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22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上頁  1   2   3   4   5   6  下頁 >>(共 6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一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中,第一百一十八面,請看經文: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衆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我們先看這一段。“說是語時”,這一句話是承前啓後,前面惡毒鬼王給世尊這一段話說完了的時候,這時候法會裏面又有一位鬼王,名字叫“主命”。從名號上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個鬼王所管的這些事物,就是我們這個世間一切人生死,專門管這些事情,所以稱之爲主命鬼王。“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他的職務,‘業緣’現在的意思他的職務,他所管轄的事務,是專門管閻浮人命,這個人要出生、要投胎,他照顧這些事情,這個人死的時候,他也照顧他,“我皆主之”。從這個地方看我們就明了,人從生到死與天地鬼神有密切的關係,而現在人讀這些經文,都認爲這是迷信,用迷信兩個字就把它拒絕排斥開了。那你還受不受這個鬼王的管轄?還是受他管轄,不管你信與不信,不是說信則有、不信則無,那事情倒簡單了。我們盡可以不要相信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沒有,不相信生死,生死就沒有,哪有這個道裏?你信它有,不信它還有。過去的教育跟現在不一樣,過去的教育多多少少與三世都能夠連接下來,講過去世、講現在世,也講未來世;未來世是講死後,人死之後,過去是我們沒有出生以前,這叫三世。


  中國古老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教你做人,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你要不了解你就不會做人。不會做人這個人間就像經上講的是險道,步步都踏向三惡道,你會做人你就能夠避免險道,你得人身你還能保住人身,將來再得人身,一定比現在過得更殊勝、過得更幸福,這是教育。第二個重點是了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與一切動植物的關係,與自然生態的關係,你明了之後,你才懂得養生之道。第三個重點是教你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個關係要能建立得好,你得天地鬼神擁護,你得他們幫助;如果關係處不好,處處得罪天地鬼神,你的麻煩就大了。諸位要曉得,天地鬼神不是佛菩薩,他還是凡夫,凡夫依舊有七情五欲,沒有離開,他見到人修善他生歡喜心,他贊歎你、利益你;看到人作惡他不高興,他生嗔恚心,他要找你麻煩,他要懲罰你。所以天地鬼神是凡夫,我們要記住,六道凡夫。古老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都懂得這些事實真相。

  實在說,從前人無論世出世法都很重視禅定,在佛法講禅定,世間人雖不講禅定,他提倡清心寡欲,甯靜致遠。在日常修養當中都重視清淨心,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鬼神生活狀況你能夠體會到、你能夠見到,在學佛的人禅定當中常常看到,所以鬼神決定有。鬼神與我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就跟我們現前世間政府裏面組織一樣,國家每一個機構、每一個設施,與我們生活都有關係,這個道理一定要曉得。現代人,從科學的眼光來觀察,如果深入一層,對於佛經所講的這些事相,我相信他也能夠體會得。在中國一般所謂的氣氛,我們與大衆相處,你感覺得有氣氛,與大自然界相接觸也能夠感覺得它的氣氛,外國人叫磁場,我們中國人叫氣氛。你一接觸時候你心裏面就有感受,同在一個地方,人多的時候跟人少的時候,氣氛又不一樣,白天跟夜晚氣氛又不相同,這些事情往往我們有很明顯的感觸。這種感觸用現在科學家他們的觀察、他們的說法,這就是波動的互相接觸,如果波動頻率相接近,我們就感覺得很舒適;如果彼此波動,波動動的幅度很大、很頻繁,我們就感覺得很不自在,感覺得很不安,這些理事不難懂。


  我們人這個身有波動現象,心裏面思惟想像波動更爲明顯,一切物象也有波動的現象。天地鬼神的活動,跟我們的思想波沒有兩樣,人死了這是生命結束了,身是物質,他的思想沒斷,並不隨這個身體而消滅。這一個事實可以說,一切宗教家都承認,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也肯定,人不是說死了一切都完了,死了一切完了這好辦。不但人死了沒有完,一切物質消失也沒有完,豈不聞科學家所謂‘精神不滅、物質不滅’?這兩句話是真理,這兩句話在佛法裏面可以說是‘諸法實相’,真實相。一切物質的生滅在佛法講是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不滅,物象尚且如此,何況精神?所以決定不是迷信,決定是事實,許許多多人在一生當中,與鬼神的接觸、與鬼神的感應都會有很多次,細細的思量他怎麽不存在,他跟我們自己生活怎麽會沒有關係?主命鬼王跟我們的關係尤其密切,他在此地說的話,“在我本願,甚欲利益”,‘利益’是幫助,人在出生的時候,在死亡的時候,主命鬼王的意思總是想幫助他,希望他能得安穩。“自是衆生,不會我意”,這一切衆生不懂得鬼神的意思,鬼神是什麽意思?歡喜見到人修善,厭惡衆生造惡,所以這經上講,一念微善都得鬼神擁護,佛菩薩贊歎,何況你修的是大善?衆生不懂得天地鬼神的意思,搞得生死都不得安。這話是什麽意思?下面這就說明:

  【何以故。】

  爲什麽?

  【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這就說明家裏面生了小孩,在世間講這是喜事,後繼有人,中國人重視傳宗接代,後繼有人,所以無不歡喜。歡喜你應當做好事,應當懂得做善事,才能夠增益你這一家的光輝。主管你這個地區的土地公、土地神,土地神就像鄰長、裏長一樣,中國古時候的保長、甲長,管你這一個村的,管你這個地區的。這些鬼神他看到你做善事,你家裏又添小孩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母子平安,你的眷屬得利益,鬼神保佑。再看底下一段,不懂天地鬼神的意思,那就造作罪業了。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産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世間人不知道這個利害,家裏面生小孩舉行慶祝,這一慶祝就殺生,諸位想一想,殺生跟這些衆生結下冤仇,你造這些罪業,這一筆殺生的帳,就記在這個母子的份上,爲什麽?沒有生産小孩大家不殺生,今天小孩出世就大殺其生來慶祝。世間人生的時候殺生,死的時候也殺生,年年做壽也殺生,這還得了嗎?這個罪業多重?不但不能殺生,經上講的幾個人懂得?幾個人肯做?“取諸鮮味,供給産母”,生産之後這一般講進補。進補的方式很多,難道非要殺生不可嗎?非要吃肉不可嗎?這個道理只有真正學佛的人,明了這些事實真相的人,他知道,他采取素食。素食供養産母決定健康,第一個她心安,第二個得到諸佛菩薩、天地鬼神的擁護,她怎麽會不安?我們平常接觸一些同修,其中有一些叫‘胎裏素’,我見過。在台灣,我有幾個同修就是這個狀況,母親懷孕的時候吃肉就會吐,一定要吃素,小孩生下來就吃素,一直到幾十歲都在素食,身體很健康。沒有說是非吃肉不可,不吃肉身體就不健康,哪有這種道理?殺生造業,科題裏頭‘直示勿殺’,決定不能殺生。

  “廣聚眷屬”,這是親朋好友到家裏來道賀,道賀免不了飲酒食肉,家庭在富裕裏面,那就有“歌樂管弦”,現在所謂舉行舞會。在中國大富長者家裏面,這幾天還唱戲,邀請戲班來唱戲、來慶祝。這樣造法作法,“能令母子,不得安樂”,爲什麽?你們歡樂,鬼神在旁邊看到嗔恨,不會保佑你的;殺害這些衆生,這些衆生將來都要問他討命的。如果諸位真正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所謂是吃它半斤,將來還要還它八兩,一點便宜都占不到。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決定不敢再吃衆生肉,決定不敢再傷害衆生,知道傷害衆生就是傷害自己,給衆生找麻煩,就是給自己惹禍端,這是違背鬼王跟土地善心。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何以故,是産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

  這是我們凡夫肉眼見不到的,確確實實有這些惡鬼,數量很多。“魍魉精魅”他們在幹什麽?這就我們常常講妖鬼,他們喜歡吃這些東西,現代所謂醫學發達,生産危險度比過去輕,我們要問這些狀況還有沒有?有,你要想了解鬼神的情況,醫院裏面最多。我有幾個同學學醫的,我們聚會的時候,他就講醫院裏面見這些鬼的事情給我們聽,醫生、護士、醫院裏工作人員都相信,他們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尤其是大醫院,曆史久的醫院鬼更多,跟經上講的確實一點都不錯。所以人在生的時候、死的時候,這些惡鬼就特別多。惡鬼裏面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冤親債住,說實實在在的話,他要跟你沒有關係,那連邊都沾不上,凡是能夠沾到身的,跟你過去生中必定有關係。可是這些惡鬼也有人管轄他,這些鬼王管他、管轄他。土地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他算是個護法神,他是來保護我們的,護衛這個地方的。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只,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

  鬼王早就命令這些“土地”,“靈只”也是他管轄的這些小鬼,保護母子平安。

  【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

  生産的時候母子平安,應當要答謝鬼神佑護。怎麽樣答謝?修善,這才是答謝。

  【翻爲殺害,聚集眷屬。】

  這是錯了,這不是答謝鬼神。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引用一個小故事,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事情,這段小故事很值得我們參考,說明鬼神的享用跟我們人間不一樣。他引用的小故事在一百二十三面,小字倒數第二行,說明不可以用酒肉來供養鬼神。古時候祭祀鬼神,雖然說是用酒其實是水,古禮裏面稱爲‘玄酒’,那就是水,用這個來祭祀天地鬼神,用素食這才是正確的。可是我們世間不曉得這個道理,以爲如果不殺生祭祀,這就好像大不敬,一定要殺生祭祀。不知道殺生祭祀是造作很大的罪業,決定不會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諺語裏頭常講,‘上帝有好生之德’,既然他好生,你怎麽可以殺生去祭祀他,哪有這個道理?下面這個結論就告訴我們: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因爲你在喜慶當中造作這些罪業,得不到鬼神的保佑,反而招引許許多多的惡魇惡鬼,這些精怪上門,這些東西來了他是做亂的,他叫母子都得不到安穩。這種情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産母情緒不安,你再看那個嬰兒,仔細觀察他時時有驚嚇的狀態。你只要仔細去觀察,你能夠發現他好像很恐懼、很害怕,他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表情,你看那個身體的動作就能觀察得到。這一段是講生的時候,我們要如何修福,不可以造罪。再看底下一段: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主命鬼王也很慈悲,不但主命鬼王慈悲,前面我們讀過惡毒鬼王也慈悲,他不願意看到衆生墮三惡道。實在說他也是時時刻刻留意,幫助這一些做惡的人,如何能夠免受三惡道之報,所以臨終不問這個人生前是作善、是作惡,他都是以慈悲心來幫助。如果這個臨終人,在生前能夠修一點善根,對他的幫助就更有利;換句話說,他幫助你就更有理由了。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臨命終的人,我們見過不少,在病重的時候他會跟旁邊的人說,他看到什麽人來了;所看到這些人,都是他已經過世的家親眷屬,他看到了。是不是真的家親眷屬?不是。而是他的冤家債主,變現出他家親眷屬、朋友的模樣來接引他,接引過去就來報複他,來報仇,這我們要曉得。因爲看到家親眷屬,很容易就跟他走了。特別是我們念佛助念,助念的時候最要緊的把關就把這個關口,他一聽一說說是‘見到什麽人了’,立刻提醒他不要理他,一定要等阿彌陀佛現前,你跟阿彌陀佛走。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不管什麽人現前都一概不理睬,他真正不理,那個現象沒有多久就沒有,就走了,這一點比什麽都重要。臨終的開示,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時時刻刻提醒他,真正是日夜二十四小時不可以間斷。唯恐我們一間斷、一疏忽,被這些冤家債主變現家親眷屬帶走了,這是臨終助念不能不知道,所以助念有大利益。助念的人以真誠清淨心、慈悲心,念這一句佛號,助念的人愈多愈好,這個磁場殊勝,可以讓這一些惡道鬼神不敢接近;助念的人少,助念的人沒有誠意,惡道鬼神就得其便利,他就趁虛而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有人來問,萬一找不到人助念,我們用念佛機可不可以?只能說比沒有好一點而已,最好是能有人去念,那個不一樣。

