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59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降伏自心,做个好人

图 1.



降伏自心,做个好人
真正的佛弟子,要懂得运用佛法,
降伏自心,要下定决心,勇敢做好人…

~ 大宝法王噶玛巴
(文摘自 •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官方中文网 )
〈法王噶玛巴2010年夏季课程‧《胜道宝鬘集》释论‧第五堂课〉

日期:2010/06/20
地点:印度 上密院
原着:冈波巴大师
中译:堪布丹杰
听写:冯复华

降伏自心,做个好人
真正的佛弟子,要懂得运用佛法,降伏自心,
要下定决心,勇敢做好人…

佛教是现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数也很多,
但是在这么多的佛教徒当中,
多少人能够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
真正地去修 持呢?以百分比来算,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六十吧!
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种信仰,把佛法当成兴趣而已,
并没有真正去行持佛陀所开示的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善恶取舍的教法。

你是「名符其实」的佛弟子吗?
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佛法的重点是明了取舍的智慧,
知道应该断除的是烦恼,也知道对治的方法。
或许就是因为佛法强调身体力行,要对治烦恼,
所以大部分的人会觉得满困难的。

反观其他宗教会强调,只要有信心就足够了;
但佛教并不这么认为,还要真正实修,以对治法来调伏烦恼,
所以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许多称为佛教徒的人当中,
真正名符其实的有多少?可能并不多。

我们身为佛弟子,佛法中的很多道理,例如慈悲、智慧,
尤其大乘佛教的慈悲还是很广大的,要对一切虚空众生有慈悲,
并且有伟大的菩萨六度法门,但是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到什么。
有时反观基督教的朋友们,他们却做到了很多慈悲的事情。

有些人会自诩为佛教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但是徒有虚名和傲慢,不会带来任何利益,反而会有许多伤害。
祖师们再三告诫我们实修的重要性,佛法不是一种学问,
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哲学理论,
佛法是要用在我们的心性上,去修持和体验的。
许多人长时间的听闻、思维佛法,现在我们应该反省一下,
重新检查自己学佛的动机,看看佛法是否融入到自己的心中。

人身难得,别做地球的垃圾
仔细想想,到底佛教徒的问题和困难出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因此,我觉得道次第的修学,
首先提到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日本人聊天,其中一个人说道,
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字的忍辱,
另外一个说是四个字的忍辱,日文当中的忍辱有两种说法,
第一个人说真正的忍辱是两个字的忍辱,第二个人说不对,
应该是四个字的忍辱,总之两个人因此吵起架来了。
他们嘴上说谦让、安忍,但是行为却完全相反;
有时,我们口说佛法,但却没有真正做到,不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基本做起,首先要知道身为人、
得到暇满人身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
不然就会像之前所说的「可惜」的事情之一:
得到暇满人身,不用来学佛,却平凡的死去,
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许多佛弟子接触学习佛法,
却似乎把佛法当成了一种消遣和兴趣,
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些乐趣,而没有把佛法真正用在心上,
实际地去修持。世界上的人口愈来愈多,
不懂得珍惜自身价值的人,就像是被丢到世界上的一个垃圾,
只是增加地球的负担,不仅如此,
重点是糟蹋了自己生而为人的难得机会。

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在模仿别人,过着他人的日子,
从未想过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一个佛教徒,
刚开始甚至不需要思维太多皈依、因果等高深的哲理,
而应该踏实的从最基本的「人身难得」开始思维,
思维经典中提到的八无暇、十圆满,
或者就是静下来想一想身为人的珍贵价值。

学佛要做好人,不是做怪人
我想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作为例子,
这个人他六、七岁时被授与了一位尊贵上师的名号,
之后就离开了父母和幼年的玩伴,
进入到一个非常严格和约束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在讲的是谁了吧!
他具有尊贵上师的名号和责任,然而这些并非他刻意求得的,
完全是意料之外。从此他肩负着沈重的责任,
也无法 再过一般孩子或一般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想,也挺让人难过的。

