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有修有證和無修無證
如本法師:十方諸佛所共讚共宣,此真如佛性為諸大菩薩所護持, 此真如佛性為歷代高僧大德所共修共證, 此真如佛性也同樣為後輩學佛者所共修共證的對象, 也是終究的理想與歸宿。 凡夫由生死流轉的過程,經過累生累劫的修證, 因而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踏入涅槃還滅門的最後宗旨, 就是要證悟此真如佛性而已! 因此可見,四聖六凡都具備有此真如佛性, 只是迷悟而有差別, 四聖覺悟此真如佛性而說是四聖; 六凡迷於真如佛性而說是六凡。 四聖覺悟了真如佛性,也曾增加多了一點佛性; 六凡迷了真如佛性也未曾減少了一點佛性。 因此我們要明白,真如佛性在聖不增, 真如佛性在凡不減,不增不減是佛性。 聖人與凡夫只是迷與悟而有差別。切記!各自努力! 諸位同參!真如佛性在任何處所,任何時中, 難免四周圍的環境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門, 五欲六塵的境界,真如佛性當下不染於萬境, 了了知,了了見,了知外境,見自本性,無心無不心, 無為無不為,動靜如如, 真如佛性當下自在無礙,遇境不染境,不留痕跡, 能夠分別一切法,而自性不染一切法, 隨順眾緣無障無礙,心地蕩然任運自在, 維摩詰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自性流露,隨時隨處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性修不二,當下冥契中道解脫法, 於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能夠如是起修, 因而不見有修相,於真如佛性隨順五欲六塵, 而自性能夠無染無雜,所謂觸目無生,逢緣無礙,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萬法皆如如,正覺常住, 法身自然顯露,親證真如佛性, 此時此刻真如佛性,無修無證,無佛無生,無迷無悟, 盡虛空,遍法界,任憑真如佛性縱橫自在, 三界六道任憑真如佛性遨遊; 若說修說證,說佛說生,說迷說悟,終成戲論。
戲論(巴利文及梵文:papañca),佛教術語, 意指無法使人趨向解脫的世間言論或學問。 通常可以分成渴愛、慢、及邪見三種,又稱執取法。 有延長、增長或多樣化的涵義。 依大日經疏: 「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 但悅前人而無實義。 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戲論也。」, 因此戲論被用來指那些言詞像耍戲般炫人 而不堪推敲義涵的言論。 二種戲論 愛戲論與見戲論。 六種戲論 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論, 於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