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0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如何在苦空緣起無我之下解釋「常樂我淨」?
人間佛法問答

印仁 1.如何在苦空緣起無我之下解釋「常樂我淨」?

答:從佛法的原則上來說:無常、苦、空、無我,
現在說「常樂我淨」,關於常、樂、淨三者,都是形容聖者證境,
證了阿羅漢果,成了佛,是「常」,
為什麼?因為所證的真理是恆常不變;
「樂」是遠離種種相對的情感和衝動,身心平衡了,是樂;
「淨」當然不成問題。「我」,說實話,是為了適應外道而說的,

佛法當中,除了一分小乘執我之外,其他都不講我的,
所以『涅槃經』前十卷講常樂我淨,到了十一卷以後,就再不提了,
為什麼?因為說「我」是為了適應外道,外道都說有我,
聽說無我,他們就心生畏懼,無法學佛法,佛因此方便說有我,
等到他們了解佛法之後,就正直地對他們說,佛法的本質是無我。

2.問:為什麼說我、法都是如幻如化而苦卻是真實的?
如果真實的我是錯覺,真實的苦是不是也是錯覺?
無明是真實還是虛幻?為什麼『心經』上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答:凡俗眾生執「我」為生命的當體,
此執與四種煩惱相應:我見、我愛、我痴、我慢,
這樣的我,即煩惱之根;「法」是通常所說的「我所」,
凡夫執我,自然也就執著我所有的一切,
譬如在家眾成了家,出家眾建了廟,
就執著我所有的,即是生死之因。這樣的我和法都是如幻如化。

「苦」從三乘共法來說,都是從執實我實法中來的。
從現實的體驗來說,一般嬰孩初生時,都是哇哇大哭的;
到最後,除非對佛法能心安理得,
一般人,不論是天大的英雄或地大的豪傑,
都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走的。
生命歷程中雖有短暫的相對的快樂,
但仔細想想,本質上都是苦的,世間也說「樂極悲生」、
「世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
也就說明了苦對眾生而言是現實的。
但是許多眾生都不了解,執著人的本質是快樂,
因追求快樂而招致無邊苦惱。

佛陀從現前的察覺中,肯定有漏生命是苦。
對此有了正確認識,就不會貪欲樂,
就能從佛法的智觀中起厭離心,或進一步發大菩提心,
致力自覺覺他。從三乘共法上說,瞭解了真實的苦,
才能脫離相對的我法二執,這不是錯覺。

為什麼『心經』上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心經』主要是即有明空,因為眾生執著自己的一切是有的,
現在佛是「破有法王」,從緣起法悟入性空。
眾生執有也就是眾生的苦惱之所以然,一定要了解它是緣起的,
透脫了有,悟入了平等空性,才能遠離一切苦惱。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從一切法緣起畢竟空性上來說,
無明沒有一個真實性,因此無明滅也沒有一個真實性,
如果無明有一個真實性,無明就不能被滅除了,
真實的東西怎麼可以被滅除?既沒有一個真實性,
也就沒有了無明的滅處。

3.問:遺教經上說:「出家弟子,不得參與世事」,
行菩薩道,需不需要參與世事?和出家一事的關係為何?

答:「世事」指種種雜染情事,種種名利、權勢。
出了家,如果還是和一般不懂佛法的人一樣,
認為這是我的廟,我的權力,要永恆的保有它,
就是世俗化的觀念,出家人不應該有這種觀念。
世間事是相對的,有其正面、負面的價值。
就正面價值來說,在家人懂得某種學問技術,
把學問技術或發明貢獻給社會,或者經商致富,
然後迴施眾生,都是很有意義的事,在家的身份可以去做。
出家人是專門為道業的,不能做生意,不能聚積財富,
發心行菩薩道上求下化。所以以在家身份,
行菩薩道可以經營生意,
以種種正常的方便聚積財富,但不能據為己有。

4.問:末法時代如何具有「擇法眼」?
善知識必備的條件有那些?如何親近善知識?

答:「眼」是智慧的代名詞,「擇法眼」指的就是:就相對方面來說,
知道如何揀擇邪法、正法或究竟清淨法的智慧。
擇法眼是那個人的根基,如果是利根,過去已經久久修學佛法,
現在只要稍稍接觸到良好的因緣,就能馬上瞭解什麼是世間法,
什麼是出世殊勝法,有了這樣的擇法眼,
從此以後便能調伏惑業了。真正見--兩隻明亮的眼睛,
一方面把世間法看得清清楚楚,不再被它困擾;
二方面對出世的殊勝法,也有正確了解,
甚或能澈底悟入正法,這樣的根性,現在是很難得的了。

在佛法當中來說,「善知識」有普通的善知識,
也有了不起的善知識。普通善知識,不論在家出家,
本質上若能持戒清淨,思想、知見正確,人格沒有敗壞,
能領導自己和他人走上正路,就是善知識。
真正的善知識可不簡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已證入法性,
與三寶相應,在家人或出家人修學久了,都可以證入佛法,
佛法成為自己的,表現出來的就是佛法,像這樣的人,
現在太少了。二、雖未證得,但大體上佛法的本質是什麼,
能把握得清清楚楚,知見上不受世間思想影響,
並能進一步指出世間的錯誤,
引導他人趨向佛法,這樣的善知識也不容易。

