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41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禪宗的功夫在覺知每一念

圖 1.



【淨慧長老︰禪宗的功夫在覺知每一念】

我們在打禪七的時候,最根本的一點,
就是要保持自我的清醒和覺知,讓當下這一念能夠清明地呈現。
行香的時候,每邁出一步,自己知道,還是不知道,每一步,⋯⋯
是不是腳踏實地;每起一心動一念,清楚還是不清楚。
如果我們動十個念頭,有五個念頭能夠清醒地覺察到,
另外的五個念頭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那就說明自己專注的力度還不夠。如果打坐的時候,
不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每一念都滑過去了,
每一念在想什麼根本不知道,那還怎麼用功夫呢,
用一萬年還是那個樣子,絕對不會有進步。

清楚地覺知每一個起心動念,這就是我們平常在祖師的語錄、
禪宗的書籍上面所看到的「當下一念」。
禪宗的功夫,一定是要落實在當下一念上。我們學習佛法,
學習打坐,總想求玄求妙,總想佛菩薩加持,
其實,所有的玄妙都在這當下一念上。我們仔細地體會,
當下這一念,可能具有無窮無盡的災難,
也可能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無窮無盡的災難從當下這一念開始,
無窮無盡的智慧也還是從當下這一念開始。人生的幸福快樂,
憂悲苦惱都從當下這一念開始。真正的快樂在哪裡?
清醒地掌握、覺知當下這一念,並且使之保持下去,幸福、
快樂就在其中,佛國就在其中,西方極樂世界也在其中。

當下這一念要說玄,是玄之又玄;要說簡單,是簡之又簡,
就看我們自己怎麼用心。行香的時候,不要放過自己的念頭,
從禪堂走到齋堂,也不要放過自己的念頭,堂內堂外都是道場,
都是禪堂。吃飯的時候,清楚地覺知到我們的牙齒和蔬菜、
米粒接觸的滋味是什麼,和那些熱的、涼的食物接觸的滋味是什麼。
這一切都不要放過,都要清楚地覺知。知道是什麼,
並不等於去分別、去執著、去計較,僅僅就是知道而已,
知道了就行了,不要再起第二念,這是一種直覺。
如果起了第二念,那就是在打妄想,不起第二念,
就不是打妄想,區別極為微妙。只是覺知就行了,只要看住它就行了。

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同樣念念要覺知,不起分別。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根接觸冷暖澀滑,
意根接觸種種法塵。我們只是去接觸它,不要起分別,
看到聽到嘗到就行了。不管是人是物,
看見了人不要分別他是張三還是李四,
保持根塵接觸的當下那一瞬間的狀態就可以了。

根塵接觸的當下那一瞬間的那種狀態,
也就是根與塵那種原初的狀態,沒有加意念,沒有加分別,
一加上分別,就成了打妄想,接著而來的,就會有煩惱了。
因為一分別,就產生了感受:苦的、樂的、不苦不樂的;
有了感受就會有取捨,有取捨就有執著,有執著就有煩惱。
讓覺知自己當下這一念,運用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被境界所轉化。
這是用功的一個玄之又玄、簡之又簡的法門。實際上,
當下這一念是現現成成的,不用去捉摸它,一捉摸就是第二念,
就不是當下這一念。所以說,要經過一個比較長期的訓練,
才有可能運用這個方法,才有可能保持這種心態。

打禪七,就是一種專門的訓練。訓練我們的心態,
訓練我們的覺知,訓練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向外,
不要讓這個意念走遠了,就在當下,關注當下,安住當下。

為什麼要止語呢?今天一整天,在樓上說話的人少了一些,
即使有說話的,聲音也都比較低,但樓下好像還是有聲音。
我想,每一位參加禪七的禪友,都不要浪費這七天的時間,
不要放過每一支香、每一個念頭,真正自覺地訓練,就會有收穫。
如果還是聽之任之,「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因為在念佛號的時候,你的心念和佛號並不在一個點上,
有口無心。有口無心,心就不在當下,就不是一種清醒的覺知;
要有口也有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心,那就是安住在當下。
一心不亂是要專注了以後才可能有的一種結果。