  凡是臨命終時遇到這些狀況,決定都是落三惡道,如果他生前再造種種惡業,那就更糟糕了!地藏菩薩也救不了。死生是大事,死了之後往哪一道去,這非常嚴肅的問題。所以人在生病的時候,惡鬼妖魔來擾亂,這個經上講一生一向行善的人都很難避免,何況造惡的?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決定不差,果報之現前,那就在緣具不具足。緣具足,果報就現前了。所以我們送往生,送往生實在講幫助一個人作佛,我們一生當中是行善,還有什麽樣的善事,能夠送人去作佛這一樁善事大?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所以在臨危之人,你能夠全心全力去照顧他,時時刻刻提醒他,這就是跟這一些無數的惡鬼惡神跟他作戰,一定要能戰勝他,這個亡者順順利利往生,得到佛接引。即使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如果遇到這樣的增上緣,他也能往生。


  我想諸位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都知道唐朝張善和的故事。張善和是個屠戶殺牛的,一生殺牛那不知道殺了多少牛,造多少惡業,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他看到很多牛頭人來跟他討命,這在佛法裏面講地獄相現前,他叫救命。緣好,正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過,聽到裏面喊救命,這個出家人到裏面看看什麽回事情?他才說出好多牛頭人,說要命、索命。這個出家師父就給他點了一把香,送給他叫他拿在手上,趕緊念阿彌陀佛。他爲了要救命,就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他給人家說,‘牛頭人不見,都走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往生了。你才曉得是造惡業不要緊,臨終那一念遇緣殊勝,張善和運氣不錯,遇到善知識,他要遇不到這個人,決定墮三惡道,決定墮地獄。地獄罪受滿之後,那也要變牛去還命,你殺一頭牛你就要償一次命,你一生殺多少牛,你要償多少次命。殺牛如是,諸位要曉得。

  殺害任何衆生都要償命的,再小的動物還是要償命,你怎麽能免得了?你殺一只蚊蟲、殺一只螞蟻都要償命,你千萬不要以爲這是害蟲,它有生命,它也是衆生做了惡事,投胎落在這一道,變成這麽一個形狀。我們在六道輪回裏頭,也常常幹這些事情,這一生得人身,怎麽曉得我們人身失掉之後,得什麽樣的身形?所以得到這個身形之後,可不能驕傲,可不能仗著這個身形的勢力,去殘害一切小動物,轉眼之後你就變成它們的身,你也會遭受別人來傷害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辯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這是臨命終的時候,我們稱它爲彌留時候的狀況,時間很短。確確實實他惛昧無知,他對於家親眷屬往往不認識,記憶力完全消失了,這是極其危險的狀態,這時候相當麻煩。唯有神智清楚的人好幫助,神智一不清楚,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一個人在臨終遇到這個狀況,縱然遇到善知識也無可奈何,這是業障很重,我們要記住《地藏經》的教訓,他完全要依靠別人幫助了。現在還有一些人命還沒終,福報還沒享盡,現代人所說的老人癡呆症,就是這個狀況。這裏面就是他還不是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辯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這癡呆症、老人癡呆症。看他的福報,福報要大,可能在這種狀況裏面十年、八年,他有一口氣在,他還會呼吸,但是人事不醒,家裏面最歡喜的人、最疼愛的人都不認識,每一天二十四小時處在昏迷的狀態。這種人可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了之後一定是被業力牽引,不會在好道,決定墮惡道。我們有沒有能力保證自己,將來不會有這種現象?誰也不敢保證。我們今天看到這些狀況,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方法,我們要記住。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這裏頭關鍵就是“大供養”,家親眷屬肯不肯做?有許多得老人癡呆症的,實在講都是大富長者,富貴人家,他的家親眷屬忙到去爭財産,誰還給他做大供養?死活沒有人問,想盡方法去奪財産,這個人就可憐,就到三惡道去了。家親眷屬如果真的是個聰明人、明理的人想救他,那就要把他所有的財産拿出來修大供養,像前面所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爲救母親把自己的房地産統統賣掉之後來做供養,今天這個世間到哪裏找孝順兒孫?你要找不到,又找不到一個可靠朋友信托,危險!危險到極處,那怎麽辦?不如現在就修大供養,經上講你活的時候修,分分利益你自己得,你才能避免晚年得這樣的病苦,現在要覺悟要真覺悟,兒女靠不住,朋友也靠不住,什麽樣親人到後邊他都會變卦,沒有可靠的,真正靠得住的自己。趁著自己還在健康的時候,明了事實真相,我們要認真去修大供養,全心全力的供養。

  供養要怎麽個修法,這要有智慧,要親近善知識。修行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在家出家,第一先決條件要明理,對於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不能不明白,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不能不清楚,你明白清楚了,你就曉得大供養應該怎樣修。如果在我們現前具體而言,它的基本的原理原則,如何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這個供養就大了,如何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離苦是離三惡道、離六道輪回、離十法界,這是離苦;得樂,真正之樂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你就能明白,今天居士林、佛學會是修大供養,每一天有兩個小時講經,這是大供養,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念佛堂現在每天十二個小時念佛,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大供養。李居士發心希望能做一個長遠的大供養—建彌陀村,收容十方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給他具足念佛的條件,這是大供養。其余的這一切善事,我們見到了不能不做,也要全心全力去做,也是屬於大供養。如同目前國內的這些災難,長江的氾濫,東北嫩江、松花江的氾濫,造成極重的災害,我們聽到了,我們全心全力的修供養來救災。不能說這個供養大概是小供養,不是的,這個供養也是大供養。

  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佛要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首先要布施結緣。我們跟這一切衆生結了法緣、結了善緣,將來因緣成熟,他就很歡喜接受佛法,所以財布施是佛度衆生的先決條件。佛的四攝法第一條就是布施,其次愛語、利行、同事,舍財修福,只要肯舍,財富源源不斷而來,所以財決定不能夠吝惜,有財要懂得施。歡喜布施,這個人就有福了,這個人決定不會缺乏財富,愈施愈多,愈多要愈施。最近這一年東南亞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收入大幅度的減少,房地産跌了一倍都不止,我們出門看到許許多多建築都停工,房屋賣不出去。可是我們再看看居士林,居士林的收入也受影響,信徒們收入少了,捐助相對的也減少。可是我們從《華嚴經》開講以來,這個念佛堂開辦,現在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不但我們的收入比過去沒有減少,還有增加,居士林興旺的現象,許多人告訴我,這是過去所沒有見到的。爲什麽?布施,愈施愈多,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在這個地方親眼看見了。你施財,財源源不斷而來;你施法,你決定增長聰明智慧;你施無畏,一定得健康長壽。整個佛法要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

  布施裏頭,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所希望的得財富、得聰明、得健康長壽,你不修因,你怎麽會得果報?你只要肯修因,決定得善果,這正是佛家所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深深希望,全世界各個地區念佛的同修們,希望大家到此地來參學,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在講堂上所講的,講不清楚、講不明白,你聽了很難體會,必須到此地來親身經曆,你才體會得到,佛法的教訓真實不虛。才能夠增長你的信心,增長你的願心,使你充分相信,依教奉行,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遇到再大的艱難、再大的災難,你能夠很安穩的度過,你決定不會失去清淨自在,這是我們學佛現前所得到的利益。現前能得這樣殊勝的利益,往後的利益更是無量無邊。現前佛家常講花報,將來是果報,果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那是無比的殊勝。所以大供養要懂得,要趕緊修,不能遲緩,機會失掉之後再遇到不容易,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沒有別的,他能夠明了機會、能夠抓住機會,成就他無量無邊的智慧福德。

  “轉讀尊經”,這就是讀誦大乘,天天要讀才不至於迷惑,才不至於爲外面境界所動搖。讀經就是聽佛菩薩教誨,“念佛菩薩名號”,這就是持名念佛。修行裏面最殊勝、最穩當、最快速、最有效果的一個方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你要懂得一心稱念,你就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心不清淨就生煩惱,煩惱就造作惡業,心清淨生智慧,智慧才造一切善業。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提示幾種方法,這幾種裏面的境界都非常廣大,“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修這麽大的福報,這是修福。前面經上講過,幫他修福他的這些眷屬們,所得的功德七分之六,亡者只得七分之一。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他離惡道,爲什麽?他臨終神智惛昧、不醒人事,決定墮惡道。這時候我們講助念,助念幫不上忙,助念必須要神智清醒,那是可以往生。這種情形之下助念都幫不上忙,他不醒人事,你幫他助念,他也不會跟到你念佛,他也不知道佛是什麽,這是非常可憐的時候,死了之後往哪一道,這是關鍵的時刻。

  如果他的家親眷屬要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那他就非常可憐。家親眷屬真正能孝順、能慈悲,能夠明理,一定要這樣子做,他可以脫離惡道,可以生三善道。臨終這一些冤親債主、這些鬼神,因爲他有這麽大的福,這些鬼神暫時也不來幹擾他,也只退避。但是雖是退避,並不就是了事,沒了事,他等待下一次機會,等待你什麽時候,你在糊塗沒人幫忙的時候,他就又來了。所以諸位要曉得,跟一切衆生結的冤沒完沒了,誰肯輕易饒過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決定不跟一切衆生結冤仇。我們在世間遇到有一些人,對我們印象很不好,看不順眼的,過去的冤家,他惡意的毀謗,甚至於陷害,我們要如何來對待?要以真誠恭敬來對待,我們要以忏悔心來對待,決定不能有一念報複的心理。你有一念報複的心理,這個結結得更牢,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沒完沒了。不如完全接受毫無怨言,對這些惡人不但沒有惡意,我們還有敬意,這個結化解了,這筆帳消了,一筆勾消,好事!印光大師在《文鈔》裏教給我們‘做還債想’,事情就沒有了。不跟任何人結冤仇,我們要學著以德報德,以德報怨,我們在菩提道上就減少許許多多的障礙,即使我們在世間從事種種事業,也會減少一些阻礙,你成功的機會就多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知道怎麽去做人。再看下面經文:

  【世尊,一切衆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修善之可貴,即使小善都難得,何況是大善?關鍵的時候,在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這一定要臨終的人神智很清楚,這才能辦得到。臨命終的時候神智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有善知識在旁邊幫助他,我們可以肯定,他決定不會墮三惡道。諸位要曉得,墮三惡道的人都是糊裏糊塗去的,哪有一個人很清楚、很明白的人去作餓鬼、作畜生,沒這個道理的?我們要想著臨終之人清醒的狀態少,不多見,十之八九都是人事不醒,糊裏糊塗,你說這個多可怕!凡是臨終神智清醒的人,即使造作惡業,他的心地還是很善,造作惡業是他無知,他不知道那是造惡業,殺生吃肉,他覺得殺生吃肉是很正常的,他沒有感覺得那是惡業,可是這個人心地還是滿好的,這是我們細心觀察,面面觀察到。如果這個人心不善,常常想害人,奪取別人的財物,盡幹這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樣的人臨命終時,多半都是迷惑顛倒。一生仗勢欺人,甚至老年的時候患癡呆症,記憶力完全消失,人事不醒,一口氣不斷,這樣躺在床上十年、八年,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很多。所以修善就非常重要了。

  這一段我們要記住,助念理論上的依據,人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我們遇到,我們怎樣去幫助他,臨終的時候,關鍵的時刻時間很短,要有最有效果的方法。無論他一生學佛,或者不學佛,甚至於反對佛的、毀謗佛的都不在乎,臨命終時他重病躺在床上,他做不了主,我們作主,我們念阿彌陀佛讓他聽,不聽他也要聽,給他種善根。而且要勸導他,絕大多數在臨終的時候,一生不信佛,到臨終也許他會相信,這時候提醒他、告訴他念佛的好處。他在這個時候能夠聽到,一菩薩名、一佛名,這時候以佛菩薩名號是最有利益。“大乘經典,一句一偈”,‘一句一偈’就不必去找哪個經,這關鍵的時候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無論什麽境界現前,你要是給他一句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概都不要理他,斬釘截鐵的告訴他,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才是真正幫助他。縱然他一生當中造極重的罪業,因爲這個善緣,他那個罪業,罪報不會現前。