親近善知識,一要忍辱,為什麼?善知識也有個性,
不要說凡夫有個性,就是菩薩也有個性,譬如大悲觀世音菩薩,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等。不過,雖有個性,能對治得不偏激、
不偏廢其他的就好了。凡夫善知識,不論出家在家,缺點很多,
只要知見正確,行為正常,人格沒敗壞,儘管有個性,
甚至有時也會發脾氣,你必須忍辱,才會學得許多佛法。

二要服從,服從並非如一般那樣的強迫順從,
是說只要善知識行為正常,知見正確,你就得照他所說的、
所指導的去做,要不然,他所說的你不能行,不能接受,
就沒用了。所以親近善知識,一方面要能忍辱,
二方面只要他所行所言正確、清淨,
你就得服從他的話,這樣方能從親近中深獲法益。

5.問:佛法是緣起說,依緣起而生死流轉,依緣起而涅槃還滅,
那麼,聖道是否也因因緣而有呢?也會緣無而息滅?

答:『中阿含』的『七車經』說依戒淨得心淨,依心淨得見淨,
這樣相依而直到解脫,聖道顯然也是依因緣而起的,
『中阿含經』『何義經』也說:「法法相益,法法相因」,
聖道是因緣相生而次第增進的,依緣起法的定律,
依緣而有的,也依緣而滅無。八正道是從生死此岸,
到彼岸涅槃所不可少的方便,如渡河的舟筏一樣。
『增壹阿含經』有「船筏譬喻」,即著名的『筏喻經』。
人渡生死河而到了彼岸,八正道--船筏是不再需要了,
所以說:「善法(八正道等)猶可捨,何況非法(八邪道等雜染法)」!
解脫生死而入涅槃的,生死身不再生起,
以正見為先導的正道也過去了。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09-09 09:34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9-09 09:24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苦不樂中道行
道諦的具體基礎是八正道,就是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唯修中道行,才得真解脫。
八正道共有八個項目,修持八正道,就可以滅除苦因苦果。
修道是漸漸修的,修到多少程度,就能減滅多少苦;
漸漸的修,漸漸地減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煩惱的困擾。

聖嚴法師:
(四)道諦的內容:
(1)佛陀所說、所制的一切正法律,又名真諦法、
中道法、解脫法,都是道諦。
(2)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便是道諦。
(3)八正道即是中道行。
(4)正信、正行、正知見的正法,便是道諦。
(5)由八正道統合為戒定慧,由戒定慧衍為六波羅蜜,
乃至所有一切佛道品

法,都是道諦。
道諦,具體的基礎是八正道,就是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唯修中道行,才得真解脫。八正道共有八個項目,
修持八正道,就可以滅除苦因苦果。

修道是漸漸修的,修到多少程度,就能減滅多少苦;漸漸的修,
漸漸地減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煩惱的困擾。
修習八正道,宜配合五種增上:
信增上、施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

八正道與中道善法、真諦法、解脫法等的關係:

(1)正見:是依三法印而知四聖諦,明十二因緣。
此即是根據正見,對四聖諦、十二因緣起信心,
叫做正信。若沒有正見的信心,便是迷信。

(2)正志(正思惟):是思惟四諦之理,不起三毒,意業清淨。
正思惟又稱為正分別,意思是說對四聖諦考察又考察,
了解又了解,不斷地思惟、考察,面對著苦的結果,
然後知道苦的原因是什麼,不斷地想著應該要修中道行來滅苦。

(3)正業(行):即是遠離五惡行,也就是受持五戒。
這個業不是工作的職業,而是身口意的行為之意,
也就是說要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用酒等五種惡行。

(4)正語:即是遠離口業的四惡行︱兩舌、惡口、妄語、綺語。

(5)正命:即是遠離五種邪命,戒除不正當的生活方式,
離開五種不當的謀生方式:
1. 詐現奇特:用欺詐的手段,裝著使人感覺到你真有一套本事。
2. 自稱功德:
為了得到職業、地位而讚歎自己誇張自己是位偉大的人物,
譬如告訴人家說自己有神通,或者說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等。
3. 咒術占卜:為了幫人賺錢、找對象,而用咒術、占卜替人算命看相。
4. 大言壯語:說大話,告訴他人說自己會做總統,
或在多少年之內,能做大事業、賺大錢,使人聽了之後,
就先給他錢來支助他。
5. 彼此標榜:兩人以上,彼此互相標榜,其目的是希望得到金錢、
名望、地位、權力等。
6. 正勤:即是修四正勤,亦即:未斷之惡令斷,
已斷之惡令不復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長。
7. 正念:即是修四念處,亦名為四念住。這個念是方法而非妄念,
有了方法之後,心念就會止於一境,
其方法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等六念,
以六念為基礎而修四念住,即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由修四念住而進入八正道的「正定」。
8. 正定:即是包括七方便及十六特勝的修定方法。
七方便是: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稱為三賢位;
暖、頂、忍、世第一,稱為四善根位。相加起來,
名為七方便,也就由此而入見道位,名為初果聖者。
十六特勝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偏身、
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
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
十六特勝勝於四念住的觀身不淨法,是由觀息而歷十六層次,
即入見道位,名為初果聖者。

