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154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法性宗法性宗
法性宗,简称性宗,汉传佛教术语,
为判教分类方法之一,
法性宗与法相宗构成了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
传统上认为,法性宗即中观派,
但现代佛教研究学者认为,由宗义来看,⋯⋯
法性宗应是如来藏学派。
概论
法性,意指诸法的本性与实相[1],
研究诸法本性的学派,称为法性宗。
法相宗与法性宗的分类,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代。
印度那烂陀寺中,戒贤、护法等人,
依《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等经典,
建立法相宗;而清辩、智光等人,建立法性宗。
性、相二宗,形成那烂陀寺中的两大宗派,
这个分类随后传入中国[2]。
因为智光的传承来自清辩,远承龙树,
传统上将天台宗、三论宗,般若学派或中观学派,
都归于法性宗之下[3]。但事实上,
汉传佛教所理解的法性宗,其学说内容阐明法性是
「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
根据现代佛教研究学者的见解,
其学说主要属如来藏学派。
华严宗很早就将法性宗归于如来藏学派,
如圭峰宗密将大乘佛教分为法相宗、破相宗与法性宗
三大流派,智光一派为破相宗,属于空宗[4],
认为法性宗并不属于空宗,或中观宗的范围,
并举出十种差异[5]。但是华严宗的见解,
在宋朝之后不被列为主流,
汉传佛教传统上仍然将法性宗等同于空宗,
或是中观学派[6]。

注释
1.^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
「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
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
2.^ 法云《翻译名义集》:「性相二宗,肇分于竺国。
南北之党,弥盛于齐朝。故西域那烂陀寺戒贤大德,
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
《瑜伽》等论,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齐八识业相,
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识相行布为旨。
其寺同时智光大德,远禀文殊龙树,近遵青目清辩,
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法性宗。
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故一性宗,
以真理融观为门。」
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二宗〉:
「二宗,法相宗与法性宗也。此为大乘之宗别,
华严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
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
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
广分别名义,故名法相宗。
如深密经唯识论之所明是也。华严之大乘始教,
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当之。二、法性宗,
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说之万法,
而显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经,
四论等之所明是也。华严宗五教中之终教已上,
天台之四教中别圆二教,八宗中之三论宗当之。
在竺土称为龙树天亲之二宗,中观瑜伽之二宗,
护法戒贤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无相大乘者也。 」
4.^ 圭峰宗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
「然大乘教总有三宗。谓法相、破相。二皆渐教之始。
即戒贤、智光二论师。各依一经。立三时教。
互相破斥。而传习者。皆认法性之经。成立自宗之义。
法性通于顿渐。渐即终教。终于始故。顿如后说。」
5.^ 圭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
「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
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辨空宗性宗,有其十异:
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
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
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
十佛德空有异。」
6.^ 《宋高僧传》卷6:「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维基百科*

法相宗的简称,在佛教的宗派中,以万法之生起,

归于阿赖耶识,因而就其所生之法,广为分别名相者,

名为相宗。 华严五教中的大乘始教,

天台四教中的通教,八宗中的唯识宗皆是。

佛教中有些宗派,

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

而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

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一个例子。

相宗是着名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 (596-664)

引进中国的。 像相宗这样的宗派,

都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 因为它们的局限性,

就没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

所以在中国人精神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而“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 ,

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

它是联系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起来的。

法相宗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

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

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

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

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

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陈玄奘,

是陈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如来佛业迹、

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

修持的方便之门。 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而真正懂佛法、知佛性、

明佛理的人则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

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 所谓法相,

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

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

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

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

而“佛门”又称为“法门”。 法相宗的“相”,

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

以及法的程式、结构、体制等。

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 而在事实层面上,

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法相宗是一个极具先锋作用的佛学宗派。

它在理论创新上富有睿智,

蕴含着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实践拓展上具足功效,

表现出法如利剑的威力及锋芒,敢破敢立,

能破能立,不惧邪魔与妖孽。

陈玄奘当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

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

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

实地考察了如来佛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

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

这就像一个人去寻找银子,结果却发现了金子一样,

陈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

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

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

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佛学历史上有两个来自于印度的真实:

