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0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ropen9066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8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 〈轉貼〉
一位55歲的女性到醫院就診,主訴是從三年前全身多處關節開始疼痛腫脹。在只接受不規則的治療下,關節疼痛與變形在一年之後更加明顯。經過骨科主治醫師的診治,發現是個類風濕性關節炎侵犯多處關節的病例,而且由於發病初期並沒有及時治療,導致病情急速惡化。患者經過藥物治療之後,疼痛略有改善,但是手指、手腕、及腳趾的變形只能靠關節面切除整型術來矯正,而手肘及肩膀的變形只能靠人工關節置換術來恢復部分功能。

根據市立中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俞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特徵在於自體免疫異常造成關節滑膜的細胞增殖、新生血管增生、及單核淋巴球浸潤,導致滑膜呈絨氈狀變性以及關節軟骨受到發炎細胞攻擊而損傷,最後是整個關節被破壞。發生率約佔人口的0.5~1%,發病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女性約三倍於男性。如同糖尿病以及中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會縮短壽命,但是目前醫界也只瞭解它的病程而不知道起因。無從預防,重點只好放在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不難,全身的關節都可能受到影響,其中以手部的掌骨指骨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足部的蹠骨趾骨關節、膝關節、以及腕關節最常見,關節會疼痛不堪、腫脹變形、並失去功能。除了病史與理學檢查之外,診斷還要靠X光攝影(評估關節破壞的特徵)以及抽血檢查(80%的病人呈類風濕因子陽性反應),也有少數情況下必須做關節液檢查或是滑膜切片來確定診斷。

除了四肢關節病變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有另一個危機:頸椎變形。這是由於頸椎椎間關節發炎破壞後而造成頸關節不穩定所致,嚴重時會造成延髓壓迫,這會致命:曾有解剖研究指出,高達1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是死於延髓壓迫!因此陳俞志醫師強烈建議,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都要注意自己有無頸部疼痛變形、上肢麻木無力、或是異常疼痛,同時也應該定期接受頸椎的理學檢查以及X光攝影。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進展極為快速,發病兩年後便有七成患者的關節遭到不可逆的破壞。以往先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幾個月,不行的話再用類固醇,如果再不行才用脛氯奎寧或是硫代蘋果酸金鈉,等上三到六個月才有藥效。這種做法已嫌過遲,針對快速而激烈的病情,陳俞志醫師建議採用積極的治療策略,一發病便以類固醇控制發炎症狀,並同時以胺基甲基葉酸或是柳酸磺胺鈚啶來抑制疾病強度。類固醇在控制發炎方面極為有效,而 Methotrexate或是Sulfasalazine使用三到六週之後便能抑制疾病強度。雖然這些藥物都有副作用,比方說:肝、腎障礙、腸胃不適、以及造血異常,但是在低劑量的使用之下,這些副作用如果和關節永久破壞的後果相比,還算是可控制的風險呢。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靠藥物治療,不過在積極清除病變的滑膜與軟骨方面,手術治療仍佔一席之地;關節變形太嚴重時,人工關節置換也能減輕疼痛並且改善功能。陳俞志醫師呼籲,對於不幸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朋友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能接受早期積極而有效的治療,才能藉由完整的身心功能來維持快樂的生活。



THE TRUE TEST OF A MAN'S CHARACTER IS WHAT HE DOES WHEN NO ONE IS WATCHING.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2-10 18:5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91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