七、結論
(一)四聖諦與十二因緣的關係: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七項為苦的事實,
即是苦諦;無明、行、愛、取、有等五項則為苦的原因,
即是集諦;因集諦而有苦諦,苦、集二諦是為順觀,
順觀是知道無明,最後才有生、老死。苦的原因就是集,
由集而苦,變成了順觀,生死流轉由此而來。

滅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以此類推,
直到生滅故老死滅,這是滅諦,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滅諦。
如果無法以逆觀十二因緣得成就,
修習八正道也能夠達成滅生死的苦。因此,逆觀十二因緣,
事實上就是道滅二諦,或是滅道二諦。

(二)四聖諦與三法印的關係:

「諸行無常」及「諸法無我」,便是離苦、斷集、
修八正道的三種聖諦;「涅槃寂靜」,便是苦滅聖諦。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二日,
聖嚴師父講於紐約東初禪寺,李青苑及姚世莊居士整理)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9-09 09:2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慧律法師:《涅槃經》中所講的常、樂、我、淨,
這個就是今天我們稍微要發揮的題目。
我們剛剛講的這個題目叫做:“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現在講的《涅槃經》講的常樂我淨,
現在要講: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什麼叫做真正的我?
真正的我,就是永恆存在的一顆解脫的心,
就是我們所講的涅槃妙心。

現在來一個字一個字解釋一下,佛陀講的這個常,是對無常講的,
為了讓大家早日覺悟。 所以佛陀就講世間是無常的,
你要提早覺悟,不管你追求什麼,不管你擁有什麼,
它都一直變化,剎那之間,沒有一時,沒有一刻不在變化。
佛陀為了讓我們覺悟,因為從凡夫俗子要轉凡成聖的過程。
第一,世尊就講無常,破你一切的執著,這是第一步驟,無常。
世尊這個常是對無常講的,好! 那麼相是無常的,
世尊說:我們的這個真心是常的。 這是第二個步驟。

好! 如果執著有一個常,那又怕你墮入常見,
以為這個常是永恆存在,失去作用,佛陀又告訴我們最後一個,
無常是破除執著,常是存在著真心,無常跟常,
你統統要放下這個觀念。 卡在一個常,這個仍然是不對的,
因此佛陀講:那個叫真常。 佛陀為什麼要一步一步來呢?
因為要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識成智,
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沒有種種的善巧、語言音聲、
種種的方便,要把一個人引入佛陀的大寂滅涅槃海,
本身就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剛剛初學佛法的人,佛是什麼,
他連最基本上的定義都不懂,那麼在這個修學佛的過程當中,
他會一直在文字相裡面打轉,認為無常、常、或者真常。
好! 最後佛的境界是什麼,萬象、萬境本一如,
性相本來空,沒有所謂的無常、常、真常,這個仍然是名相,
寂滅如如不動,究竟解脫,這個叫真常。
所以不得己的狀況之下,還是用真常這個名相,
來詮釋究竟的第一義諦,這個是不生不滅的境界,
非語言、文字、觀念所能達到,只好用這樣子。 這是第一步驟,常。

世尊講的真樂,涅槃的心性當中擁有真樂。 我們今天不是苦,
就是樂,這個樂仍然是苦。
世尊叫我們:你要好好的冷靜的觀照一下,
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叫做快樂?
我們把感官的剌激,追求無常的東西,一直認為這個是快樂,
而佛陀(說),這個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是離一切相。
換句話說,是不受任何的動搖,
情緒不受任何的境界而產生執著,那個是真正究竟寂滅的樂,
那個樂才是永恆的。

今天我們快樂一下,明天就失望;今天擁有,明天就失去。
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樂,執著的樂,
我們這個樂是非常短暫的。
而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
是入於大寂滅涅槃海,那一種時時刻刻,
都在享受涅槃的清淨妙心,這個就是真樂。

第三個就是所謂的我。 剛剛講的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這個就是要稍稍的解釋一下。
'我'就是指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大般若的智慧海,
也就是薩婆若的境界,一切種智的境界,這個才是真正的'我'!
而真正的我,是究竟不生不滅的寂滅,它不屬於生滅的世間,
所以,師父的題目叫作[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就是究竟解脫的真我,絕對不是屬於這個生滅的世間;
可是它不離生滅的世間,不能離開生滅的世間,
而另外去找不生不滅的出世間。

現在用大家比較熟悉的語言,就是用二個角度,
落入執著、分別,就判為你是世間人,不是解脫人。
一直在情緒的起心變化、動念,就判為你是生滅,
因為你擺脫不了生滅,緣起緣滅的假相,你沒有擁有真我。
可是,你放下了這個假我,放下我執,了悟緣生即空,
緣起即空,緣滅仍然是空,了解一切法無生,
單刀直入的契入佛的妙心,這個就是出世間。
——這樣大家比較容易了解。