换个心念来想这整件事情,
每当我坐在「噶玛巴」的法座上修法或授课的时候,
都觉得对自己是一次提醒。提醒什么呢?
并不是提醒「我是噶玛巴,我很了不起」,
或者「我就是噶玛巴,是个大成就者,
我过去生一定积聚了好多福德资粮,我满了不起的」,
并非如此。而是提醒我「每个人都有机会,
只要懂得珍惜和把握,都可以做出利益他人的事情,
满足众生的愿求,能为世界的和平安乐,做出贡献」。

其实我能做到的一点利他的事情,
力量并非来自「噶玛巴」的名号,
而是来自身而为「人」的一种潜能,这种能力你我都有。
在「噶玛巴」名号的提醒和启发之下,
我看到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即使压力很大,忧心的事也多,
但是让我看到了身为「人」的独特潜能和价值,
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发掘出自己独特的潜能和特质,
好好地过一个有承担和价值的人生。

死亡无常、因果业报、轮回过患等等思维,
是在帮助我们认清身为「人」的特质和责任。
慈悲是在告诉我们:若是能够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价值,
尽力地去利益他人,每个人都有能力帮助他人。
所有佛法的口诀,都是在帮助我们回归到「人」的本身,
认清「人」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

我们时常忘了自己身为人的本分,但又不是鬼,
就成为非人非鬼的情况。例如有些学习密宗的法友,
家人并不是佛教徒,他也不顾家人的感受,
自己在家里设立佛坛,放置铃杵和头盖骨等等法器,
然后每天清晨起来结手印、修法、摇铃、打鼓等等,
家人还以为他是不是被魔鬼附身了。

学佛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奇怪的人。其实真正的佛教徒是什么?
真正的佛弟子就是一个人,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懂得透过佛法降伏自心,慢慢的消除傲慢、嗔心等烦恼之后,
成为家中最好的那个人,最好的亲人。

因果业报、轮回过患和无常的道理,并非只适用于佛教徒,
每一个法教都在帮助我们认清轮回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一个深思死亡无常的人,知道一切都会变异、会死亡,
因此会更懂得珍惜生命。

每个人都有能力影响世界,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这个世界
--这即是以人为本的因果业报的思维,
如同科学家提出的「蝴蝶效应」指出,
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
都可能在遥远的北美形成一个飓风。世界息息相关,
我们自身的一个行动,都会影响到家庭、社会,
进而影响整个世界。所以我们要珍惜人的价值,
明了人 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的。

放轻松,自然就快乐了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我们的心太混乱了,无法平静下来,
因此我们想要得到快乐却总是得不到。
我们以为快乐就是买一台新车,买一间富丽堂皇的豪宅,
或者找到一个伴侣,结婚过日子。但是你会看到,
有些人这些全都得到了,但也没有真正快乐过。

我们一直以为快乐是要得到一些新的东西,
或者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例如衣服反过来穿,
或是碗倒过来放等等。然而快乐就在我们心中,降伏了烦恼,
才能得到快 乐;一个心中充满烦恼的人,
就算躺在一张柔软舒适的床上,身边都是软软的垫子,
还有人帮他按摩,他也不会快乐。内心不平静,
所有想要快乐的想法都会被摧毁掉。

我希望各位能够寻求内心的平静,方法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放轻松。但问题是没有人肯放轻松,
总是有事,总是很忙。对于一个习惯放轻松的人来说,
放轻松很 容易做到;对于一个不习惯的人,
你突然告诉他要他放轻松,有时反而会让他更生气。
我听说达兰沙拉的邮局常常大排长龙,
偶尔你会听到前面的人说:「喂喂!不要推,安静下来啦!别急!」
大家一听到「要安静!」反而更急、更气、更用力推。
住在德里或是国外大城市中的人,一遇到塞车,
就会气得捶方向盘、骂脏话等等,这都是没有放松。
其实放轻松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人做到,
嘴上说放松,但是一个比一个急躁。其实,
心性本来即是平静、自在,由于我们习惯于烦恼,
因此一遇到刺激的外缘,就会有过度的反应和情绪。
我们应该怎么办 呢?就是回到本来的自己,然后放轻松。
身体放轻松,语言放轻松,慢慢的,心就能够自在。