  所以鬼王說,“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這個罪沒有法子,爲什麽?這個罪太重了,五無間是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罪太重了。他說除五無間殺害罪,鬼王幫不上忙。但是我們清楚,即使造作五無間罪業,臨終如果神智清楚,能夠忏悔念佛還是能往生,經上有例子。《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阿阇世王他就是造作五無間殺害之罪,他在臨命終時忏悔,念佛也往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很高,上品中生。所以我們對於造罪業的人也不敢輕視他,說不定他往生品位還比我們高,不可以輕視。只要在沒有死之前都有救,到最後臨終一口氣沒斷還有救,那一口氣斷了就沒法子,那就沒救了。像前面講家親眷屬給他修大布施,也只能度他,最高最高的能度他到忉利天,他不能往生、不能出三界。一口氣沒斷的時候,可以幫助他往生,勸他真正相信、真正忏悔,真正念佛求願往生,沒有一個不得度的,所以淨宗法門不可思議。一生造小小的惡業,“合墮惡趣者”,墮畜生、墮餓鬼、墮小地獄的,這些罪業你修這些善的時候“尋即解脫”,‘尋’是時間很短。所以聞佛名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念佛家常講‘佛號功德,不可思議’。請看下文: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衆生。】

  這是佛對主命鬼王的贊歎。“大慈”,跟佛大慈悲護念一切衆生沒有兩樣,他又有這麽大的一個願望,在生死當中護念一切衆生,跟菩薩的悲願沒有兩樣。所以這些鬼王都是菩薩化現在其中,在這一道裏面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爲說法,確確實實他們不是凡人。

  【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這幾句話是釋迦牟尼佛勸勉他,勸他慈悲弘願不要退心,這勸勉的話非常重要。因爲愈是在末法,衆生造的惡業愈多,造罪業愈深愈重愈廣,這種狀況,唯恐鬼神看了退心,所以這個囑咐叮咛非常重要。我們讀經明了這些狀況也要發願,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衆生斷惡修善,這樣作法也就間接幫助這些鬼王生歡喜心,堅定他們的信願,不至於退心。衆生雖然造的惡業很多,還有一些人行善,糊塗人雖然多,但是還有一些明白人,這個對於鬼王是一種安慰。請看經文: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衆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鬼王是菩薩示現,不是凡夫,他是發願來度衆生的。聽了釋迦牟尼佛對他贊歎勸勉,他接受佛的教誨,對佛說請佛不要顧慮,“願不有慮,我畢是形”,‘畢是形’就是我們講的盡形壽。“念念擁護閻浮衆生”,他現這個身,現鬼王的身分從事於這一個事業,這個事業就是護念世間一切衆生生死事實,希望在生死關頭的時候,都能夠得到安樂。

  【但願諸衆生,於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這是主命鬼王對於生死衆生的期望,我們在生死的時候,要記住鬼王的話,在這時候一定要斷惡修善。真正明白了,在生之時要懂得修大供養、大布施,這個鬼王就生大歡喜心,全心全力的擁護你,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注解裏面青蓮法師引經來說明,他這裏引了三段,三段意思都好。第一段《世記經》裏面佛說,‘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故’,因爲這個緣故,主命鬼王‘願人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這個要緊,決定不是迷信。第二段引‘《大集經》雲,若修慈者,當舍身命時’,舍身命就是臨終的時候,‘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這是臨終念佛。在生的時候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能舍,歡喜布施供養,福慧雙修,臨終見佛。

  末後引用蓮池大師一段開示,話雖然只有兩句,很要緊,‘故雲棲有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這一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祭祀先人、祭祀祖先不可以殺生,你祭祀先人、祭祀祖先殺生,殺生的殺業這個帳算在祖先的頭上,爲什麽?爲他殺的,不祭祀就不殺了,爲他殺的,所以這個罪你加重祖先的罪業,這叫大不孝。可是這個殺業跟前面功德一樣,你不要以爲我祭祀祖先,這個殺業他背了,我沒有事情,你就錯了。這個殺業七分,你殺生的人六分,祖先只一分,同樣一個道理。你要曉得你就嫁禍於人,他沒有叫你殺,你爲他殺,所以這個殺業責任,自己還要承擔六分,祖先只承擔一分,存亡都不利。蓮池大師也是再來人,他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科題上‘如來發本’,就說明這個事實真相: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

  告地藏菩薩,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大家。

  【是大鬼王主命者。】

  這個主命鬼王。

  【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衆生。】

  這鬼王慈悲到了極處。

  【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他是菩薩,法身大士,他並不是真的是鬼,真正的鬼哪有這麽好心。菩薩示現鬼身,來主持一切衆生生時死時之事,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青蓮大師在注解裏面,一百三十一面第一行從當中,他說一個故事,他說‘昔生公說法虎丘’,這是道生法師,我想你們都很熟悉,很多人從蘇州來都看過虎丘,‘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大家都會去看看這些古迹。他說生公有一次說法,看到一個鬼,一個鬼現身天天來聽法。生公就跟他講:你現在是鬼,爲什麽不投生到人道來?生公勸這個鬼投生到人道來。鬼答覆他,鬼以詩答覆他,‘作鬼經今五百秋’,說明他作鬼現在做了五百年,‘也無煩惱也無愁’,他作鬼做得沒有煩惱沒有愁,‘生公勸我爲人去,只恐爲人不到頭’,他還是作鬼好,鬼聽經他也開悟。所以主命鬼王,這是閻羅天子裏面的大鬼王,大鬼王管人生死大事,這是菩薩化身來,不是鬼。後面佛還有一段話,我們把它念過去: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這是佛在此地授記,說明主命大鬼王將來以後他成佛,他現在是以鬼王的身分在行菩薩道,在修六度法、在行菩薩道。所以行菩薩道各種不同的身分,各種不同的行業,就在你現前生活當中,現前工作當中去修學,這主命鬼王也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0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4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二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中一百三十一面,請看經文: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這是世尊爲我們說出,主命鬼王他已經在很長時間裏面,以大鬼王的身分來幫助一些苦難的衆生。前面所說是說他修因,修善因一定會感得善的果報,佛爲我們說出往後一百七十劫的時候,他就示現成佛,佛的名號叫“無相如來”。那個時代,這個時代也有名號,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出現這個時代,這個劫的名字稱爲‘賢劫’。他那個時代叫“安樂”,從名字上來看,佛出世那個時代非常美好。而世界的名稱,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叫娑婆,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的人很苦,他能夠忍受得了,堪忍世界。無相如來將來他的世界叫“淨住”,我們看到‘淨住’兩個字,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非常接近,而壽命也是屬於無量壽。

  世尊此地這一段的開示,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啓示,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惡道裏面的許多鬼王,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其中,也有許多法身大士在這裏面修行。正是《法華經普門品》裏面所說,‘應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現什麽身’,而現身說法必定與這些衆生緣分成熟了,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僅是這一世,過去累劫以來,我們與一切衆生是不可以不結緣,緣有善緣、有惡緣,有染緣、有淨緣,如果在佛法裏面還有法緣,統統都是緣,有緣這才能得度,沒有緣那就度不了,縱然跟衆生結的惡緣也行。像主命鬼王他們在三惡道現身,度惡道衆生,那是這些衆生惡緣成熟了,他墮在惡道,菩薩也不舍棄,也到惡道裏面來示現同類身,去勸導他們回頭,勸導他們斷惡修善。這種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知道是一回什麽事情,也明了我們現在應該要怎麽作法。


  雖然在原則上講,只是一個‘緣’的問題,我們與一切衆生最殊勝的是結法緣,法緣裏面不帶煩惱,所以對自己、對別人都減少障礙。緣裏面縱然是善緣,諸位要曉得,善會變成惡,諺語裏所謂‘樂極生悲’,愛到極處就生嗔恨;諸位要曉得,惡不會變成善,恨很難變成愛,愛變成恨很容易。所以這個世界極苦的世界,學佛就學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人我們跟一切衆生結淨緣,清淨的緣,也就是說善惡兩邊都舍棄。舍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事上善惡遇到了,總是免不了要接觸、要往來,這就結一切善惡緣,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善緣也是淨緣,惡緣也是淨緣,要懂得這個道理。如果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如果我們生心,起心動念有好惡、有取舍,這個緣就是染緣,染緣的報很苦。如果在一切人事環境接觸裏面,自己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善惡境界都是淨緣,在我們淨宗講都是淨業。淨業的果報,念佛是決定求生淨土,不懂得念佛求生淨土,淨業的果報多半是在色界天,因爲欲界天都還有染著,色界天染著就輕了,這是不能往生也都生天界,所以這個道理要懂,善決定有善果。

  不但主命鬼王將來要成佛,我們知道所有一切衆生將來都會成佛,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會作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所以諸佛如來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都是諸佛。我們今天學佛要想功夫得力,首先要把觀念轉過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決定要把一切衆生看作‘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能有這個覺悟、有這個想法、有這個看法,你跟佛就接近,爲什麽?這是佛的看法、是佛的想法。這個看法想法決定是事實,不是說我應當要作如是觀,不是的,它是事實,衆生迷惑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想成佛,快速的成佛,成佛的捷徑無過於觀念轉過來,所以對一切衆生就能盡孝,能竭誠恭敬,爲什麽?他是諸佛,這是修行,我們講修行穩當快速,真正是捷徑。


  自己這一生當中應當要想一想,應當自己要問一問,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麽的?我爲什麽要來?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有什麽意義?有什麽價值?人能夠常常有這種反省,覺悟了!不至於迷在妄想執著裏面,不至於迷失在五欲六塵之中。沒有學佛的人很少人有這種意識,學佛的人又有幾個醒悟過來的?真正醒悟過來之後,在這裏面尋求答案,有了答案,你這一生心情是安定的,爲什麽?你作人無論時間長短,時間長短就是壽命的長短,你有目標、你有方向,你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過得很有價值;這是首先把自己定位,這個重要。我們得人身、聞佛法,把自己定位在哪裏?定位在弘法利生,決定要把這樁事情做好,盡心盡力去做得圓圓滿滿,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定位在念佛堂領衆修行,一切萬緣放下,死心塌地執持名號,領導大衆、協助大衆老實念佛,這也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這是講出家人,我們舉出這簡單的例子。如果是領衆,認真發心,領衆是照顧大衆,爲大衆服務,這個道理要懂得。寺院住持、當家、這些執事,古時候說執事是菩薩,不是凡人,凡人在道場是清衆,是凡人,這些佛菩薩來服務的,爲大衆服務,不可以是有權有勢、有地位作威作福,那就壞了,與法相違背。什麽法?與性德相違背,違背性德我們知道果報在三途。

  所以社會講的領導,無論哪個階層如果與性德相應,用現在的話來說,爲大家服務,這就是積功累德,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過來。愈是在高位之上,像一個寺院你是叢林主席,你是道場的住持,你是爲整個道場服務的。如果你用這種心態你在修行,真修行,服務是修行,與自己用功妨不妨礙?不妨礙。智者大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你往生是什麽樣的品位?他說:如果我不領衆,不做這些雜務事情,一心念佛,我的品位就很高,因爲領衆常常分心,精神不能集中,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這話是不是真的?也可以說真的,也可以說不是真的,我們要懂得祖師說話的意思,他這話意思很深。如果是凡夫做住持當家,管理道場行政事務,確實對自己往生的品位有傷害,但是他最低一個標準是決定可以往生,品位低一點沒有關係,舍己爲人,這是對凡夫僧來講。如果對聖賢僧來說那就不一樣,工作、服務就是修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服務大衆,一天到晚非常繁忙,這事上繁忙,心地清淨,三輪體空,一塵不染,他的戒定慧三學都完成,他怎麽不是修行?


