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776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esh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7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三国 盖世英雄的悲剧结局 败走麦城 赏析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的崇敬之情仅次于诸葛亮而居于武将形象系列之首。这种崇敬之情,不仅贯串于众多的描写关羽功业品格的篇章中,而且还集中体现在描写其结局的「关羽走麦城」这一情节单元里。

  对于历史上的关羽的败亡,《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吕蒙传>都有记载。罗贯中大胆突破史料的束缚,充分发挥艺术想像,把「关羽走麦城」写得悲壮动人,为塑造这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添上了最后一笔。

  《演义》第76回,写孙权趁关羽集中兵力攻打樊城之机,命吕蒙率领三万大军快速奔袭,巧取烽火台,招降公安守将傅士仁(按:应为「士仁」)和南郡守将麋芳,一举夺得荆州。奉命救援樊城的曹军大将徐晃抓住战机,向关羽军发动进攻,连败关平、廖化。关羽亲自迎战徐晃,但因荆州失守的消息传来,军心动摇,又被徐晃、曹仁两面夹攻,因而遭到惨败,只好匆匆撤退。在归途上,荆州失守得到证实,「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苏醒后,他一面命马良、伊籍星夜赴成都求救,一面准备夺回荆州。这样,情节一开始,关羽就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接着,作品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分五个层次描写了关羽败走麦城,终至被俘身亡的过程 。

  第一层,写关羽夺回荆州之举失败,不得不困守麦城。为了夺回荆州,他采取先礼后兵的办法,先遣使去见吕蒙,责其背盟失信。精明的吕蒙早已「传下号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公出征将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月给与粮米;有患病者,遣医治疗。」这一安抚政策大见成效,「将士之家,感其恩惠,安堵不动。」关羽使者到后,吕蒙巧言应付,设宴款待,于是关羽部下的家属们纷纷请使者传书带信,无形中成了吕蒙攻心的代言人。关羽见文的一手不行,又企图用武力硬夺荆州,不料军心早已涣散,「军行之次,将士多有逃回荆州者」;吕蒙又进一步展开攻心战,让归降的士卒和家属在四周山上「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住」,于是「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真是兵败如山倒!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哪里还谈得上夺回荆州!只好怀着满腔愤懑,带领数百残兵,退到麦城待援。

  第二层,写关羽遣廖化向刘封、孟达求援,被二人托词拒绝,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当关羽困守麦城之时,蜀军方面只有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相距最近,如果二人奋力救援,关羽尚有生还的希望。然而,孟达害怕曹、孙两家的强兵,又挑起刘封对关羽不赞成立己为刘备之嗣的不满情绪,于是二人以「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为藉口,拒不发兵。这样一来,关羽孤陷弹丸之地,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英雄末路,竟至于此,实在令人喟叹!

  第三层,写关羽断然拒绝诸葛瑾的劝降,誓死效忠刘蜀集团。在关羽粮尽援绝的困苦条件下,孙权命诸葛瑾入城劝降,提出的条件是诱人的:归顺后,不仅可以保全性命,而且可以复镇荆州,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关羽却心如铁石,毫不动摇。对于孙权的利诱,他慨然表示:「吾乃解良(按:应为「解县」)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对于死亡的威胁,他毫不畏惧:「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真是语语铿锵,掷地作金石之声!

  第四层,写关羽乘夜突围,不幸被俘。拒降之后,关羽处境之艰危是显而易见的:「计点马步军兵,只剩三百余人,粮草又尽。」此时的他,已经无法维系军心;在吴军的呼唤下,「越城而去者甚多」。显然,继续坚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惟一的选择便是拚死突围。这天夜里,他留下王甫、周仓守城,自己率领二百残兵,冲出北门。可是,吴军早已作了周密的部署。突破了几道封锁线之后,赵累战死,他身边只剩下十余人,而他本人也已筋疲力尽– –要知道,此时的关羽已不是斩颜良时的壮年汉子,而是年近六旬的老将了。在饥肠辘辘、 两眼昏花之际,他突然被长钩套索绊翻战马,倒地被俘;关平也力尽被擒。

  第五层,写关羽怒斥孙权,慷慨就戮。当关羽父子被押进孙权大帐时,孙权以战胜者自居,得意洋洋地调侃道:「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羽不为所屈,厉声斥骂孙权为「碧眼小儿,紫髯鼠辈」,正气凛然地宣称:「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于是,父子二人同时被杀,一代名将就此殒亡!