第六、必须以精进的甲胄和勇气,使誓言坚定不变
我们要有坚定的决心。常常我们心中好像常有两个人在对话,
一个说:「去做吧!去生气吧! 还手吧! 别管那么多。」
另一个好像在耳边提醒:「不可以生气喔!要柔和,
因为你是佛教徒, 要行善。」我们总是在两者当中徘徊。
平时我们的主观意识都很强,强调个人的风格,
你好像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在面对善恶取舍的抉择时,
譬如说该生气?抑或不该生气时,我们却犹疑不决。
如果你真的觉得行善是对的,也发誓一天之中不要生气,
这时你将自己的身口意都交付给善的一方,
就像签字发誓了一样。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决心,可以生气也好,
不生气也好,很不稳定,
有时好像一个大善人,有时却变成一个大恶人。

你的修行,比看足球赛还不如?
要让誓言坚固,光靠发愿是不够的,我们总是口头说太多:
要行善、要利益一切众生、要一生中成佛,
但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话。这种感觉就像是上呈的文件,
总是没 有给到主要签字的人,
而在秘书或其他无关紧要的人手中传来传去;我们的修持、
我们的心,就像那张漂浮不定的纸张,徘徊不定。

我们决定了善的一方,就要用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如同仆人一般地去侍奉他。一个坚定目标的人,即是勇者;
勇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的决心带来的。
就像我们看世界杯足球赛一样,
你清楚知道自己支持的是哪一方,你的情绪投入,
输了会大哭一场。反观我们的修行,有时投入程度,
比看足球赛都不如,修得好也可以,修得不好也可以,
很轻忽、很随便,这样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什么是勇气? 是指内心深处、彻骨彻髓的一种感受:
你知道恶是不好的,痛苦是你不要的,你有着强烈的决心,
知道唯一的选择就是消除恶业和痛苦。这种勇气需要慢慢培养,
不会因为佛经中说烦恼不好,你就有决心将烦恼消除;
仅仅阅读文字,无法把决心带出来,因为那些只是佛陀的感受,
是他的体会,不是你的。唯有自己有所体验,
真正明了烦恼带来的坏处之后,你才会相信佛陀的话,
并且下定决心地去修持。

第六堂课
永远要记住,有情在受苦
不论你身在苦中、乐中,独处或身处人群中,
都不要忘记三界众生的痛苦…

第五、必须以正念、正知和不放逸,让身口意不被罪过污染。
平时我们不会说:「喔!糟糕,我今天早上忘记生气了。」
而是常说:「哎呀,我今天早上又生气了,我不应该这么做的,
我忘记了菩提心的誓言」这就是正念──随时不忘自己所发过的誓言。

未成佛前,不对有情生瞋心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不动佛法门」做了一些研究,
除了将中文的相关资料翻译成藏文,也对藏文中不动佛相关的经典、
仪轨和教授做了整理和研究。我了解到不 动佛(也称为「无瞋佛」)
为什么会得到这样名号?因为他曾经发了一个誓言──未成佛前,
我不对任何众生起瞋怒心。我深受感动,心中想:
希望能够跟不动佛一 样,心中没有瞋恨,先不谈来生,
来生会投生到哪里,自己也不知道,但至少今生投生为人,
有人的头脑和智慧,如果能把握不瞋恨,也是不错的。

但只是发一个愿说「我不生气」,没有什么用,
因为瞋恨等等烦恼是很固执的,
很难一下子因为说「瞋恨没有利益」就消除瞋恨,
而且一遇到一些情况,不满意的情 况,或者遇到让你生气的人,
习惯的反应就是生气。
一个人很难在一两天内对于「瞋心是不好的」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至少需要两、三年的经验与思维,
才会真正领悟瞋恨对自己的伤害,然后就会对经典中对于瞋恨的形容,
例如「万恶渊薮、众恶根源」等等用词有所领会。
如果觉得瞋恨可能也有好的部分,那就不行,
我们必须百分之百确信瞋恨没有丝毫功德,就会完全舍弃瞋恨心。