要做凡夫,是自己的問題;想要解脫變成聖人,
仍然是自己的問題。 善知識也只能給我們方便、善巧、引導。
所以,真正的我,是不屬於這個生滅的世間;真正的我,
不屬於這個緣起緣滅、假相的如夢幻泡影的世間。

最後一個叫做真淨。 這個淨是對不淨講的,
無明就會引發貪嗔癡,身口意就不淨,
而這個真淨就沒有這種貪嗔癡、無明的東西。 除了無明存在,
會有貪嗔癡的起滅,變成不淨的思想和行為以外,
還不能在清淨心立一個'淨',立一個淨又變成了不淨。
所以,真淨就是不落入不淨,也不立一個清淨,才是真正的淨。
如果說一個修行人,落入說:“我修清淨行,我是清淨,
你是污染的。”這個修行尚可而以,雖然就有志向清淨可以,
還加入一個淨,就變成動念的執著的污染。

現在要講究竟義了,什麼是真常? 就是不是無常,也不是常,
也不立一個常,叫做真常。 什麼是真樂? 不是苦,
因為苦無自性;也不是世間講的樂,樂也空無自性;
放下苦跟樂,也不立一個樂,這個叫做真樂。 什麼叫做我?
不著一個意識型態的假我;也不落入強烈執著的意識型態的我;
也不立一個真我,徹底解脫意識型態、觀念、不為假相所迷惑,
那一念的覺性就是真我。 什麼叫做真淨? 不是不淨,
也不立一個淨,在清淨心中也不加一個淨,不頭上安頭,
那個清淨心,本自一如的清淨心,就是真淨。

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一絲不掛,那一種性相究竟解脫,
叫做真淨,這個就是每一個人存在的佛性,
叫做《大般涅槃經》的思想。 《大般涅槃經》,
也許大家沒有研究過,聽起來有一點吃力,
現在我們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來詮釋涅槃的意境。 剛剛講的,
'我'不屬於這個世間,我們現在來發揮什麼是真正的'我'。

諸位! 真正的我,用現在的名詞,你要牢牢的記住,
就是:一、絕對的獨立;二、絕對的平等;三、絕對的自由。

好! 這個名詞模糊,再加二個字就更清楚,真正的我,
“心靈”絕對的獨立,“心靈”絕對的平等、絕對的自由,
“心靈”絕對的解脫,這個就是真正的我! 什麼叫真正的我?
就是絕對的獨立。 那麼,又為什麼叫做絕對的獨立呢?
所謂絕對的獨立,就是獨來獨往,二六時中不依一物,
能所斷絕,獨立就是沒有能所,它一直存在。
也就是說:不依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
宇宙所幻化出來的東西,來影響到我們的心性,
我們的心性完全絕對的獨立,它不是對立的,見一切相,
心性就顯發出來,立刻解脫。 因為他生活在不依靠任何的假相、
不依靠任何的緣起。

所以,慢慢體悟到生命的究竟本質,其實是解脫的,
其實是獨立的。 我們現在沒辦法活到這種功夫,
我們今天不是依靠先生來過活,就是依靠老婆來過活,
要不然就是每天企盼兒女長大成人,要不然就是依靠錢,
希望有更多的錢,要不然就是依靠明天的榮耀,或者是權勢,
希望我們的官當得更大。 所有眾生的心,
都沒有辦法達到究竟絕對的獨立,
都一定要依靠某一種東西來過日子,
因為依靠了某一件東西來過日子,
不曉得這種東西是瞬息萬變的,而這個瞬息萬變的世間,
是沒辦法讓你依靠的。

所以,真正的我,是無所依! 二六時中,不倚一物。
是絕對的獨立,絕對的平等。 真正的我是絕對的平等,
絕對的平等是什麼意思? 就是悟到每個人的佛性,
究竟解脫真正的自我,了解生命緣起緣滅只是假相,
美醜、貧富、是非、恩怨,在一個證悟人的聖者的角度來說,
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你今天來凡夫俗子的這個地方講是非,
在生滅無常的世間的這個眾生來講,他會產生動蕩的意義,
因為他會執著是非、恩怨、善惡,來到了聖者他的面前,
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他也不會聽,也不會著,也沒有意義。

換句話說,是非恩怨到聖人的心中,它是寂滅的東西,
他證悟到一切法無生,究竟平等,你就是要害眾生,
極惡的眾生,法律懲罰你;但是,聖人會原諒你。
所以,佛悟到了究竟平等的心性,他不管你長得美、
長得醜、富有、貧窮,乃至你是一個殘障的人,
或者你是一個強壯的人,這個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而己,
佛陀用究竟絕對平等的心性,看待每一件事情。
所以,每一件事情都平等。