  读着「关羽走麦城」这一篇章,人们的心情是压抑的。如果说,取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擒杀庞德,威震华夏,是关羽一生功业的顶峰的话,那么,走麦城则使他跌入死亡的深渊,其败亡之快之惨,简直令人震惊!透过书页,人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位盖世英雄走投无路时的悲愤神情,听到赤兔马凄厉的嘶鸣。读到篇末,人们似乎看到这位老将高高昂起不屈的头颅,任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飘动,大踏步地走向刑场。……于是,压抑的心情也随之一振。

  关羽之死,完成了一个悲剧英雄的性格悲剧。综观关羽的一生,堪称典型的「忠义」英雄 ,而其区别于其他英雄的性格特点则是「刚强」和「骄矜」。刚强使他在长达三十五年的征战生涯中战胜重重艰险,建立累累功勋,成为天下闻名的勇将。骄矜则使他傲慢自大,目中无人;功劳越大,声望越高,骄矜越甚。正是由于骄矜,他忘记了诸葛亮谆谆嘱咐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根本方针,任性而行,使自己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正是由于骄矜,他轻信了陆逊假意奉承之辞,低估了东吴的力量,轻率地调走了荆州大部分守军,给吕蒙 、陆逊以可乘之机;也正是由于骄矜,他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一再拒绝王甫等人的正确建议,直到突围时还不顾王甫「小路有埋伏」的警告,说什么:「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终致被俘身亡。因此,所谓「大意失荆州」,实际上应该是「骄傲失荆 州」。尽管他对刘蜀集团忠心耿耿,念念不忘「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却被自己那骄矜的性格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结局,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当然,失败的英雄仍然是英雄,关羽以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坚毅言行,为自己的英雄交响曲谱写了最后一个悲壮的乐章,仍然具有响遏行云的力量。关羽之死,同时也是命运的悲剧。客观地说,关羽的败亡并非全是他个人的责任。当关羽进攻樊城之时,刘备、诸葛亮并未出兵配合;即使东吴不袭取荆州,关羽孤军深入,也不可能成就大功。而当关羽败走麦城之际,刘备、诸葛亮又未能及时救援,致使关羽孤穷无助,力尽而亡。

  在「关羽走麦城」这一情节单元里,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形象,费尽了神思,艺术匠心独运。

  首先,对史实作了必要的改造。<吴主传>中本有「羽伪降」的记载,虽然只是「伪降」,罗贯中却认为有损于关羽的英雄形象,予以坚决摒弃,在《演义》中写成关羽断然拒绝诸葛瑾的劝降,这样,就较好地维护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其次,以孙权必欲关羽归顺自己来反衬关羽英雄盖世的气概。尽管关羽曾一再折辱孙权,后来又成了阶下囚,孙权却仍然表示:「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今欲以礼相待,劝使归降。」这种一心期望能为我用的态度,显示出关羽的高风亮节,使对手也不能不倾慕。

  再次,以赤兔马、王甫、周仓的结局来陪衬关羽的「忠义」。作品写关羽父子慷慨就戮之后,意犹未尽,又加上这样的尾声:孙权将赤兔马赐给马忠,赤兔马却「数日不食草料而死」;王甫、周仓得知关羽身亡,「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这样的描写,不仅使整个情节单元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郁,而且有力地衬托出关羽「忠义」之气的感召力量。

  总之,「关羽走麦城」堪称《三国演义》中描写英雄人物结局的精彩之笔,在全书的同类情节中,它仅次于描写诸葛亮之死的「遗恨五丈原」。在今人看来,关羽的某些言行并不值得赞美;尽管如此,这一篇章在艺术上仍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文选自《三国漫谈》一书)


[ 此文章被SWAT3901在2005-03-05 11:33重新编辑 ]



四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照样赢不了诸葛亮
(我爸告诉我的,意思是事情还是要交给懂的人做)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3-03 12:4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25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