永远记得自己发的愿
记得当时发愿不生气时,其实有点担心和紧张,
我觉得既然发了愿,就要好好守护,不要违犯;
尤其很多发愿的条件都具备了,例如观想佛菩萨在前方等等,
然后发 了这个愿,然而我发现几天后也忘了,
再过几个星期后又回到了原样。其实应该要在快要生气,
却还没有真正生气的中间,记起誓言,提醒自己曾发过的誓,
诚实面 对自己,但是这种提醒也忘记了。
我当时想,如果有一种录音机,
能够把自己曾发的愿和说过的话都记录下来,该有多好,
而且还可以自动播放,在快生气时就自动播放出来。
这会很有说服力,因为不是别人指责你,
而是你听到了自己发过的愿、说过的话;
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不可能有这样的机器。
其实,自己的心就是录音机,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录下自己的誓言,
将它们刻划在心中。祖师们也强调,
早上醒来,应该念诵四座或六座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法)等法门,
帮助我们忆起自己发过的愿和誓言。然而这并非一蹴可及,
我们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断训练自己,
回忆自己的发愿, 才有可能不忘记。
我们不应该发了愿然后就丢下不管。

誓言要不断地回忆跟复诵,遇到障碍和逆缘时,
正念才有可能出现。正念就是不忘失誓言,
平时养成反省的习惯,遇到考验时,自然的反应就会是善的。

慈悲,是瞋心自然的解药
除了练习减少烦恼之外,也应该培养正面的、
能够对治烦恼的善功德力,
如此将更能够帮助降伏瞋心等等负面的情绪。
面对考验时,往往需要坚强的心力,才有可能 克服种种困难。
负面情绪较重的人面对状况时,
可能会以强烈的瞋心和瞋恨的行动来回应;
一个具有正面力量和善功德力的人,例如拥有清晰的慈悲心的人,
面对考 验时,慈悲的正面力量就会自然涌现。

平时如果缺少善功德力的培养,遇到状况,
就只能臣服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善功德力的基础愈稳固,
就愈能对治烦恼。尤其,当我们坚信善功德力的重要和殊胜性,
就能泰然处理各种状况。

在一首道歌中提到:「无惧之人,无需忍辱之事。」
举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
听说世界上有一种小到可以捧在手掌心的狗,但这种狗的脾气很拗,
咬主人的情况是最 多的。相对而言,许多大型狗,例如西藏獒犬,
很有力量,但很少听到会咬主人。为什么小狗特别喜欢咬人呢?
因为它胆小,只好用坏脾气来保护自己;
大狗因为体 型大,比较安心,反而较为稳重。
藉由这个例子反观我们自己,
易怒其实反应出我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你害怕见到不喜欢的人,
你讨厌听到他们的名字,你恐惧他们可能会伤害你,
因此用瞋恨、厌烦来保卫自己。

我当时从西藏出来时,一路都很怕遇到公安,通常要等到凌晨一、
两点,过军哨才比较安全,因此早到了,就会找个地方休息。
但那时一躺下来,根本睡不着,很自 然就看到公安的帽子,
帽子上的红星是那么清楚,根本睡不着。当时想不能这样,
睡不着就没体力,因此我换个念头:虽然戴着那顶帽子,
公安也是人呀!人为什么 要怕人呢?这样想过就比较不怕了。
所以说为什么会生气,是因为自己有所欠缺和不足,才会易怒。

第七、行为要无贪无着,才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密勒日巴道歌也提到
「无贪、无执、贯彻始终,即是行持之要义。」
很多人都活在自我的牢笼当中,
只允许自己和少数的朋友和亲人互动,所有通往其他世界的道路
都被关了起来。我们完全忘记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各种事物:
用的金钱、穿的衣服、吃的东西、阅读的书本,
都需要依靠他人才能取得,甚至每一口呼吸的氧气,
也是 由大自然所提供。在如此贪瞋的牢笼当中生活,
真是愚蠢可悲的一件事情。