真正的我是絕對的自由。
六祖講:【道須通流,何以卻滯? 】前念不生,
後念智慧不滅,就是涅槃,就是絕對的自在。
換句話說,你動到一個執著的念頭,心裡很不舒服,
你的心不自由,你被觀念束縛住了。
譬如說,這個人你很計厭,你看到他的時候,
莫名其妙的一直起心動念,就是恨不得遠離他,
恨不得刮他一巴掌,恨不得他早死。
記得! 你的心已經不自由了! 或者是他是你老闆,
你拼命的阿謏奉承,你沒有這個實力,想多賺一點錢,
是需要靠實力的,但是社會有時很現實,你的心不自由了。
你為了達到某一種目的,依靠某一種相上去追求,
你失去了自由。 這個世間就是這麼殘酷,把我們絕對的獨立、
絕對的平等,絕對的心性的自由、絕對的解脫,
化成念念的無明的執著,因為我們要活下來,
而師父現在講的,這是佛的境界,佛陀究竟解脫的境界。

諸位要慢慢的調整,你是不是過著獨立的生活?
你的心性是不是達到了絕對的平等?
你的心性是不是絕對的自由,不被煩惱所困住?
你今天有沒有得到究竟的解脫? 如果有,
你就擁有真正的'我'。 所以,無上大般涅槃妙心的境界,
才是真正的真我;而我們的世間人擁有的,是可怕、
一個不淨的色身,四大所幻化出來的假我,而且執以為是,
而在內心裡面,從來就不懂得,歇即是菩提。
所以,我們一直懲罰自已,痛苦了自已,我們不懂得佛法,
佛法是尊重別人,解脫自我。 因此佛法的重點,
你一定要解脫自己;而這個解脫自己,不是很困難,
如果你肯,你也能夠看到生命的究竟之相。

看一朵花,你就了解花,它不是花;看到一棵樹你了解,
樹其實沒有真正的樹相;看到一座山,慢慢的觀照,事實上,
也沒有一座山;看到一顆星球,事實上,也沒有星球可得。
《楞伽經》叫我們見一切相,總得把它碎為微塵,見一朵花,
把它碎為微塵,你會了解花非花,花不是真正的花;
看到一棵樹,把它碎為微塵你會發現,樹並非真正的樹;
看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仍然如是觀照。
見一切相,總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
緣起緣滅的幻相,不實在的。

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如果你見到了種種的相,非相就是空相,若見諸相非相,
見到種種的相就是空,即見如來,因為不值得執著。
你就會體悟到我們每一個人,這個絕對獨立、平等、自由,
解脫的如來藏性是什麼,涅槃妙心是什麼。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就見到了,我們真正的心性。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為什麼要離一切相?
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不是實在的這個世間。
所以學佛,有修沒修是別人的事情,
而我們一定要修。 修什麼? 修離一切相。

記得! 真正悟道的人是寂滅的。 這個人對不起我,
對我有成見,背後說我是非,我看到他,我裝作不知道,
沒有這回事,我一樣對你很好。 這個人支持師父,
讚歎我,你碰到,我一樣對你好,
因為你的好壞是你的因果,不關我的事情,我的心性,
我必須對我自己負責。

因為真正有功夫的人,他 是時時降伏自我。
修行要抓到重點! 修行抓不到重點,今天來拜拜佛、
明天來誦誦經,回去習氣照樣,貪嗔癡照樣。 諸位!
有念佛跟沒念佛一樣,有誦經跟沒有誦經,答案還是一樣,
不曉得說佛是模範,我們每念一聲佛,就要朝佛的心性前進。
學佛的語言、學佛的妙心,學習佛的行為,
這個是真正念佛的人。 我們不知到這一層的道理,
佛法是不二的,我們今天來誦經,經是佛講的,
經典所講的我們要來調整自己,把心性契入經典。

所以,心性可以轉經;不悟的人,經典轉你的心性。
有一個祖師大德,他的徒弟,說:“師父!一切修行人,
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呢?
”他師父就說:“因為到大殿拜佛的時候,把佛當佛拜。
”忘記了自己是佛,修行永遠不能成就。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不懂。
有人問:“師父!那您到大殿的時候,把佛當什麼拜?
”他說:“我也把他當佛拜啊!
”說:“那跟你剛剛講的不是一樣嗎?”“喔!
”他說:“那大不一樣,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三無差別。”

我們修行不能成就,是因為我們來到大殿把佛當佛拜,
就是能所不斷。 我們不曉得,直下無心便是道,
我們就是佛,不知道這一層道理。 按照這樣講,
我們要不要拜佛? 當然要拜佛。 在未成道前要求佛加被,
當然要繼續拜佛。 把彿看的很偉大,
可不能把自己看得很渺小,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那你這樣失去了勇氣,你們修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呢?
你不自己斷煩惱,靠佛來斷,佛怎麼斷啊?
佛怎麼斷你的煩惱啊? 佛有辦法斷你的煩惱嗎?
如果你自己不斷,佛怎麼來斷你的煩惱呢?
你把佛的那一顆心,拿來自己用,佛就有辦法斷你的煩惱。

