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Nicolelis博士並不是那種會說不可能的人。畢竟,去年世界盃期間,他發明的連接大腦的外骨骼讓一位殘疾人成功為世界盃開球。他利用大腦植入物給了老鼠第六感(紅外線感知),他還連接了猴子的思維,讓它們能夠共同完成任務,他認為這是一種最終能將人類思維接入「大腦網路」的方法。然而,在他的新書《大腦:它是如何工作且為何不能被圖靈機模擬》中,杜克大學神經工程系主任說電腦是不可能模擬人類大腦的,而且那樣的嘗試會引起嚴重的誤導。
(圖/取自網路)
「大腦並不是一種機械裝置,而是一個有機體,」Nicolelis告訴WorldPost,「有機體是不能被製造的,它們是通過不能合理預測的進化壓力和事件演化而來的。」
他認為如果我們假設人工智慧某天能夠模仿人類智力,我們自身會變得機器化而且會降低我們的生物學智商。「我認為我們正面臨巨大的威脅:如果我們過於依賴電腦,我們會開始變得像機器,」這位巴西裔的神經科學家警告說。「我們的大腦會變得與電腦操作方式類似。」
被製作出來的人工腦可以得到一個人們每天線上搜索什麼的平均值,但是不能去預測一秒接一秒的搜索情況。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是不可預測的。
(圖/取自網路)
實際上,正是由於我們人類過於迷戀科技,我們的很多能力基本上被限制住了。研究顯示,大腦後側與記憶力有關的海馬體,在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中比大部分人大腦中的要大。那是因為這些司機要在迷宮般的城市街道穿梭,研究城市的複雜佈局,他們大腦中與之相關的部分實際上長大了。然而現在,那些依賴GPS導航的司機將不會經歷那種變化。我們將失去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天賦,還有我們的多樣性。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的文化的豐富性是由無法計算的行為構成的,也是因為這些行為才使得我們成為了人。
如果繼續任由科技引導人類,我們將會看起來像我們自己發明的機器系統。
歸根結底,人類大腦的各種天賦是人類大腦所獨有的,我們需要保存它們,而非用機器來替代它們。
文章來源:百度百家相關新聞看更多: 人工智慧時代第一步:機械感知【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service@101medi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