  我們看禅宗惠能大師在黃梅,他每天的工作是服務大衆,廚房裏面劈柴、舂米,有沒有耽誤他的功夫?沒有,不但沒有,成熟自己的功夫。別人修禅定要到禅堂打坐,他修禅定,舂米是修禅定,劈柴是修禅定,每一天接觸常住這些大衆是修禅定,無時無刻不在定中,能大師能做到,智者大師又何嘗做不到?所以我們把這些連起來想一想,就知道智者大師那個話裏頭話中有話,問題你會不會學?但是畢竟覺悟的人少,不覺的人多,所以智者大師說這個話用意就很深。他這個用意就是警告,這一些從事於服務工作的人員,給他一個警告,如果你自己所作所爲不如法,不能與法相應,對自己就有損害;如果與法相應,無論做什麽樣的工作,對自己的修持都是成就,佛氏門中哪一法不是佛法?相應了法法皆是,宗門大德常說‘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那是真正的成就。由此說來,歸根結柢就是兩個字—覺迷。我們如何能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裏面,常常保持著覺而不迷?覺迷要如何保持?一念私心就迷了,這是關鍵、是樞紐,一念好惡就迷了,才起心動念就迷了。而你能夠起心動念,爲服務一切衆生這就是覺了,沒有自己,全心全力爲社會大衆服務,覺了。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九法界裏面,現身說法爲大衆服務。他示現的身分,我們在五十三參裏面看到,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各行各業,什麽樣的行業他都示現,什麽樣的工作他都去做。不但對於自己道業沒有妨害,天天在提升自己,像我們在經上看到,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回向,從回向提升到十地。總而一句話說,就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一切衆生,提升自己菩薩的階位,那就叫修行。修什麽行?把私心修掉,把自利修掉,縱然站在很高的地位是服務大衆,不是在那裏居這個權位作威作福,不是的,服務大衆,就是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過來之後,那都是菩薩行,無論在什麽職位,無論從事什麽工作,只要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衆生,菩薩事業。一念爲自己那就造業了,我們在經上看到,而在事實上看到就更多更多,所以這個經文給我們莫大的啓示,一定要懂得種善因才得善果。善跟惡,一念爲衆生是善,一念爲自己決定是惡,這是我們必須要理解,必須要掌握的。怎樣把我私舍掉,這是我們修行入門之處,你功夫才能得力。再看底下經文,一百三十二面: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這個地方如來,‘來’大概是個錯字,你們經上是不是來?應當‘其事如是’。查查別的本子,查查其他的《地藏經》的本子,查這個字,應當是‘如是’,比較上好懂。如是,你那個本子是哪一種?對對對不錯!這是我們一看的時候,應當是‘如是’,大家把它改過來。)這是世尊叫著地藏菩薩,告訴他,“是大鬼王”就是指主命鬼王,廣義的來說是指地獄、餓鬼道裏面所有的這些鬼王,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他注解裏面講,‘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迹也’,他的本來面目是佛菩薩、是法身大士,他現的相是鬼王之相,我們應當曉得。他注解後面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注解後面就這段注解末後這兩行,‘又複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是《楞嚴經》上,‘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若了此意,則於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這是用《楞嚴經》上的幾句話來做個總結,結得好,確確實實是如是。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實在講比世間凡夫的數量還多,凡夫多,佛菩薩更多,幻化在我們周邊,天天跟我們接觸,很可惜的我們不認識。那也許有人問:佛菩薩爲什麽不明說?明說你也不相信,他給你說:我是什麽菩薩再來的,我是什麽佛再來的;你能相信嗎?造的業會更重。所以佛教化衆生有一個成規,決定不露身分,露身分的時候決定要走,不可以說露了身分,你還住在這個世間,麻煩就大了,妖言惑衆。人家說‘這是什麽佛來的,什麽菩薩再來的’,大家都來供養,那妖魔鬼怪就可以假借這個方式來欺騙衆生,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迷惑衆生,所以真人不露相,露相決定不是真人。如果他說他是什麽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說了馬上就走,真的,那不是假的;說了還不走,這假的,這不是真的。所以遇到這個,你就可以問他:‘古人說了走,你怎麽不走?’這一品我們就講到此地。


  再看底下這一品,‘稱佛名號品第九’。這一品經聖一法師把它講作‘佛寶’,末後這三品他總結歸到三寶,佛、法、僧三寶,說得好。他往年在九華山講,他把他的講義送來給我看,我看他這三段說法,我很佩服他,結歸到三寶才有真實的利益。請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爲未來衆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經文上講菩薩要爲我們說利益事,什麽利益?“於生死中,得大利益”,這就說是了生脫死的利益,這個利益真的是大利益,的確是真實的利益。如何能令凡夫,尤其是末法衆生,他這裏講未來衆生就是指末法,末法衆生比起任何一個時代都苦。我們從曆史上去觀察,從現實的生活裏面去觀察,據我們自己的記憶,年齡大一點的人,七、八十歲這樣的年齡,回憶半個世紀以前的生活,雖然這個世間已經亂了,可是心境依舊是平和的,縱然在戰亂期間當中到處播遷流浪,他心情安定的。而在今天縱然物質生活過得很富裕,你的工作生活很安定,你的心情不安定,真正可以說得上心慌意亂,這什麽原因?如果不能把這個原因找出來,你又怎麽能解決問題?

  而這些原因確實佛法裏面解釋得清楚,半個世紀以前,跟半個世紀以後做一個比較,就很明顯那個時候的人心厚道,再往前面比當然比不上前面,真正是世道人心一代不如一代;在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老人講,‘一代不如一代’,這話是聽得耳熟,沒有感觸。現在想起這些話感觸很深,那個時代的人心,貪嗔癡比現代人要減緩很多很多,多半衣食足他心就安了。現在人心惶惶,我們就明了什麽造成的?貪心不足,貪嗔癡慢沒有止盡,加速度的在增長,這樣的人把他放到天堂、放到極樂世界,他身心還是不安穩,道理在此地。過去我們在一九四九年剛剛到台灣,人地生疏一切都不熟悉,我們想到一個地方去找個人,路不認識,隨便在路上遇到人,問問他路怎麽走法;熱心,不但詳細告訴你,有的時候他帶我們一道去。現在沒有了,你問他他就是不知道,理都不理你,現在是對他有利他就做,沒有利的時候置之不理。在那個時代,遺棄父母,父母年老不照顧的很少,很少聽說,現在到處都是,世風日下速度之快太可怕了,今天是什麽社會?


  所以東西方許許多多預言,說這個時代有大災難,我們看到這些迹象,還似乎不能不信,這個預兆征兆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事情。我們要用一般科學家的講法,他們講波,思想波,世出世間聖賢人苦口婆心的教導一切衆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古代的教育是以這個爲中心;換句話說,是幫助我們思想的波平和。縱有貪嗔癡慢,它的起伏波動不會太大,它有一個標準、有一個原則,所謂是不離譜,它的起伏在水平的附近。現在把這個教育舍棄掉,憑著凡夫的妄想,所謂是民主自由開放,這正是《楞嚴經》裏面佛所預記,‘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什麽是邪師?隨著自己的知見而說,自己的知見是妄想,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而說,造成世界大亂,造成思想的波動大幅度的起落,超越標準太多了,它的現象就是人心惶惶不安。過去人物質生活那麽樣的缺乏,過得那麽辛苦,他過得很快樂。今天的人過得很富裕,他人心惶惶身心不安,一般講躁動的現象,浮躁,什麽原因造成的?思想波造成的。

  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佛法,能信、能解,又能依教修行,我們的思想想法看法,跟佛說的標準很接近,所以在動亂的社會裏面,動蕩的世界裏面,我們還能保持幾分的平靜,非常難得。愈是認真學習,相信佛所教導是正確的,我們自己所想是錯誤的,首先要有這個覺悟,要有這個肯定。正如同佛在經上講,你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決定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相信你自己意思,自己想怎麽做決定會做錯事;你證得阿羅漢之後,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的標準是什麽?這太明顯了,阿羅漢的我執破了,無我,念念都是爲一切衆生,沒有我了,那個時候你的想法就可靠了。所以佛界定是阿羅漢這個標準,我們要懂得他界定真正的意思在哪裏?換句話說,你還有我、還有自私自利,你的想法就不正確、就不可靠,你真正做到無我無私,念念爲社會、念念爲衆生,你的想法可靠。我們還有我、還有私心的時候,這怎麽辦?必須舍棄自己的想法,遵從佛的教誨,這樣不至於有大的過失。佛所講法教我們利益衆生,當然與自己的利益要相違背,我們在心理上要克服,現在人講犧牲奉獻,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大衆的利益,這是佛教導沒有覺悟的衆生。已經覺悟的人不需要再教導,他自己所思所作所爲自然相應,與佛菩薩所說的相應。

  我們今天不但在家學佛要懂得這個道理,出家學佛更應當懂得這個道理。因爲出家人的身分是老師,人家看見你稱你法師,‘師’是社會大衆的模範,社會大衆的榜樣,我們拿什麽做榜樣?拿什麽做模範?就是無私。如果自己還有私心,人家稱你作法師,你想想看你有什麽感受?不能做大衆的榜樣,不能做大衆的模範,人家稱你‘師’就很難過了,名實不相副。你能生慚愧心,能夠回頭、能夠改過,這好事情,如果依舊愚昧無知,居然敢當之,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就是承當這個稱呼,我們自己有罪業,造罪業了。冒充法師,不是師在冒充師,人家稱你一聲,自己就造一次罪業,稱你兩聲就造兩次罪業,佛教給我們積功累德,我們自己在積累罪業,這怎麽得了?難怪古人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現在墮地獄的人多了,古時候墮地獄的人少,造五逆十惡業的人少,而僧道沒有盡他自己的職責,那就免不了要墮落。出家人一生當中的大事業,地藏菩薩教導我們,要“爲未來衆生,演利益事”,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出家人的事業;‘演’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說’是說明,又要做、又要說。我們今天界定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麽事情,把這個事情做好了,我們這一生就過得有價值、有意義。請看經文一百三十四面: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衆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

  地藏菩薩向佛陳白,佛不但是準許,催他快說,爲什麽?對一切衆生太重要了。前面這幾句話是贊歎,“汝今欲興慈悲”,‘興’就是發起,你發慈悲心。爲了要“救拔一切罪苦六道衆生”,這是大利益的事,衆生雖然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論是今世或者是過去生造極重的罪業,只要他一口氣沒斷,我們知道統統有救,這個時候他頭腦清醒,一念回頭就得救了,真的是回頭是岸。我們在《阿阇世王經》裏面看到,這個國王他在世間有地位、有權力、有威勢,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決定墮阿鼻地獄。這個人畢竟還是有善根,晚年的時候覺悟,知道自己一生所作所爲是錯誤的,回過頭來依靠三寶的教誨,臨命終時念佛往生。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上品中生,他是忏悔往生。從這個事例來看,造極重的罪業都不怕,都能夠得救,只要他肯回頭,只要他真正忏悔改過自新,還是有很殊勝的成就。

  今天我們也要學地藏菩薩,我們在這個地方建道場,道場建立有臨時的、有永久的,臨時的租借一個場所,在這個地方講一天、講兩天、講三天,講經的場所就是道場,這道場臨時的。無論是臨時、是永久,你在那個地方發的是真正慈悲心,真誠、清淨、慈悲,講經說法勸導一切衆生回頭是岸,都是不可思議功德。聽衆的人很多,當然我們不能預期各個都能成就、各個都能回頭,這是做不到的;聽衆之中必定有幾個有緣人,建一個道場,你能在這個道場度一個人,這個道場都無量功德。無論臨時、永久,在這個道場聽經聞法,有一個覺悟,有一個真的念佛往生,這個道場是無量功德。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地藏經》上前面我們都讀過,勸你建道場、塑佛像、修供養,都說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

  只要有一個人得度,功德就不可思議,何況有更多的人,在這個地方覺悟回頭了,這就是真正救拔一切罪苦衆生。這一些造作罪業的衆生將來必墮惡道,苦是惡道,罪是現前的造作,罪是因,苦是果;因果都救,必定要在他在生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如果他死了墮到惡道去,我們就無能爲力,我們決定辦不到。所以他落在三惡道,那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惡道裏頭,示現同類身去幫助他,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能做得到是他一口氣還沒斷。這是大事。下面兩句佛在催他,“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唯當速說”,趕快講。我們在今天讀到這個經文,實在說就像釋迦牟尼佛逼著我們一樣,這個事情我們要趕快做,現在正是時候,所以這兩句話用在我們當前,對我們再貼切不過。下面佛說:

  【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衆生。】

  這一句經文我們讀了感觸很深,我們學佛從哪裏學起?釋迦牟尼佛存什麽心?佛心裏面只有現在、未來一切衆生,沒有自己,這就是佛心,佛念念之中是爲衆生服務,是救拔一切罪苦衆生。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所說,可以說是最後的遺教,說完這部經之後,末後就是一部《涅槃經》,所以這是《涅槃經》前面的一部經,算是最後遺教。“吾即涅槃”,‘涅槃’是梵語音譯的,通常翻作‘滅度’,四谛裏頭苦集滅道,滅就是涅槃。在中國用得最多的是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寂是寂滅,清淨寂滅。他注解裏面,‘涅槃,奘三藏翻圓寂’,玄奘大師,這個地方節錄下來好,‘德無不備稱圓’,功德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叫圓,‘障無不盡稱寂’,也好,意思好,障就是三障、二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惑、業、苦,統統斷盡了,這叫寂。由此可知,涅槃、圓寂不是死的代名詞,現在大家都把它看作死的代名詞,出家人一死了,‘某人圓寂,某人入涅槃’,那將來哪一個不入涅槃?各個人都要入涅槃,不管學不學佛統統要入涅槃,這個觀念錯誤;實在講涅槃是活著時候證得的,而不是死的代名詞。

  這個地方說‘吾即涅槃’,是佛在這一段期間,他教化衆生的緣盡了,功德圓滿,這是示現離開這個世間,八相成道裏面最後入般涅槃相,取這個意思。緣盡了佛就不再住世,住世沒有意義,跟他有緣該得度的都已經得度,沒有得度的已經跟他種了佛法的種子,但是這個種子現在不能成熟,當然要離開。“使汝早畢是願”,你發心繼續來做這個工作,好!所以佛不住世,彌勒菩薩還沒有示現成佛之前,這個空檔的時間是地藏菩薩代替佛來教化,在所有菩薩當中地藏菩薩是代理佛,這時候他的身分地位很特殊。地藏菩薩代理佛,這又是什麽意思?而是這個經上所講的‘孝親尊師’。孝親尊師這個教學的綱領,在這一個大時代裏面取代佛陀的教化,因爲一切諸佛如來的教學教化,都是依孝親尊師爲基礎。佛陀不在世了,我們應當要做的工作是維護教學的基礎,沒有能力把這個教學往上提升,但是這個基礎一定要保持,不能失掉。這個工作多麽重要,這是在這一部經上顯示的精神。

  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孝親尊師,這是《地藏經》上所說,如果就淨宗的教義,淨宗修學的基礎是世尊在《觀經》上所講‘淨業三福’,沒有修念佛法門之前,先要奠定這個基礎,淨宗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諸位想想,這四句話是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沒錯。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後面這兩條七句,與《地藏經》末後五品,從這一品一直到經的結束,總共十三品經,完全相應。換句話說,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淨業三福的詳細說明,不僅僅是修淨宗的基礎,是佛法當中無論大乘、小乘,無論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不在世沒有人弘教,我們能把這個基礎維護就行了,維護這個基礎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衆生。所以末法時期堅定奠定這個基礎,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成功了,這是真實不思議事。我們要弘揚其他的經論,自己沒有開悟、沒有見性怕講錯,很難得真實的受用。唯有堅持這個基礎,老實念佛,決定不錯,即使諸佛如來示現在今天,教化衆生也必定如是。所以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就曉得諸佛如來心裏想的是什麽,他們做的是什麽,我們應當在這個地方學習。

  青蓮法師的注解,這裏面有一段我們念一念,一百三十五面倒數第四行,我們從頭看起,‘此法之妙’,這個法就是地藏菩薩在這一品經裏頭所說,什麽法?稱佛名號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就念佛,念佛法門。‘縱吾即入涅槃,縱便汝早畢是願,吾亦不憂現在未來一切衆生矣。何也,有此稱名之法,人人可不墮苦,並趣人天修行,終至成佛無疑’,這講得好。‘能體佛心而達佛意,善繼志而述事者,莫過我地藏慈尊矣’,地藏菩薩真的懂得佛的意思,繼續佛的願望,我們常講續佛慧命,地藏菩薩懂得這個意思。佛不在了,他接著來幹,用什麽法門?稱名的法門,所以世尊對他贊歎,催他趕快說。下面地藏菩薩所說,說的意思很深,地藏菩薩在此地說了十尊佛的名號,這十尊佛他的次第是由近而遠,在時間上來講,靠近我們現代的先說,愈說愈遠。請看經文: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雖然是近也不近,這最近的也不近。

  【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

  這是把佛的名號說出來。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贊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聽這一段說法,能信得過嗎?亦有衆生依教奉行,他是不是真的得福如是?很令人懷疑。我們照地藏菩薩教我們這個方法去做,果報不如是,生死重罪自己還是要承受,該墮地獄還是要墮落地獄,那這話怎麽講?是不是地藏菩薩說錯?地藏菩薩沒說錯,我們看經文看錯,我們聽話聽錯,地藏菩薩在此地說,“聞是佛名,暫生恭敬”,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沒搞清楚。聞菩薩三慧,說一個字必定就包括另外兩個,聞、思、修,何以知道?如果沒有思、修,怎麽能暫生恭敬?恭敬就是思、修。‘思’就是你的心上真有佛,一念相應一念佛,他相應了。恭敬不是把佛像塑在那裏,對他禮拜供養,那個恭敬,那是形式那是假的,那不管用。一念相應,念相應了行當然相應,心行相應了口當然相應,你身口意三業都相應,時間再短,只要相應,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就是一念覺,所以才得這樣殊勝的利益,“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佛號“無邊身如來”,青蓮大師注解裏面注得很清楚,你對於佛號要清楚、要理解,你不清楚、不理解怎麽相應?什麽叫‘無邊身’,小注裏面講‘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處,這是無邊身。《華嚴經》上我們念到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這是本體、理體。在《華嚴》裏面也稱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淨土裏面稱之爲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沒有形相。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常寂光沒有相,實報土就是報身,方便土、同居土是應化身,應化身隨類化身,衆生有感立刻就現相,也是無量無邊。你明白這個意思,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入般涅槃?沒有,不但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這是真的。何以說事上也沒有?釋迦牟尼佛入滅,換一個身分出現,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用這個身相。爲什麽不用這個身相?衆生福薄,所以佛就現另外的身相。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可以現無量無邊的身相,示現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每一尊佛都能現無邊身相,特別是在衆生有大災難的時候,受大苦、造大罪業的時候,佛菩薩慈悲心愈重。我們要認識、要明了。

  你怎樣才認識?怎樣才能接觸到?你試試看,把一切衆生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就接觸到了,你就感受到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離開罪苦衆生,這個時候我們一念相應就得救、就得度。然後你才曉得經上講的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正的恭敬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覺悟,依教奉行,決不在形式。形式上是表演給那些善根薄弱人給他們看,我們塑造佛菩薩形像,每一天恭敬禮拜供養是唱戲,給那些還沒有學佛,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給他們看。他們會看得很奇怪,你爲什麽會對這個像這些動作、這些表現?他有疑惑他來問你,你給他說法、給他解釋,功德在這個地方,這就是現在所謂‘機會教育’。現在做機會教育,應當說效果比古時候更要殊勝,古時候到道場決定是求法而來的,所謂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尤其是佛家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裏面,人迹罕到之處,你去的時候交通不方便,非常困難,他沒有事,他爲什會到那裏去?到道場去一定是求法的,所以機會教育比現在少。

  現在交通便捷,觀光旅遊,這些觀光客就想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去遊覽,我們道場裏面出家人,就每一天做機會教育的工作。有人在大殿裏面燒香、禮拜,做出樣子給這些觀光客看,他們沒見過,沒有接觸過,有人在旁邊爲他解釋。他在觀光旅遊不知不覺就接觸佛法,不知不覺佛法的種子就種下去,他就學佛了,你說這個功德多大。所以這些道場是機會教育,接引廣大的衆生,真正是在做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在做這個事業。必須要有佛的這種胸懷,有佛的這一份感情,念念是念一切罪苦衆生,決不是爲自己;觀光客給我們帶來收入,如果我們目標只定在這個位子上,錯了,完全錯了。我們的目的要定在救度一切罪苦衆生,讓他認識佛法、理解佛法,改變他的人生宇宙觀,這對他救度,他對道場這一分供養,才是真實的功德。這是說暫生恭敬,就是暫時所謂是一念相應,這一念真的相應了,就能夠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贊歎”。這是已經入門、已經入境界,他才肯這樣做。造佛像,現在造佛像容易,比過去方便太多。過去佛像,現在人講都是手工藝,現在做佛像可以雕一個模子,很快的就可以做幾千尊、幾萬尊,利用機械來做。從前是每一尊佛像都是人工雕出來的,諸位在中國大陸,你看看雲崗、看看敦煌這些石窟,都是幾十年、幾百年才完成的,現在要做就太方便了。換句話說,現在人修福比過去便利,可是難在哪裏?後面這四個字,‘供養贊歎’。什麽叫供養?依教修行,《普賢行願品》裏面告訴我們,‘廣修供養’裏面特別教導我們法供養爲最,法供養菩薩說了七種,第一種是‘如教修行供養’,佛教給我們怎麽做,我們一定要照做,這才是供養。淺而言之,佛教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都能照做,這叫供養。贊歎就是爲人演說,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贊歎。所以贊歎是弘法利生,供養是自己依教奉行,人能這樣做那他的福報當然大,“其人獲福無量無邊”。所以你明了之後,這個經文讀到我們就相信,就沒有懷疑了。一般人讀經叫粗心大意,只做形式沒有實際的內容,心境都不相應,他怎麽能得福?不得福他就糟蹋經、毀謗經,說佛經上講的是假的,我照這樣做沒有感應,謗佛、謗法罪過極重,不但沒得好處反而墮落。實在說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你自己把意思看錯,用你自己的意思去解佛經,曲解了佛經,誤解了佛的話,過失在自己不在佛經,所以《金剛經》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多重要,要正確的理解、要深解,你才能得真實受用。再看第二尊:

  【又於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皈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前面無邊身如來距離我們是無量阿僧祇劫,寶性如來距離我們是恒河沙劫,遠了,所以他注子一開端說,‘恒河沙劫,較前更多矣’,跟前面比較,時間就更多更長。“寶性如來”在此地也有簡單的解釋,《蓮華面經》說,‘諸佛如來,是衆生寶’,下面寶有七種,這是佛經裏面常講的七寶。‘性’是比喻法身,小注裏都有,諸位看看就曉得。比喻法身的常、樂、我、淨這四德,常樂我淨叫四淨德,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迷失了自性這四個都沒有,這迷失了。如果你覺悟了,你見性了,見性就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爲與自性相應,這四德就現前。確實有常,‘常’是不生不滅,在佛法裏面常講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常的意思;那個無量是真的無量,不是假的,不是所謂是有量的無量,它是真的無量。‘淨’是清淨無染,染淨兩邊都不立。‘我’是自在、是主宰,什麽主宰?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宰,真實的主宰。‘樂’是真樂,苦樂兩邊都沒有才是真樂,所謂是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寶性如來是誰?是自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前面無邊身如來是自己的三身,與佛相應就是與自性三身相應。寶性如來,念這一尊佛的名號,一念相應與自性的性德相應。