如果佛的心,我們不拿出來用,諸位! 佛念到死、
經誦到死,頭拜到撞破了,頭破血流都沒有用!
在一個團體裡面,誰先挑起事端,那個就不是真正修行人。
真正一個團體修行,是入於大寂滅,一切法無諍的。
如果我們有意見不同,可以用理性來溝通,
為什麼用個性來溝通呢? 是不是,
為什麼一定要順著自己的個性去做事呢? 要想明心見性,
一定要先改個性。 佛性不用,用個性,諸位!
修行不能成就,就是這個道理。

真正的'我'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禪的心。
所以這個禪,是整個佛教的靈魂。

我們不懂! 末法時期,弘揚佛法的人很多,
把一個佛的心切成八大宗派,不曉得法法相通。
諸位! 八大宗派共一個佛心,不能弄錯方向,
八大宗派都應互相尊重,因為它是不二法門。 念佛跟禪,
它是一不是二,我們講的是真正受用的禪,不是枯木禪,
不是口頭禪,不是那一些啃幾個公案,背背幾個公案,
就認為是懂得佛法的人那一種禪。 禪就是佛的心,
究竟解脫的心就是禪。 所以說,佛心真常妙樂的大我,
超越一切世間生滅無常,緣起緣滅之法。
因此說,懂得禪的人,就是懂得佛的心。

佛的心是什麼? 就是超越世間一切表相。
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就是世間一切相都束縛不了他。
懷著一顆宇宙的心,過活我們現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
佛的心就像宇宙一樣,不是只有納百川,無量的宇宙、
星球,統統在佛的心裡面。 諸位! 如果我們擁有佛陀的心,
了解真正的禪的這個功夫,了解真正的'我',你想想看,
還會在這個世間,拼老命執著這一點點的觀念,
拼老命爭執得面紅耳赤,爭得你死我活?
而且爭的都是沒有意義的,會嗎? 不會的,
那麼苦從哪裡來呢?
一句話:困於假相,不能自拔,就是苦不堪言。

譬如說,生了一對兒女,女兒給她學鋼琴,
兒子給他學畫畫,或者是珠算,企盼著—到了有一天,
這個女兒長大了、兒子長大了,他的父母用心良苦。
有一天,哇! 女兒交到不良朋友,
上網,十七、八歲就交到男朋友了,跑到別人家去睡覺,
他的內心裡面痛,在家哭,可是,又不曉得怎麼辦。
對不對? 那個兒子怎麼樣子,家裡生活過得好好,
不要,去流浪,跟那個不三不四的混,混那個小角色,
家裡有溫曖,他就是不要,他就不要父母管。
然後這個父母就會很傷心,會很難過,幾乎活不下去。
——這個就是困於假相!

那我們父母的關懷是不是就放棄了? 不!
當你己經盡力的時候,盡你的能力的時候,
父母親該做的責任的時候,有時候,
兒女的業力不是父母親所能掌控的。 真的! 你只能期盼、
只能祈禱你的兒女聽你的話,將來成就,
將來做為一個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做為一個善良的人,
對這個國家、社會有所奉獻,做一個偉人,
你只能這樣祈禱,只能這樣期盼,只能這樣期望。
但不一定,他有他的業力,他時間到的時候,他會背判你。
為什麼? 你曾經背判過別人。 為什麼兒女會背判你?
你這一輩子當中,難道你沒有背判過任何親朋好友、
先生或者是老婆嗎? 我講的是兩個角度的。

如果我們從小擁有了雙重人格,
當然我們也曾經背判過別人。 換名話說,別人背判我,
也就是生命當中會常常發現的事情,它是一直存在的。
好! 我們困在假相當中,不能自拔,
現在我們就要從這個牢獄裡面掙脫,你已經盡心、
你已經盡力了,就像我一樣,我認真弘法利生,
好好的栽培這些徒弟,跟這些在家居士,對不對?
再來就是看你們的。 我沒辦法代替你們生,
沒辦法代替你們死,也沒辦法代替你們的苦惱。
師父只能把佛陀的心,用善巧方便的語言,
灌注到你們的心性當中,你們受益,我很榮幸,
你們不受益,那就等待未來的因緣,
畢竟結結佛緣,將來你們就會成就。

禪,它是超越肯定跟否定的。
意思就是說:當一個大徹悟心性的聖者,不是在你面前,
你讚歎他幾句,他就會增加什麼。
我這裡常常接到這個e-mail 信件,太多太多人寫信來,
感恩師父、讚歎師父弘法,他看到了...........在多遙遠,
今天收到,他在哪裡? 在蘇聯的邊境,接近俄羅斯,
那個地方零下五十度,也來感謝師父。 這是他寫的信,讚歎。
師父的心性不增,你讚歎我,不簡單,你懂得讚歎三寶,
至少你修了功德、福報,總比造口業好。 今天你來否定我,
師父的心性也不會減少。 所以,一個大修行人,
不是因為你的肯定而榮耀;
也不是因為你的否定變成一種侮辱,他就失去勇氣。 沒有的!