我们一定要找到出口,用慈悲的力量、佛法的修持,
打破这个贪瞋的牢笼。
不然,只会被自己贪瞋的绳索捆缚,而任凭摆布。

第八、必须有前中后的次序,并时常努力的积聚福慧二种资粮。
本尊瑜伽、或者日常课诵的观修等等,这些修法很重要,
因为这是每天固定的定课,
尤其当中有很清楚的前(前行)、中(正行)、后(结行),
如同噶当派中提到 的「初后修二事」,
意思是前行(初)「发菩提心」和结行(后)的「回向」是殊胜的,
因为有了菩提心的动机,能够让所做的事业成就善功德;
善功德能否成为菩 提果位的因,就在于回向和发愿。
同时正行的殊胜,是指本尊观修、咒语持诵和禅定的修持等等。
前行、正行、结行的圆满是重要的。

第九、必须发起慈心、悲心,而向往直接、间接的利众事业。
竹巴衮列大师曾说:「与其观修佛陀的殊胜,
不如观修六道众生苦痛来得殊胜。」意思是,
当我们修持无上续或本尊观修时,本尊时常有很多头、手和脚,
我们经常都无法观想清楚而觉得头痛;
因此,比起观修那些复杂的观修法,不如思维观修六道众生的苦,
来得更加殊胜、深刻。
众生的苦其实不需要刻意观修,因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
但是我们观修慈悲时,不仅是要看到,
而且真正将众生轮回的苦痛情况放在心中,就像自己想要得到快乐、
离开痛苦一样,其他人也是一样想要离苦得乐,
带着这样的同理心,多去鼓励和关怀他人。

尤其修持悲心时,要观想「我就是他,我正在经历着他的痛苦」,
这种方法称为「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观修,
是指我跟他人的苦是一样的,慢慢培养感觉后,进一步观修本尊,
例如观音菩萨的修持,才会真正有利益。

这里提到「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或许无法直接帮助很多人,
但也不要放弃他,应该为他祝福和发愿,例如坐车到德里的路上,
会看到很多乞丐,有时候想给也给不了,因为乞丐太多了,
而且听说警察也会管制,因此,我只能把他们放在自己的心中。
有时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利益别人,但是为他祝福和发愿,
这就是间接的在利益对方。

过去祖师会在一天之中,把一切作为都转化成利益众生,
像是《华严经》的〈净行品〉也提到, 例如绑衣束带或开门、
走路时都发愿:「当愿众生,成就佛道」等等,提醒自己,
行住坐卧都要把众生放在心中,甚至只是一步,都是为了众生。
然而不可以把「间接利益众生」做为逃避到山上、
独自清修闭关的藉口,只要有机会利益到别人时,都不可以放弃。
不论直接或间接,切记不要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有时我们自称为大乘的行者,一边受菩萨戒,却一边舍弃着众生,
这是不好的。

总之,不论你身在苦中、快乐中,独处或身处人群当中
,都不要忘记三界众生的痛苦;众生的景象,
随时都清晰的展现在你心中,在你的眼前。

第十、必须具有智慧和了悟,而对万法不落于实体有相的执着。
对于实体有相的执着,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这次的英文翻译,他是一位出名的大译师,
因为我们时常能够在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的纪录片中看到他。
萤幕上看到的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他,
或许是因为他根本无法装进去;
虽然清楚看得到他的相,但并非真实的他。

各种因缘的聚合之下,显现出一个虚幻的他。虽然他并非真实,
但是还是有作用,
例如可以听到他翻译的声音,可以看到他的动作和手势。
这样一个在萤幕中显现的译师,从有显现以来,就非真实存在。
但是在电视还未关掉之前,无论别人怎么说他是虚幻的,
还是无法让他不显现。如果说电视关掉了,他就从萤幕上消失了。
说他消失,并不代表他本来真实存在过,
后来因为电视关掉而使他消失,并非如此。
而是误以为他实有存在的迷惑幻象,停止了显现而已。

这个电视的例子,是指受到暂时迷惑物所染污的例子,
意思是因为一些暂时因缘聚合的迷惑之物,例如电视的萤幕、
零件等等,而产生出一个暂时的、虚幻的译师之相。
除了受到暂时迷惑物所染污,我们还被究竟的、根本的迷惑,
也就是无明所染污,因而执着万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万法的本质即是空性;虽然说一切是空性,
但仍会有显现、有作用。总之,因为无明的染污,
我们落入有相的执着,三界轮回的幻象,也就由此而生。