時間像電光石火一樣,說打七,三天過去了,再不抓緊,
把第四天一過,一個七就算完了。當然,我們也不要緊張,
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還是要輕鬆愉快、自在安祥。
因為保持一種清醒的覺知,
不是在緊張的狀態下能夠出現的一種境界,
也不是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會出現的境界,一定是在非常安祥和諧、
看破放下、自由自在的氛圍當中才會出現清醒的覺知。
不管是年老的人,還是年輕的人,都要放鬆,徹底地放鬆,不
要緊張,不要有恐懼。從前我們有個說法叫「痛念生死」,
這個詞提一提就可以了,不要把它老是壓在心頭。老壓在心頭,
會有一種恐懼感,精神過分地緊張。精神太緊張了,
就無法進入禪定,無法進入禪修,也無法保持一種高度清明的覺知狀態。
也不要總是想我這幾十年做了很多錯事,現在要懺悔,
背著一個大包袱放不下,心念也無法安住下來,
清醒的覺知也不可能出現。要放下,不管是做了多少功德,
還是有多少過失,都要放下,都不能讓它成為自己前進的包袱,
成為包袱了,會把我們壓垮,撐不起腰來,清明的覺知也不會出現。
所以,我們要學會放鬆,身心都放鬆,保持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

這次禪七,基本上沒有人管理,就一個維那師,
「校長兼校工,燒火兼打鐘」,只有他一個人,大家也都很配合、
很和諧,這是因為大家都很自覺。還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放鬆。
放鬆了以後,禪的喜悅就會出現,精神上智慧的火花就會綻放。

三天來,也有同修提出一些問題,我想,所有的問題,
都要靠自己去解決。比如說腿子疼,腰酸腿疼,實在是難以忍受。
在打禪七的時候,要放鬆,不要勉強,能單盤就單盤,
能散盤就散盤,坐在兩邊後排的居士,萬一疼得沒有辦法了,
還可以把腿放下,坐在拜墊上就可以了。腿子那麼疼,腰那麼酸,
還要那麼忍受,就沒有必要了。我們是來享受禪悅法喜的,
不是來找苦吃。所以,不要太拘於形式,腿子疼了,
輕輕地動一下;先雙盤,疼了輕輕地放下來,成了單盤,
單盤還是疼,再輕輕地放下一隻腿,就成了散盤。
四十五分鐘,折騰兩次也就可以了,不要太緊張。
之所以把每支香的時間全都調成四十五分鐘,
就是考慮到居士們盤腿的實際狀況,因為平常沒有鍛鍊,
到打禪七的時候來練腿子,那就太不值得了。
即使平常有打坐習慣的,早上半小時,晚上半小時,
自己在家裡坐是自由自在的,到禪堂來連續坐十一個小時,
你那半小時的功夫,在這裡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在止靜的時候,
可以忍受的,盡量不要翻,有些年老的人,實在是難以忍受,
可以方便一點,不要疼得出了毛病。往往腿一疼,渾身難受,
身體溫度增加,就會出汗,在室內坐著暖和,一到外面,
氣溫低了,散了汗,就會感冒。

我的主張是要自由自在。過去在柏林寺我經常對學僧講「三自方針」
——自覺、自由、自在。這個三自方針,我想到處都可以用得著,
在禪堂裡也用得著。首先是自覺,自覺了就自由了,
該止靜就止靜,該開靜就開靜,不說話就不說話,該吃飯就吃飯,
該睡覺就睡覺,一切按規矩辦事,你還不自由嗎。首先是要自覺,
然後自由,再是自在。三自方針,在禪堂裡是最適合的。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把這六個字記清楚,不要把自覺忘掉,
只要自由自在。不自覺,那就搞不好了,那就是自由主義,
就成了自由氾濫了。有自覺就是有組織、有紀律,
任何的自由都不是絕對的,都是在一定的範圍裡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
如果所有的遊戲規則都沒人遵守,這個社會就亂套了。
禪堂也是一個小社會,是一個臨時聚會的團體,
也要遵守簡單的幾條制度,能自覺遵守制度就自由自在了。

一切都要靠自己,靠自覺,佛向自心求,一切都要返求諸己,
不要向外馳求。外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自己的方寸之地才是寶藏,
只有打開自己這個寶藏才會有受用。打開自己這個寶藏,
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快樂和財富。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7-13 20:0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43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