  下面說“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這是講時間之短,顯示功德不可思議。“發心皈依”,‘皈依’兩個字的意思要懂得,皈是回頭,真的回頭;依是依靠,依什麽?依寶性如來,就是依自性的性德,這個一念相應。下面是講他獲得的利益,“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無上道’是成佛之道,我們凡夫學佛,爲什麽要經曆無量劫,經上講‘無央數劫’,原因就是退轉,實在講進得少、退得多,諸位要細細想一想,你就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在六道流轉,得人身的機會少,聞佛法的機緣更少,你不得人身、不聞佛法就退轉,不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只。譬如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如果不能成就一定隨業流轉,隨業流轉決定墮三惡道,爲什麽?我們自己很冷靜,老老實實想一想,不要想過去世,就想這一生當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貪嗔癡慢相應就是三惡道,與五戒十善相應則人天,我們一天有幾個念頭與五戒十善相應?有幾多念頭與貪嗔癡十惡業相應?這不就清楚了。一落到惡道,這個經上講地獄裏面都是無數劫,在人間短短幾十年聞佛法,這一下聞不到佛法是無數劫,你才知道退轉幅度太大了。無數劫苦報報完之後再得人身,得人身又未必能聞到佛法,所以佛經上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真的不是假的,真難!因爲這個原因,所以你學佛成就才要無央數劫。

  無央數劫你得到什麽樣的效果?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證得初住菩薩的果位,要經曆無央數劫。從初住菩薩再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通常講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數字是可以確定的,前面那個數字沒法子確定。到圓初住就好比你上學,你念一年級,可以預訂你多少年可以畢業,入學了,這個數字靠得住。平常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不是對我們講的,是對一真法界初住菩薩到究竟佛果,這裏面經曆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位次,這是三大阿僧祇劫,難!太難太難了!可是你一念皈依,皈依是真的皈依,不是形式。這個皈依是依寶性如來,是皈依自性,寶性如來是自性三寶,真正皈依自性三寶,這功德就大了,爲什麽?你念念稱性,念念稱性當然不退轉。這什麽人才能做到?初住菩薩,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大乘起信論》是初住菩薩境界,《金剛經》也是初住菩薩境界,他真的是皈依自性三寶。皈依自性三寶,照《金剛經》標準上來看,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真正皈依。四相還有的話,沒有皈依,你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了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1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6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三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中第一百三十八面: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曆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這是地藏菩薩爲我們說第三尊佛的德號,時間比前面第二尊又要久遠。這一尊佛的名號叫“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是梵語,意思是紅色的蓮花。佛在經上講,通常講四色蓮花,實際上蓮花的色彩不只四色,四色可以說是四原色,四色要是互相配合起來,就能夠變化無量無邊的色彩。經裏面說一切色彩當中紅色最勝,當然是從衆生習尚上所說,佛法是平等法,可是衆生偏愛紅色,大概古印度也是如此,中國人也喜歡紅色,可是外國人不一定喜歡紅色,所以色彩到底哪個最勝,這很難講,完全看衆生的喜愛。這是就當時印度,中國環境也是如此,都喜歡紅色的蓮花。假如說有男子女人,聽到這個名號,曆於耳根就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修因得果,我們能相信嗎?所以關鍵還是在‘聞’,著重在聞,“聞是佛名,曆於耳根”,這八個字重要。‘聞’不是我們聽到人家念佛,我們聽到了,那哪有這樣殊勝的利益?這一種通常聞名只可以說,‘一曆耳根,永爲道種’,那個功德的確也非常殊勝,但是要得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受福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在阿賴耶識裏面,種下一個成佛的種子,就是《法華經》裏面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這個意思。


  如果‘聞’是三慧當中的聞,那這個果報就會現前,聞名解義,不是不解義。紅色蓮花,他能夠解這個義,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他從這個地方醒悟過來,自己生活在紅塵裏面,生活在六道之中,特別是欲界,能夠不染五欲六塵,功德就大了。如果能把五欲六塵都放下了,那他的果報不只欲界天,他就證果了,對於世間欲塵他淡了、輕了,不像過去那樣的分別執著,所以他能從人道超生到天道,道理在這個地方。‘曆於耳根’就是他記在心上,聽到這個名號,他心裏面有所領悟。

  注解裏面也注得好,在一百三十九面第二行,我們把這個念一念:‘表聞名者,雖生欲天’,雖然是生在欲界天;‘實不著粗弊五塵’,對粗俗的五欲六塵,他已經不執著,他已經能放下;‘以解離聞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處即假,權示天身,以度實生著欲之者’,一聽就開悟了,開悟他確實有能力超越,但是他的慈悲心很重,他還留在欲界天度欲界,還有貪著享五欲享受那一類衆生,度他們。欲界天還是有五欲六塵,不過比人間淡了,欲界六層天愈往上愈淡薄。他末後注解末後說得好,‘佛蓮千瓣,表千法明門,故雲千返’,所以千返也不是真的指一千次,不要落實,表法的。一處表法,我們要明了,處處都是表法。聞法著重在悟入,如果不能悟入,這個利益你就得不到了,悟入真能夠得利益。稱念佛名,對於佛名的意義不可以不知道,特別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爲什麽不可思議?哪些不可思議?你要能清楚、能明了,能說得出來,然後你才真正有感受,契入這個境界。末後說,“何況志心稱念”,‘志心稱念’回向淨土必得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志心是一心稱念,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縱然斷不盡,一定也很淡薄了,這時候才能夠志心稱念,專志。再看下面一段: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

  這個地方把數字說出來了,這個數字很大很大。

  【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皈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師子吼”是比喻立名的,比喻佛說法的威德,佛說法面面俱到、理事圓融,能令世間一切魔外種種辯才,都屈服於佛說法之中,所以比喻作‘師子吼’,這是取佛說法的狀況來立名號。“一念皈依”,後面講他的果報,“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佛名就想到佛說法的威德,所以是一念皈依。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依佛所說的正知正見,佛的教誨是正知正見,這就相應,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知道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講的話決定沒有妄語,只要你的心行相應,就得諸佛如來保佑,得諸佛如來加持,這就是摩頂授記的意思。你的心跟佛心相應,你的行跟佛行相應,哪有不得諸佛如來加持的道理?佛爲什麽要加持你?目的是廣度有情,你今天發心幫助佛廣度有情,佛當然加持你,如果你起心動念只顧自己,佛想加持都加持不上,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度衆生從哪裏下手?從這一部《地藏經》下手就最好,這一部《地藏經》確確實實可以度末法九千年的衆生;末法是一萬年,已經過去一千年了,往後有九千年,真正能度。這一部經裏頭內容深明因果,果然能夠依教奉行,必得一切諸佛摩頂授記。再看下面第五尊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複贊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爲大梵王,得授上記。】


  這一尊佛“拘留孫佛”,是不是我們現在賢劫當中的佛?小注裏頭有說,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賢劫,注解上講‘此非賢劫第九,減至六萬歲時出世之佛’,後面又告訴我們,‘《準萬佛名經》,有無量七佛之名’,這個解釋得好,同名同號的佛菩薩很多,劫也有同名的,世界也有同名的,所以確定不是我們這一個賢劫裏面的拘留孫佛。如果是我們賢劫拘留孫佛,那應該是要放在前面,他距離我們近,他這裏面的排法是愈說愈遠。‘拘留孫’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所應斷’,又翻作‘作用莊嚴’,實在講第一個名字好。什麽東西你應該要斷?煩惱應該要斷,生死應該要斷,所以他這個名號從這個地方來建立的,就是佛法常講‘斷德’。大乘法裏頭常說,見思、塵沙、無明是應當要斷的,斷見思證小乘阿羅漢,出了六道;再斷塵沙,再破一品無明,就出十法界,這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還有四十品無明,這四十品無明斷盡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這個意思在梵語就稱拘留孫。所以這個名號,聽到這個名號自己就知道要斷煩惱,要認真去學習。


  煩惱在哪裏斷?就在境緣之中,也就是在生活裏面,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裏面有順境、有逆境,人事環境裏面有善緣、有惡緣,善緣順境不生貪愛,惡緣逆境不生嗔恚,那你就斷了,你煩惱就斷了。善緣順境裏面還生歡喜心,你生煩惱了,惡緣逆境裏頭心裏不高興,生嗔恚了,你的煩惱就又起現行。所以在哪裏斷?在日常生活接觸一切人事物當中去斷。真正會斷煩惱的人,對於一切人事物常存一個感恩之心,沒有這些境界現前,你的煩惱怎麽能斷得了?天天在這個環境裏面,先斷嗔恚,再斷貪愛。嗔恚非常嚴重,佛在一切經論裏面告訴我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心裏小小有一點不高興,你的功德全部都毀掉了,火燒功德林,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警覺的。誰把你的功德毀掉?是你自己毀掉自己的功德,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外面任何力量不能毀你的功德,外面惡緣逆境現前你要接受,那有什麽法子?你的心被境界轉,過失在自己。佛教給我們修行就在這裏練功夫,練到心不爲外境所轉,自己在境界裏面做得了主宰,你的功德就成就了,你的功德就保住了,所以忍辱波羅蜜能成就。


  《金剛般若》裏面佛給我們說得詳細,布施波羅蜜是你在積功累德,要靠布施、持戒,你是做積功累德;忍辱波羅蜜能保持,使你的功德不壞,功德不失。你不能忍,你布施、持戒的功德全毀掉,毀掉之後你得什麽?你得福德,福德沒有關係。你脾氣再大,性情再不好,你有大福報,將來到那裏去?《華嚴經》上講,將來到阿修羅道去享福,阿修羅道脾氣很大,嫉妒、嗔恚心很重,他有福,所以阿修羅有那麽大的福報,都是在佛門裏面修的,就是敵不過外面境界的誘惑,常生煩惱。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學佛菩薩,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麽?修‘如如不動’,修‘不取於相’,你就成就了;《金剛經》上這兩句話,是大乘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行的總綱領、修行的秘訣。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可以和光同塵,成就自己的道業,也成就度化一切衆生。度衆生,經上說了幾萬遍都不止,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一句說多少?單是一部《金剛經》那麽薄薄的五千多字,這一句就說了十幾遍,遍數說得愈多,這句話最重要。


  ‘受持’,我們對佛教誨要接受,要認真做到,那叫受持。‘讀誦’是天天溫習經典,天天聽佛教誨,把經讀一遍就是佛教導我們一遍,天天要讀,天天要接受佛的教誨,你要一天不讀,忘記了。說實在話天天讀誦,我們還犯過失,那要不讀誦還得了嗎?爲什麽天天讀誦還犯過失?這裏面的原因,第一個經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第二個自己煩惱習氣太重,降伏不了,所以天天讀誦大乘還造罪業。這怎麽辦?造罪業不怕,加功用行,如果不加功夫必定墮落。怎樣加功?一定要有正信、正解、正行,佛教給我們努力去做到,這真修、真幹!從哪裏做起?我們在前面講過,佛在《觀經》教我們從三福做起,而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三福詳細的說明。三福總共十一句那就是綱領,《地藏經》的綱領,全經所說都沒有離開這十一句,你要曉得那十一句怎樣作法,你要熟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一部經裏面將業因果報說得很詳細,特別是五逆十惡的因,我們決定不能去犯,犯了決定墮惡道,在惡道裏面出離很難很難,這是一定要曉得。

  學佛沒有別的,克服自己的困難而已,儒家教學也是講這個功夫—克己複禮,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習氣,你才叫真修行。說老實話真正修行,不是說你每一天讀多少部經,《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有什麽用處?還造罪業。不是說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古人講‘一天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真正修行功夫得力是一念回心,把輪回心轉過來變成菩提心,叫真修行;平常我們造的輪回業,轉過頭來變成菩薩業。換句話說,我們在沒學佛之前,過的是六道輪回生活,學佛之後,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那就對了。諸佛菩薩在境界裏面有沒有歡喜?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裏面有沒有懊惱?沒有,決定沒有。可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諸佛菩薩示現的現相,他也有歡喜、也有煩惱,那是什麽?那是教化衆生的手段,不是真的,正如永嘉所講‘分別亦非意’,他是表演,舞台上表演,演給舞台下面人看的,不是自己真的喜歡、真的煩惱,不是的。種種表演幫助衆生覺悟,心裏面確確實實一塵不染,確確實實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念念示現這個身在世間爲誰?爲一切衆生,決不是爲我,決不是爲我這個身,這是菩薩的思想、菩薩的行爲,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我們要學佛,斷盡一切煩惱,斷盡一切習氣,你得從這裏去幹。