(法王讲中文)
我们以为事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其实没有这样实在、
我们所以为和想像的那样实有,为什呢?因为它是空性,
没有实体,没有真正的存在。但仅仅是一个显现, 是有的,
因为因缘的聚合,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显相,
例如我们刚刚说的大译师并没有在电视里面,
但因为因缘聚合、电力的关系,显现出大译师;
仅仅是大译师的显现是有的,但这个显现,真的是大译师吗?
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结语:把佛法和慈悲,供养给大家
这次课程能够顺利举行,是因为很多具备虔信的个人和团体,
直接或间接的给予了大力的协助。因此,要谢谢他们。

同时我要感谢上密院提供宽广舒适的场地,
让我们能够安心上课、听闻佛法,
而且还提供午餐和不间断的丰富茶水,这次课程若有任何功德,
都是上密院的恩德,在此特别要感谢上密院的住持、
秘书和每一位僧众,谢谢他们。

《胜道宝鬘集》中提到「正法的功德」时说到,
世界上所有的善妙喜乐,都是由于正法的功德而产生。
今天,我们有机会在同一个坛城中,互相交流佛法,
不只是文字语言上的沟通,我们心心相印,真心关怀彼此,
无私地分享心中的喜悦,能有这样的机会,都是因为正法的功德。

正法不在寺院当中,也不在经典文字当中,
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正法即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清净、良善的本质。

在这里要再次谢谢每一位在坛城中的各位,
因为大家的聚会,带来了这么多喜悦和快乐,谢谢你们。
我来到人世,转眼已经26年,似乎做了些善事,
让暇满人身具有一些意义,或许也没做什么事,
只是让地球多一个负担而已。
无论如何,我感恩这26年来让我赖以生存的大地之母,
我感恩父母亲,感恩所有有缘的法友们。
因为你们长期的支持与照顾,让我能够走到现在,谢谢你们。
尤其要谢谢两位翻译。我认真想过,或许过去生中,
他们二位是某某大师,而我是个翻译,
曾经拚死拚活地为他们翻译过吧,所以今生他们两个是来还债的。
我不会说法,坐在法座上,不是想要卖弄炫耀什么,
我不敢这么做,也不需要这么做。
举办课程的目的,是我想把今生当中,自己最珍贵的礼物,
也就是佛法和慈 悲,供养给大家。或许无法马上带给各位利益,
但是我相信,佛法的善种子,未来一定能够成熟,
成就广大利益与快乐的果实。谢谢大家!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27 07:20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每个人都有能力影响世界,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这个世界.
这即是以人为本的因果业报的思维,
如同科学家提出的「蝴蝶效应」指出,
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
都可能在遥远的北美形成一个飓风。世界息息相关,
我们自身的一个行动,都会影响到家庭、社会,
进而影响整个世界。所以我们要珍惜人的价值,
明了人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的。


文: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 主唱:黄慧音 

世界啊!我们在您怀里生生死死,
我们的苦乐在您身上自然舞动。
您是我们的家,从古至今。
我们永远珍惜您。

愿您,化为那梦中的净土,
一切平等无私的国度,
与慈爱温柔的天女;
拥抱着您的冀盼,坚定不移。

您是最亲的滋养,
切莫任意展露您黑暗的一面。
我们要让您的一方一土,成为和平良田,
千万幸福的果实,自由芬芳,
圆满成熟我们无尽的期望。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27 07:21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图 2.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
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是一种混沌的现象。「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
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如果这个差异越来越大,那这个差距就会形成很大的破坏力。
为什么天气或者是股票市场会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和崩盘。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
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 」;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
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
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此效应说明,
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个人小时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长大后这个刺激会被放大,
电影《蝴蝶效应》中作了精彩诠释。
维基百科*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27 07:37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图 2.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
“ 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
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解释为: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27 07:4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67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