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79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黑暗正義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討海人討海人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0 鮮花 x23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小說][分享] 紅絲帶的天空
【汪其楣】

二十年前,一九八四,台灣登錄了第一位愛滋病的個案,是一位外籍人士。第二年,又有一位本國籍人士,之後,陸續的醫療和篩檢過程中,個案也在靜默中增加。一九九四年,我為台灣愛滋感染者在雜誌上寫了一年多的「AIDS深呼吸」專欄,集結成《海洋心情》一書,要出版時正是第一個個案出現後的十年。我書上寫著:台灣愛滋感染者已有五五四人。如今一晃眼十年又過去了,台灣社會仍在前進,2004年年底的報告上感染者的數字是七二五六人,十年之內又增加了十多倍。更進一步的說明應為:未篩檢出來的約為這個數字的十倍,七萬多人。

而這十年內,也許是更多的現實令我無法抒情,我沒有再公開發表過與愛滋覺識有關的文字,只寫過很多信。我和中途之家、希望工作坊、誼光協會、關愛之家、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這些防治、宣導、互助的團體有不少來往,我深深了解他們工作的重要性,很多信是寫給藝文界朋友及有力人士的,時有回應和收穫,但也時時如大石沉海,令人更無聲以對。我不敢抱怨說台灣社會已經忘記了這個全球人類共同的戰場,就因為這些團體單薄的人力還在散播可敬的能量,讓周圍的人感受他們在街巷中默默前進、永不氣餒的堅持。

AIDS的議題就如其他嚴肅的議題一樣很難受到大眾媒體重視,更難有成熟、周延的論點。還好,還有網路,以愛滋為主要內容的網站不少,觀念充實,對話新鮮。我尤其欣慰網路就是屬於年輕的各路人馬,各種身分隱密、四處活動的社群,傳統媒體所限,正是網路閱知的無遠弗界。

還可以一面聽到Hello網路電台的「紅絲帶的天空」,一個已做了好幾季的廣播節目,感染者、第一線的工作者、關懷者,在網上發抒對當前重大議題,如「轟趴」,或本身處境的省思,如是「他者」還是「我群」。很真實動人,有啟發性。

雖然台灣民間總是不乏自力救濟的能手,還是盼望更有力量、尤其在高位的人,來強化民間的理念和行動。不是選票考量、不是只為形象,是知道自己的高度有何等影響力之後的社會責任,因為卑微的舉動常有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服力。

英國的黛安娜王妃、好萊塢的伊莉莎白泰勒兩位豪華級美女,就常在全球新聞網上為愛滋的防治研究及病患尊嚴留下膾炙人口的銘言或永久的動人畫面。

美前總統柯林頓就職大典時就曾邀請一位中學老師感染者出席,退職之後他也在訪問中國時擁抱一位愛滋病患。

曼德拉先生的長子年初死於愛滋,這位南非歷史改寫者,受敵友尊敬的政治悍將在垂老之年真誠面對家庭悲劇,並以親身之痛喚起他的國人、整個非洲、整個地球一起面對防治愛滋的重大責任。

除夕夜,中國總理溫家寶到河南愛滋村與村民共度春節,除了降低西方記者、西方領導對中國官方處理愛滋問題的疑慮,也是對國內官僚體系及醫衛人員的正面宣示,更重要的是對他所領導的十三億人口表現了與感染者日常相處不必恐懼的示範動作。

消除恐懼才能面對知識、預防感染,才能尊重生命、尊重人權。

【2005/02/16 聯合報】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局域網對方和您在同一內部網 | Posted:2005-02-17 08:3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55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