諸法,法法本來空,沒有讚歎、毀謗、批評。 法法本空,
沒有所謂肯定,也沒有所謂否定,超越了肯定跟否定。
就是懂得禪,這個就是真正的功夫,三昧的功夫!
無關於肯定,也無關於否定,全世界的人都否定你,
如果是佛陀,那也沒關係,佛陀究竟解脫,跟肯定、
否定有什麼關係? 禪就是佛的心,佛的心是生命的基因,
佛的心是生命的屬性,禪是生命的實相。

先講第一個,禪是生命的基因。 基因就是所謂的DNA,
無量劫來,我們的佛性就是一直存在,我們生命的基因,
就是一代傳一代,一直存在。 換句話說,超越一切時空,
生命的基因就是佛性。 這個基因是一種比喻,
跟無形的佛性,用來比喻而已。 是比喻說,生命的基因,
這基因是DNA,也就是遺傳因子。 這比喻就是說,佛性,
從無量劫來的生命,我們一直存在的,
只是你有沒有去發現它而已。 發現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禪是生命的基因。

禪是生命的屬性。 屬性就是佛性,也就是本來具足的意思。
生命本來具足之性,就是佛性。 所以,禪是生命的屬性。

禪是生命的實相。 實相有幾個具體的觀念,
在這裡要講給大家聽,什麼叫做實相? 一、既具體又抽象;
二、即存在又超越;三、既灑脫又莊嚴,即無相又無不相。
諸法的實相是什麼? 即具體又抽象。 什麼叫做具體呢?
大悟的人,隨境拈來,都是自性的開發,都是自性的展露,
處處流露佛性,哪裡都是芬芳,哪裡都是香氣,
哪裡都是莊嚴,它是非常具體的,它是很受用的。
內心裡面有大般若智慧的人,無一時、無一刻不受用,
它是非常具體的。 可是,它又是很抽象,因為它不是語言、
文字,它又不是觀念,又不是意識形態,說似一物即不中,
除了有證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不然說到死,
沒有開悟,他不曉得那個是什麼東東。

有的人聽不懂說:“師父啊!我都聽不懂,
到底那個是什麼東東?為什麼既具體又抽象?
”不用問那麼多了,問這句就是沒有開悟。
你好好的佈置大殿,不用問這麼多,聽不懂也沒有辦法,
因為他沒有悟入那種心境。 所以,今天來講,
作為一個佛弟子,自然要向著佛道好好的去體會,
總不能念佛不曉得在念什麼,誦經也不曉得在誦什麼,
碰到最重要的開示,就說: “我沒空!”那我有什麼辦法呢?
有的眾生他是這樣子的,你叫他來發心,
他會;你叫他來打法器,他也會;你叫他來掃廁所,
也沒關係;碰到師父開示,就說: “我沒空!
”這最重要的就停頓了,很可惜!

好,實相既具體又抽象,抽象它是摸不著,沒辦法。
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 眼睛看不到,不離眼睛;
耳朵聽不到,不離耳朵;鼻子嗅不到,不離鼻子;
舌頭嘗不到,但是,不離舌頭;身體接觸不到,可是,
不離觸;意攀緣不到,可是,不離意;不是六根、
不是六塵、不是六識,但是,就是六根、就是六塵、
它就是六識,就是當下! 就是你要有正知、有正見、
要有正受,那個時刻就是具足,就是具體。

因此,實相就是既具體,又非常抽象。
我們常常把佛性觀念化,因為它很抽象,它不來不去、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你講,佛性是猶如虛空,
他就把它觀想一個很大很大的虛空,這樣夠大了吧!
你跟他講佛性圓滿,他就觀想一個十五的月亮,還發亮。
說:我們佛性是圓滿的,他還畫一個圓圈,是不是像這樣?
他不曉得,佛陀講圓滿就是沒有無明、沒有煩惱、沒有執著,
叫做圓滿。 圓滿就是處處通,
無處不通,沒有煩惱,也不立一個菩提。

所以,實相既具體又抽象,實相既存在又超越。 存在,
因為非幻不滅,我們的佛性是非幻,緣起如幻;
可是非幻不滅,真如實相不是幻化的,
我們的如來藏性是實在存在的。 可是,它是無相。
所以,既存在是又超越。 佛性就是這樣,實相就是這樣,
禪的心就是既存在又超越。 我們必須活在現實的狀況之下,
活在現實的狀況之下,就是存在;
我們今天大家都存在這個世間,又超越。 我們現在學佛,
就在學這個超越,眾生只有存在,活在這個現實的世間裡面,
他沒有超越的智慧,所以,跳脫不出來,一直到死!

修行,世間人著於假相,修行人著於什麼? 著於自己修的法。
親近哪一個師父,就說:“我這個師父是最棒,是最好的。
”從此以後,我們就不聽別的法師的,不要去親近別的道場,
這個就是可怕的法上的執著。 如果擁有佛陀的正知正見,
親近哪一個師父,講的不是一樣嗎?
怕的是那個上人是邪知邪見,披著袈裟,講的是邪知邪見、
惡法、惡知見,可怕的是這個! 實相是既存在又超越的東西,
世間人只有存在在現實,可是,超越不了;
修學佛道的人也沒辦法超越,沒辦法超越就是他所學習的法,
卡住自己的觀念。 記得! 佛陀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連佛陀所講的法,那個觀念統統要放,
那個才是正法。 何況非法? 何況不能解脫的法?

