张郃勇而寡谋的性格基调(他后来正是恃勇轻进而被乱箭射死的),而且使「失街亭」这一情节成为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大军事家斗智的前奏,在《三国演义》的整个情节链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说第95回一开头,写司马懿奔袭孟达成功后,奉魏主曹睿之命,率领二十万大军抵御蜀军。他综观全局,决定避开祁山蜀军主力,直取控扼汉中咽喉的街亭,其如意算盘是:「(诸葛)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这一招,极富韬略,十分凶狠。而当诸葛亮得知司马懿领兵出关时,也立即判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样,小小的街亭一下子就成了蜀、魏两军争夺的焦点,成了读者关注的中心。

  街亭的得失如此重要,守将的选择便成了关键问题。当诸葛亮询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应声而出。这时,作者特意安排了诸葛亮与马谡的一番对话。首先 ,诸葛亮强调街亭直接关系到北伐成败和蜀军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指出街亭「守之极难」。而马谡却满不在乎,说什么:「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诸葛亮郑重提醒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却不把强敌放在眼里,声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再次,诸葛亮以「军中无戏言」来告诫马谡,马谡却仍然头脑发胀,以 「愿立军令状」来担保必胜。这番话,既表现了诸葛亮处事审慎、思虑周详的性格,又突出了马谡骄傲自大、轻敌疏狂的形象。

  由于马谡过去曾出过一些好主意,赢得了诸葛亮的器重,这次又自信必胜,诸葛亮便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并拨「平生谨慎」的王平相助,又谆谆叮嘱了三点:其一,「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这是守卫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这是防止部署错误的保险措施。其三,「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是要求王平尽到辅佐匡救之责。这三点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应该是做得到的。

  马谡、王平领兵去后,诸葛亮犹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为救援,命魏延驻扎街亭之后以为策应。这层层设防、前呼后应的布置,便是诸葛亮有关街亭之战的全部「节度」,进一步表现了他谨慎周密的性格。

  可叹的是,骄矜自用的马谡却完全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他一到街亭便讥笑诸葛亮「 多心」,认为魏军不会来。接着,他又撇开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指示,硬要扎营于山上。王平再三劝告,指出魏军若包围蜀寨,断绝汲水之道,蜀军将不战自乱,他却固执己见,甚至用「丞相诸事尚问于我」这类大话压人。王平苦谏无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马谡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这就决定了他丢失街亭、兵败被斩的结局。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再写魏军的行动。司马懿率大军到达街亭附近后,闻报街亭有蜀军把守,先是惊叹诸葛亮得机在先:「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继而听说马谡屯兵于山上,顿时「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由「叹」到「喜」,从反面印证了诸葛亮部署之正确,马谡「违亮节度」之错误,再一次预示街亭必定失守。

  当街亭之战正式打响后,情节发展骤然加快。司马懿严密布置,分三步而行:第一步,将蜀寨团团包围,断其汲水道路。蜀军冲击不动,只好缩回寨中,因无水无食,不战自乱,纷纷下山投降。第二步,下令沿山放火,使得蜀兵愈乱,无法立足。第三步,待马谡率领残兵奔逃时,不作正面阻击,而在背后掩杀。就这样,在短短的一天中,魏军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而马谡则被动挨打,一败涂地。以后,尽管王平、魏延、高翔奋力拚杀,几番争夺,使情节一波三折,几起几落,但毕竟只是高潮之后的余波,无法挽回马谡铸成的大错,街亭终于失守了!

  街亭之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正如毛宗岗在第95回回评中所说的:「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于是南安不得不弃,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撒 ,西城之饷不得不收。遂使向之擒夏侯、斩崔谅、杀杨陵、取上邽、袭冀县、骂王朗、破曹真者,其功都付之乌有。悲夫!」总之,它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整个形势发生逆转,蜀军除了撤退之外,已别无他途。

  「失街亭」这一篇章,着重突出了马谡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艺术形象。尽管他饱读兵书 ,把兵法条文背得滚瓜烂熟,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似乎头头是道﹔然而,和战国时期葬送赵国四十几万大军的赵括一样,他只是精于纸上谈兵,实际上对兵法体系并未融会贯通,不会因地制宜,因时变化,只会死搬教条,事到临头,束手无策。这是他遭到惨败的根本原因。毛宗岗对此也有比较恰当的评论:「马谡之所以败者 ,因熟记兵法之成语于胸中,不过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耳,不过曰『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耳。孰知坐论则是,起行则非﹔读书虽多,致用则误,岂不重可叹哉!故善用人者不以言 ,善用兵者不在书。」(同上)其次,马谡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既不执行诸葛亮的指示,又不听从王平的劝告,怎不自取其败?

  不过,应该看到,马谡也并非纯粹的庸才。当诸葛亮南征时,他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深得诸葛亮的赞许﹔诸葛亮出兵北伐之前,他又献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差一点杀了司马懿。这说明他确有一些谋略。但是,好参谋并不等于好将帅,出谋献策之才与临机决断之才并非一码事。马谡缺乏自知之明,轻率请战,而又违背诸葛亮的部署,结果昨是今非,身首异处,实在可悲。而以诸葛亮之明,竟也一时见不及此,付之以重任,也令人惋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上表请求自贬三等,自然是严以律己的表现,但也是事出有因的。后人读到这一篇章,怎能不深长思之!

  在这一篇章中,诸葛亮的小心谨慎、部署周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阴狠沈着都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尽管街亭之战表现为司马懿打败马谡,实际上已是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的先声。这两位精通韬略的主帅,都可谓知己知彼:司马懿之谋,诸葛亮每每洞若观火﹔诸葛亮之计,司马懿也大都能够猜中,真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作者既不回避蜀军「失街亭」这一历史事实,又通过马谡的行动和司马懿的言辞,巧妙地暗示读者:街亭之失,完全是马谡「违亮节度」的结果﹔司马懿虽然获胜,但实属侥幸,其计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这样,就为随之而来的「空城计」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文选自《三国漫谈》一书)


[ 此文章被SWAT3901在2005-03-05 11:33重新编辑 ]



四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照样赢不了诸葛亮
(我爸告诉我的,意思是事情还是要交给懂的人做)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3-03 12:4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021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