  世間人無知,佛菩薩以極真誠的心待衆生,極清淨慈悲心待衆生,衆生迷惑、衆生無知,衆生不但不領情,還要糟蹋佛菩薩,像經上常講毀謗佛菩薩、侮辱佛菩薩,甚至於陷害佛菩薩,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佛菩薩爲什麽不起心動念?佛菩薩對於他過去、現在、未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衆生無始劫來業障習氣現行,那有什麽法子?雖然慈悲教誨他不覺悟,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感歎的‘可憐憫者’!他造作謗佛、謗法、謗僧,造作這個惡因,必墮阿鼻地獄,你說可憐不可憐?我們要問這種人有沒有救?還是有救的,只要他一口氣沒斷,他能夠回頭就有救,他不肯回頭那就沒救了,所以要知道回頭。像《阿阇世王經》裏面所說,他造的是五逆十惡,但是臨終的時候能回頭、能覺悟,真實忏悔,真忏悔了,所以他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品位還挺高的,上品中生。他爲什麽不上品上生?忏悔還不夠圓滿。所以造作極重罪業,臨終念佛往生屬於忏悔往生,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功德,要是究竟圓滿的忏悔,那當然是上品上生。阿阇世王忏悔的功夫相當不錯了,真的是一般造罪業的人做不到。但是只要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就是真實的成就,所以我們要勸導一切造作重罪的衆生,要知道回頭,改過自新。這個例子,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曆代所示現的事迹裏面,我們看到很多很多。

  過去在印度天親菩薩就毀謗三寶,他最初學小乘,在小乘法裏面他造五百部論,這個人是聰明絕頂;論就是一切經的注解,毀謗大乘。他的哥哥無住菩薩是學大乘,哥哥有善巧方便,誘導他契入大乘,他修學大乘之後,才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罪業,求忏悔。因爲用言語毀謗,所以他在佛面前想割自己的舌頭忏悔,手寫文章把手斬掉來忏悔。哥哥說不必,你過去用你的舌頭毀謗大乘,你現在爲什麽不用你的舌頭再贊歎大乘?你過去這手,手寫文字毀謗大乘,現在爲什麽不用手再寫文字贊歎大乘?他從這裏覺悟過來,所以又爲大乘造五百部論,曆史上稱爲‘千部論師’,可見得佛氏門中真的是回頭是岸。這個例子幾乎代代都有。

  我們看最近的印光大師,你們諸位去找《印光大師行業記》,就是印光大師的傳記,在《全集》裏頭有,你們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套《全集》。你看印光大師傳記,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毀謗三寶,他是讀孔子公的書,以儒家爲正統,佛法是旁門。到以後接觸佛法之後,才知道自己造作罪業,過去錯了。他能夠忏悔、能夠回頭,出家修行弘揚佛法,洗除年輕時候所造的這些毀謗三寶的罪業。以後我們曉得,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換句話,他一生所作所爲演戲,演給我們看的。他那不是真的,演給我們看,知道我們這一代,毀謗三寶的事情非常容易犯,犯的人很多,他老人家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犯了這些重罪依舊可以得度,我們在史傳裏面看到太多太多了。要緊的是回頭,要緊的是斷煩惱、斷習氣,要把這樁事情看重,要把這樁事情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當作第一樁大事來做,我們這一生修學才有成就可言,我們幫助一切衆生修學佛法,才有功德可言,否則的話,你幫助一切衆生修學佛法都是福德。福德跟功德不一樣,《六祖壇經》裏面講得很好,了生死、出三界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德也不過是到天上去享福而已,出不了三界,功德可以出三界,功德、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以清淨心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功德,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關鍵在此地。

  這個人聞名,“志心瞻禮”,這就是受持了;若不受持不可能叫志心瞻禮,瞻禮可能,志心沒有。這是真心,真誠心瞻禮。“或複贊歎”,‘贊歎’是利他,自行化他。“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爲大梵王”,‘大梵天王’,這個福報就大了,爲什麽?他能斷惡修善。當然跟前面講是一個道理,實際上說這個人是真正菩薩,菩薩跟凡夫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就是菩薩,轉不過來就是凡夫,佛菩薩跟凡夫就是一個觀念不一樣。一念轉過來了他是菩薩,菩薩爲什麽去當大梵天王?以大梵天王的身分,幫助這些天人斷煩惱,天人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出不了三界。他能斷,再現身說法爲別人斷,所以“得授上記”,‘上記’是成佛之記。青蓮法師注子裏面,引經據典也有不少公案故事都可以看,都值得參考。我們再看底下一尊,第六尊: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屍。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毗婆屍”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叫‘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我們凡夫對於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看錯了,換句話說,就是不殊勝。這個殊勝是對於一切諸法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觀就叫勝觀。我這個講法大家聽了一定覺得含糊籠統,我們沒有辦法學習。實在講‘觀’就是你的觀念。《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什麽樣的觀才是真正殊勝之觀,交光大師在注解裏面教給我們‘舍識用根’,那真正是名實相應的勝觀。說得雖然不錯,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用的是第六識,用的是意識,舍識用根那就不用意識了。根是根中之性,也就是說我們用見性見色,這個觀就殊勝。諸位要曉得楞嚴會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他所修的法門就是這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提出的修學報告,他怎麽修行成功的?就是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心;換句話說,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用見性見色,見色那就不是色塵,我們用眼識見色是色塵,塵是染汙;如果用見性見色就見色性,禅宗裏面講明心見性。他們本事大,我們非常差勁,用聞性聞聲性,用鼻性嗅香性,舌性嘗味性,明心見性。我們很糟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是六種汙染,人家六根接觸外面六種是見性,所以見性之後才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當然,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

  見性的是什麽人?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所以我們就曉得,《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我們從《楞嚴經》上去看,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示現都是說他們自己,用什麽方法修行證果的,他們做一個代表。這二十五是二十五大類,每一類裏面數量很多很多,他們就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將無量法門歸納爲二十五類,不是法門就是二十五種,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二十五個人都是圓初住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的身分是初住菩薩;在《華嚴經》上示現的身分,將來到五十三參諸位讀到是第七回向;在《法華經普門品》裏面地位是等覺菩薩,所以在哪一會他用什麽樣身分來示現。

  這個地方我們把話再說回來,應該從哪裏下手?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第一念是見性見,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第一念,這一念佛知佛見,這一念是見性。可是凡夫沒有辦法保持,到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第二念就落到意識裏頭去,你能夠永遠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嗎?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候是見性見色性,你的見是真實的,外面色也是真實的,諸位曉得這就是一真法界。可是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分別、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現前,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到底在哪裏?爲什麽人家是一真法界?因爲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是一不是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是在這個境界裏頭。第二念起來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現前,就把一真裏頭變現出無量無邊的障礙。不只十法界,十法界是講大別,十實在講不是數字,十表無盡、表無量,道理在此地。

  大乘佛法裏面叫修行,修行叫修觀,修觀不僅僅是宗門,教下也修觀,止觀。所以修觀是我們佛法修行,也是一個總綱領,在佛門裏術語叫‘大陀羅尼門’,是個總綱領。不會修觀的,才叫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修觀就不帶業。你念念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家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麽相應?清淨平等覺。清淨,不執著,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分別;不分別就平等,不執著就清淨,沒有妄想就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你能與這個相應,那當然成佛了,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那個速度之快,比光、比電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快速墮落,快速的在變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的看法,我們六根跟六塵境界的接觸是錯誤的接觸,諸佛菩薩的接觸是正確的接觸;他是大覺的接觸,我們是迷邪的接觸。這樁事情佛跟我們說清楚、說明白,轉變在自己,佛菩薩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轉變,轉變在自己,修行在個人,佛菩薩再慈悲,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轉變。我們自己懂得轉變、肯轉變,佛菩薩看到歡喜,我們不懂轉變、不肯轉變,佛菩薩也無可奈何。這是說毗婆屍佛勝觀的意思。

  注解裏面末後他引用《大莊嚴論》一首偈,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後一行,這個偈子四句我們要記住。‘無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麽叫真實的利益?沒有病。‘知足第一富’,世間人追求富貴,什麽是富?知足是富。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第一富,知足。‘善友第一親’,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槃第一樂’,涅槃跟前面講過,涅槃的意思玄奘大師翻得好,‘圓寂’,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他末後這兩句話,‘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兩句話的味道很長、意義很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果然能回頭、能覺悟、能認真的學習,說這個“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他當然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他這個‘勝妙樂’,就是末後這個偈子所講,決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之樂,你要把這個看作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樂佛法裏面講樂是壞苦,不是真樂。勝妙樂是真樂,末後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解釋‘受勝妙樂’,他說‘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與前面因行裏頭勝觀相應,勝觀才得勝妙樂。我們看下面第七尊: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寶勝如來”,‘寶’是珍寶,我們世間世人重視所謂七寶,這是佛經裏面常說的。古人重視希望擁有,現在人也重視,也希望能夠獲得,有了寶物代表你的財富,可以使你物質生活富裕而沒有缺乏。佛法裏面也有寶,寶此地注解裏面所說的四寶:常、樂、我、淨,這是出世間的四寶,也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比配物質上來說。而實際上講應當說三寶,佛、法、僧三寶,三寶裏面才有常樂我淨,離開三寶常樂我淨到哪裏去求?求不到。三寶大家知道佛、法、僧,三寶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皈依三寶,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沒有皈依,做那一個儀式,那個儀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沒有實質。爲什麽?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不得三寶。受過戒的人都曉得戒有戒體,他戒體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樣一個道理,他得不到戒體。戒體是什麽?是自性。

  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得好,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我們受持三皈的時候,有沒有得到自性的覺、正、淨,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時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經上講皈依是講這個,不是講形式。皈是回頭,從哪裏回頭?從過去迷、邪、染回頭。依什麽?依自性覺、正、淨,這真皈依,這一念回歸了,這是真佛弟子。如果沒有舍迷邪染,不依覺正淨,那這個皈依是冒名的,說得好聽一點,天台家所講的六即裏頭‘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麽?有名無實,一點作用都不起,有名無實。真正得用處的時候,你最低限度要‘觀行皈依’,如果我們修行不能契入觀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說老實話,很容易造罪業,很容易墮三途;入觀行,大致上觀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不會墮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薩道上就修行證果了。相似位是什麽果位?要以《華嚴經》的果位來說,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你轉凡成聖了。‘分證’的三皈,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經上講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這當然的事。他爲什麽保護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個人派他來保護,自動,自動來保護你。這才叫三寶。

  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這是佛家修行證果的總原則、總綱領,一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邁進,你就能成菩薩、成佛。佛法的教學實實在在是美滿到極處,真實的圓滿,一開端就把這條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完了。‘皈依某個法師’這個流弊,由來已久,我們從蕅益大師的著作裏面看到;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當時就指出皈依的誤會錯誤。由此可知,在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三寶;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我的師父,破和合僧。僧團是和合一家人,他這些皈依弟子在裏頭有分別、有執著,這是我的師父,這是我師父道場我要擁護,那個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無間地獄的罪業,換句話說,你不皈依還不造這個罪業,皈依之後造這個罪業,最後歸到哪裏去?歸到阿鼻地獄去,這糟糕不糟糕!大錯特錯。

  爲什麽會産生這種錯誤?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鑄成大錯。這種錯誤的面逐漸逐漸擴大,使一般人對於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響的面擴大,影響的時間久了,代代相傳,我們都以爲這是正確的,誰能發現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是不讀《六祖壇經》,要是不讀蕅益大師這些著作,我們怎麽會知道?《壇經》裏面給我們啓示,六祖傳授皈依,他居然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個解釋,他說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早年讀這個經的時候,這個給我很大的啓示,他爲什麽這麽說法?他是唐朝時候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個時代,大家對於三寶就已經迷了,迷在佛法僧裏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又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這個說法。他之所以這樣說法,對那個時代的人,必定是那個時代人已經對於佛法僧真正的意義迷失了,所以能大師傳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一種講法,喚醒大家回頭,這很有道理。