實相是既灑脫又莊嚴,內心灑脫,外相莊嚴。
內心灑脫是什麼? 永遠無諍,也不去看眾生的過失,
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他內心裡面早就灑脫得不得了。
無知是你的事情,不關我的事情,聖人只能憐愍眾生、
可憐眾生,聖人的心,早就灑脫、自在。 他又莊嚴,
就是不壞事相,所以,在座諸位,我們能夠說,
一個佛弟子可以蓬頭垢面嗎? 頭髮象爆炸一樣,
可以這樣子那麼嚴重嗎? 還龐客族!
頭髮都快長頭蝨了還不洗,這樣叫做修行人嗎? 不是的!
修行人外相莊嚴,統統按部就班來,
什麼時空就必須穿什麼禮服。 你不是比丘,
我只有這一件黃色的衣服,再怎麼妝扮都是這一件,
所以我沒得選擇,我是進入絕對的狀態,手拿來就穿。
因為沒有花花綠綠的東西,就是黃色的。

在家居士,該平淡樸實的時候,就平淡樸實;
如果你經濟不錯,要進入特殊的莊嚴的時候,
還是要擁有幾套漂亮的衣服。 這是真的! 畢竟時空不一樣,
內心解脫,既灑脫又莊嚴,這個才是佛法。 時空不一樣,
不能說,在家居士來這裡,像有的女眾來這裡,
看她這個臉快往生了,穿在家服裝,也不修邊幅,
也不稍微說簡單整理一下。 說:“居士!你為什麼穿這樣子?
你的臉為什麼沒有氣色呢?”她就跟師父講:“哎呀!師父!
您不是講這個修行人不要執著這個嗎?”我說:“喔!
你弄錯了,我講的不執著,是不壞事相的不執著。
”來到講堂,今天是義工大會,諸位! 也得稍微妝扮一下,
簡單的,這是禮貌。 但是,也不能妝扮得太過分,來了,
裙子穿得那麼短,短到拜佛下去,後面比丘統統一片倒,
那怎麼可以穿這樣子呢? 穿這樣子,就過份了。

好了! 我們有灑脫又莊嚴,也不是太浮華,但是,
也不太誇張,也很受用,也很莊嚴,
因此實相就是既灑脫又莊嚴。 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
什麼叫做無相? 諸法空無自性,凡所有相,都是空相,
叫做無相。 無不相,不壞緣起。 無相就是性空,
無不相就是緣起,不壞緣起,緣起就是性空,
性空就是緣起,緣起性空同時,叫做實相。

世間人都是依常識,和五官感覺在享受這個世間。
為什麼? 因為他沒有依靠、沒有學佛、沒有聽經、
沒有聞法,所以,只有靠這個感官來享受。
譬如說看看電影啦! 世間人不學佛,
還真的不曉得要做什麼呢? 租了一大堆的DVD來,
從早上看,因為不曉得做什麼! 颱風天,就從早上一直看,
一邊看,泡麵一直吃;看電視報告新聞,再看;
再玩那個什麼? 電動玩具、線上游戲,玩這個網絡,
玩到幾乎不能自拔。 因為不曉得無常就迫在後面,
不曉得要趕快念佛。 因此世間人只能依五官刺激,
還有依常識。 常識就是後天所讀的這個書本,所加進去的觀念。

諸位! 修行跟不修行差很多。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世間的人,讀到博士,跟師父同樣,
他沒有受佛法的訓練,你去罵這個博士說:“你笨蛋、
你無知!”他立刻發怒。 因為他接受的是後天的知識的培養,
這個是常識,這個常識、語言、文字,
他執著以為實在的東西,
因此他用自己的觀念雕塑成自己的人格的時候,
那一種強烈的自尊心、優越感跟保護主義,
會使他自己很脆弱,愈讀書就愈執著,就愈想保護自己,
就愈脆弱! 那跟師父,我受過佛陀的訓練的時候,
你罵我笨蛋、無知,我一點都不會生氣的,為什麼?
無知是一個假相的名詞,你罵我無知,我就真的無知嗎?
是你無知,還是我無知呢? 你罵我無知,
我就變成無知了嗎? 所以,你修行,你悟道了,
人家罵你什麼,笨蛋、無知,就是這樣,很灑脫:“喔,
是是,你罵,這是你的事情,不關我的事情。”所以,
一個世間人跟一個出世間人,生活的世界是完全不同,
小事情足以讓這個博士煩惱、痛苦;
大事情也不足以讓這個修行人痛苦和煩惱。

前一陣子一個碩士,念到碩士了,他女朋友只有提出分手,
當時去砍她三十幾刀,最後就跳樓自殺。 你看,書讀多少了?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念到碩士要博士班了,
你想想看! 所以,世間不究竟,就是這個道理。 書讀很多,
由語言、文字、意識形態,所建立的觀念、人生觀,
是非常脆弱的;由我們的本性、本能,存在的般若智慧,
所建立的解脫思想、體系,它是非常超越跟解脫的。
同樣的一個人,所過的生命觀是完全不同的。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9-09 09:2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76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