一个真实是达摩祖师来自于印度的佛门,

其源流由下而上地追溯可以上溯到如来

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 这是“明心见性、

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的源头,其核心概念是“佛性”。

另一个真实是陈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

来来回回地行走在印度大地上,

流连忘返于如来佛的遗迹前,

学习研究于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学殿堂,

师从于印度当时最权威的佛学大师,

并就佛学问题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

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

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赞誉。

陈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

其翻译活动达到了相当于国家编译局的规模,

翻译了数千卷的经书,并被誉为“正遍知”和“法门领袖”,

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视为“国宝”。

撇开数以千卷的经书译作不谈,

陈玄奘留给后来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

而“法相”在修炼佛法的实践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

是无字真经。

http://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aike...02578.htm&h=UAQHKDeMx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8-29 21:57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相宗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

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

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

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

(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

乃一切万有之总称。 一切万有悉皆保持其自性,

常不改变,是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

故能成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

是为轨生物解。 一切诸法,即森罗万象,

在瑜伽论归纳为六六○法,

世亲更于百法明门论中立百法,

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

此等五位百法,皆不离识,即唯识所现。

玄奘法师西游记

(三)种子现行,百法中,除无为法之六法外,

其余之因缘所生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 种子,

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色法、

心法等万千诸法之功能,犹如草木之种子。

(四)阿赖耶缘起 ,

宇宙万有皆由识所变现,色境、声境、香境、味境、

法境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所变现。

乃至末那识,恒以阿赖耶识为对象,

变现实我实法之影像。 又诸识之转变有因能变 、

果能变二种。 因能变唯在第八识,

对此而立阿赖耶缘起之名。

(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缘境。

(2)见分,诸识之能缘作用。

(3)自证分,证知见分之作用。

(4)证自证分,更确认自证分之作用。

(六) 三类境 ,即性境、 独影境 、带质境。

(1)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时,

唯以现量如实量知彼境之自相,称为性境。

(2)由于能缘之心妄想分别所变现之境界,

称为独影境。

(3)境相兼带本质,即主观之心缘客观之境,

虽有所依之本质,而非为彼境之自相,称为带质境。

(七)三性,一切诸法之体性相状,

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

(八)五性各别,一切有情本具声闻、独觉、菩萨、

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

本宗复依解深密经无自性品立三时教 ,

以判释释尊一代所说之教法。 三时即第一时有教,

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

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

第三时说超越诸法最深远不可思议

中道真实义之最极圆满教,为了义教。

佛学经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

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

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

《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

《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

《大乘庄严经论》、《 分别瑜伽论 》

等十论为支的所谓“ 一本十支 ”为主要典籍。

《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

《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

有、空、中道三时。 第一时有教。

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

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

是为初时我空之说。 第二时空教。

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

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

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 第三时中道教 。

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

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

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 此三时教的说法,

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

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

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区分的。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8-29 21:58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唯识相与唯识性的分别?
《唯识学》在解释诸法实相分成唯识相和唯识性两部分。
唯识相是讲世俗谛,它讲到随顺于杂染缘起的生死法,
也说明了随顺于清净因缘的涅槃的功德,这个都属于唯识相。
那么因为不管是杂染的生死,不管是清净的涅槃,
都不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
唯识性,就是这一切法,不管是杂染,不管是清净,
它的体性都是我空、法空的真理。⋯⋯
换句话说,从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观察,
这个杂染的法不可得,清净的法也不可得,


我法二空 性相空
凌波居士
即人空、法空。 又称我法二空 、生法二空。
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
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
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
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
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 ,
然《成实论》则说诸蕴之法亦空,即并说二空。
据吉藏之《中论疏》卷十八载,
人法二空有小乘与大乘二种。
吉藏复于《三论玄义》中比较二者之不同,
谓小乘之空为析空、界内空、但空;
大乘之空为性空、不但空、不可得空 。
又智俨于《华严经孔目章》卷三,
以华严宗之见解论述人法二空,
谓人空通小乘而未清净,至三乘方为清净,
法空在三乘而未清净,至一乘乃究竟清净。
(成唯识论卷一、中论卷四观邪见品、
大乘义章卷一、 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卷下)
我法二空 性相空)2941 )p256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8-29 22:0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690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