  佛家要修行證果,頭一個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執著有個我一切都爲我,執著有個私的念頭,這是輪回心造輪回業,不是佛法。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是覺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夾在裏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顛倒之法不是佛法。我們今天將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學會有什麽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覺正淨是寶,是寶中最殊勝者,三寶都是屬於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別人。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皈依他,早年是教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說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覺正淨是三寶,叫自性三寶。但是對於形相上的三寶要懂得尊重,爲什麽?沒有形相的三寶,你怎麽會知道自性三寶,必須要用形相的三寶常常啓發你、誘導你,讓你時時回歸自性三寶,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立刻就回歸自性覺,看到經書、看到法物,就能回歸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就知道回皈自性淨,所以形相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形相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這個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顛倒、又造業,繼續還要受苦報,這才是真正的三寶,真實三寶。“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名就皈依,聞名就回頭,畢竟不墮惡道,他的生活、他的行爲能與自性覺正淨三寶相應,他怎麽會墮惡道?縱然造作惡道的因,惡道的緣斷了,所以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這一句跟前面‘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個意思。再看第八尊: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前面一尊‘寶勝’,這一尊“寶相”,寶勝的意思廣,寶相完全是從形相上來說的。但是說到相,我們就要想到性,爲什麽?相是性變現的,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我們就最淺顯的地方來看,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聞佛之名我們就體會到寶相。佛的寶相怎麽來的?修因所得的果報。人人都希望相好,都希望相貌莊嚴美好,要知道這是果報,容貌是果報,體質也是果報,你的身體健康長壽是果報,容貌好醜也是果報。修什麽樣的因得什麽樣的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屬於果,修的是什麽因?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裏面,引用的這些經典可以去參考,你在這個經典原文去找,查《大藏經》太麻煩,《金剛經講義》很普遍,諸位手上都有,你去看看。

  譬如佛的廣長舌相是好相,什麽因修成的?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你要真正修善因,你才得善果,得善的寶相,如果不是修善因,你的相貌就不能夠圓滿。世間人也有一些好相,福相,你仔細去觀察,他是福相,他不是寶相,寶相裏面有真、有善、有美,福相裏面有美,它沒有真、沒有善。所以與這些人接觸,我們現在人講磁場,你跟他接觸的時候,那個磁場不會感到很舒適,不會感到很歡喜,這就是他只有美,他沒有真、沒有善。如果我們接觸一個修行人,他沒有地位,他也沒有財物財富,他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的人,他長得也不美,可是他有真心,他善良,我們跟他接觸的時候,那磁場不一樣,感覺得很舒適,那個相叫寶相,諸位細細去體會,你逐漸逐漸你就明了了。‘寶相如來’,我們讀到這個名號,立刻就要懂得修因證果,正是表種善因得善果,表這個意思,你聽到這個名號,你就能夠斷惡修善。惡就是煩惱習氣,你能斷見思煩惱,能斷十惡,能修十善,這是你修行證果的基礎。

  經文末後說,“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注解裏頭有一段話我們念一念,在一百四十四面倒數第二行,末後一句看起。他說‘今約藏教以對圓位’,藏教是小乘,圓教是圓滿的大乘,把他們斷證位次做一個比較,‘則初信至七信’,這是圓教,圓教初信菩薩到七信菩薩,‘三界見思任運斷盡,與藏教第四果阿羅漢齊’。由此可知,此地講‘得阿羅漢果’,不是真的小乘阿羅漢,是什麽?是大乘初信到七信位的菩薩,這個意思在此地。因爲《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怎麽會證小乘果位?是用小乘果位來比喻他斷煩惱層次,見思煩惱斷了,這才能得寶相莊嚴。所以我們看人,人的心清淨他有一個清淨相,人很慈悲他有一個慈悲相,這個人很凶惡,他有個凶惡的相,你細心觀察,所謂是‘誠於中而顯於外’,相貌就是你自己心理情緒的一個表現,從你的相狀能夠知道你一個人的心,你的心理、你的思想,知道你的情緒。所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就修因證果了。下面經文這第九尊: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這是“袈裟幢如來”,什麽叫‘袈裟’?注解裏面說,‘此約莊嚴標相,以彰佛德洪名’,下面引‘《心地觀經》雲,袈裟,即是如來寶幢之相’。先要懂得袈裟的意思,袈裟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雜,顔色雜色叫袈裟色,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是個混雜的,凡是混雜都叫袈裟。所以托缽,托缽這一缽飯叫袈裟飯,爲什麽?許多人家供養的,飯菜合在一起。我們這個衣,衣爲什麽稱袈裟?各種顔色混合在一塊染的,所以它不是正色。正色是五色,紅黃藍白黑這正色,黑色也是正色。佛弟子不著正色,這衣叫染色衣,五種顔色混合在一起染成這個顔色,這叫袈裟,袈裟是從顔色上來說的。

  在過去,也是在佛的衣質料上說,它也是混雜的。因爲古時候托缽這一缽飯容易,大家供養容易。古時候資源缺乏,布都是手工制的,所以得一件衣相當不容易。衣從哪裏來?衣從這些在家人,他們穿著這些破舊的衣服,不要了,丟掉了,出家人把它撿來。可是諸位要曉得,印度人的衣是一塊布裹在身上,他穿舊、穿破丟棄了,出家人把它撿起來,裏面還有可以用的,破的那些地方把它剪裁掉,這樣多剪幾件,把它拼拼湊湊就拼成一條衣,所以這個也是袈裟。拼成之後,當然布的料不一樣,顔色不一樣,所以縫制起來之後再染色,這叫袈裟。由此可知,袈裟真正的意義是隨緣而不著相,衣食住行都隨緣,決定沒有挑剔。佛在世間,在生活上衣食住行都無心,無心就是無有分別心、無有執著心,隨大家的供養什麽都好,總是以清淨心、平等心來看待,這就對了。

  “幢”是高顯之意,這是表法。佛家的生活態度,這樣明顯告訴世間一切衆生,這就是自行化他,教大家在生活上不要過分的執著,不要過分的貪圖享受,你一切都能隨緣,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這裏頭真正快樂。一切要過分講求,你苦就來了,你過的日子是苦日子,再富貴也是過苦日子。所以知足的人,他一切不講求、一切都隨緣,再貧窮他快樂,他過的是樂日子。由此可知,苦樂也在一念之間,一切隨緣,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樂?所以這一件袈裟用意就很深。但是現在縱然搭著袈裟滿街去走,人家不知道、不懂這個意思,古時候的人懂,一看到袈裟他覺悟,把世間一切貪染之心他就能夠伏住,就降下來了。現在人不知道、不懂,這是佛法弘揚的太少了,世間人對佛法産生很大的誤會。這一樁事情,也正是我們這一個時代佛弟子,應當要努力盡心盡力宣揚佛法,讓社會大衆對於佛的教育、佛的教化有正確的理解,重新肯定,這是我們的本分工作,我們把它做好,我們這一生就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了。所以這個功德,說是“聞是佛名,超一百劫生死之罪”,這裏頭含著自行化他,無量功德。末後這一尊: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廣爲說法,必成菩提。】

  “山王”就是指須彌山,在一個世界、一個地區,須彌山是叫妙高山,須彌是梵語,這一個地區最高的這一座山,就稱爲須彌山,這個地區的須彌山。在這個世界,這一個世界裏面最高的山,是這一個世界的須彌山。所以須彌並沒有說是固定指哪一座山,不是的,看它的範圍。如果講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須彌山就高了,是這一個娑婆世界裏面最高的一個山。通常講我們地球叫閻浮提洲,閻浮提,我們這個地球上最高的這座山,那是閻浮提洲的須彌山。這是講山王,山王就是指最高的這座山。“大通”都是形容山王,這個山王高大,通也比喻,大跟通如果從表法的意思上來說,注解裏面一百四十六面,注解裏頭的第三行從當中看起:‘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報身果,四智究竟莊嚴’,這從表法上說的。

  須彌山,佛在經上講四寶合成,用四寶來比四智,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合成的那就是般若,這個意思非常明顯的顯示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須彌山,四智這是大、這是通,這是無障礙,成就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山王這是果報,比喻佛的報身,我們明了佛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華嚴經》裏面給我們講,法身、報身、應化身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這個意思很深很廣。由此可知,這一尊佛的德號是講修因證果,修四智之因,一定證報身之果。因爲報身佛是智慧成就的,法身是自性本具的,報身是智慧修成的,所以“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那就“遇恒河沙數諸佛,廣爲說法”,與這個意思就相應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2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7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四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中,第一百四十六面,請看經文: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地藏菩薩在這個地方,給我們介紹了十尊佛之後,又說出這個地方的九尊。末後告訴我們,像他所說的這些佛,數量是無量無邊,不可稱說。這是教給我們,要稱念諸佛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通常我們偏贊阿彌陀佛,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其實每一尊佛的德號,都是不可思議,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才真正突出佛法裏面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稱念任何一尊佛的名號,都有同樣的成就。世尊在這麽多名號當中,特別跟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原因又何在?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理上雖然是平等的,可是事上有差別,差別都在緣分,正是如善導大師所說,‘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我們成就就不一樣。而阿彌陀佛與我們特別有緣分,在菩薩裏面是觀世音菩薩,佛裏面是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的緣非常非常之深,有緣而且緣深,感應就很快,非常快速也非常之深,這是世尊特別爲我們介紹的原因之所在。


  這九尊佛號,青蓮法師在此地有個注解,諸位都可以參考。略說“淨月佛”,‘淨’是清淨,‘月’是月光,夜晚清淨的月光,沒有人不喜愛的,特別是我們現在也接近中秋,中秋的月光格外顯得清淨,所謂秋高氣爽。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華嚴經》上跟我們說法身佛的名號叫毗盧遮那,這是梵語,毗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法身確實是遍一切處。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法身,這是經論裏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果你要能夠體會到共同一法身,然後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一個自己,是一個整體,這個境界大乘法中叫圓滿大覺,他確確實實明了、體會得虛空法界是自己,天地萬物也是自己,是自己的相分,法身、法界是自己的本體。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識心的廣遍,作用的廣遍,入這個境界之後在虛空法界,法界裏面有過去、有未來,無處不現身,隨類現身,這個道理就在此地。他這裏注解也很好,注的是‘從真垂應’,真是法身,應就是報身跟應化身;真身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的,應化身有形相,報身也算是應身。我們把它範圍說得寬廣一點,從體起用,報身自受用,也與地上菩薩共同受用,應化身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衆生,是爲他受用,所以應化身完全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報身。可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是一而三,三而一;他末後一句說得很好,‘此明三身一體’,淨月就比喻三身一體。


  第二尊“山王佛”,‘山王’是形容佛報身如大山一樣,王是最大的,山裏面最大的我們常稱之須彌山王。通常是講佛的報身,我們在贊佛偈裏面贊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你們想這個境界,‘白毫宛轉五須彌’,你去想這個身多大,白毫是眉毛當中兩根毫毛旋轉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須彌山那麽大,你說他這個人的身相多大?我們地球容納不下,所以地球要在佛的法相莊嚴之中,恐怕只是一根毫毛而已,佛能現這個大身,稱之爲山王佛。這是對佛的贊歎,也顯得佛神通能力的殊勝,能現這麽大的身。

  第三尊“智勝佛”,‘智’是一切種智。佛法裏面跟我們講智講三種,‘一切智’;他注解裏面講,這引用《大品般若》,‘薩婆若’就是一切智,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聲聞、緣覺所證得的。一切智是什麽?知空,萬法皆空。小乘人懂得這個道理,他明了,於是他就住在偏真涅槃,他住空,這是一切法之理,它不是事,它是理,理是空的。諸位一定要明了,這個空不是性空,他是明了萬事萬法之理是空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了不可得,所以二乘人心地很清淨,就是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理上的真相。‘道種智’是菩薩智,道是說的理論,種是種種,是講事相,可見得菩薩比二乘是進步太多。二乘人理事不能圓融,也就是我們在《華嚴經》上講,他理事有礙,理事有礙當然事事就更有礙,他在這個境界裏頭,所以二乘人所得的理無礙,但是理跟事合起來就有礙了。菩薩的智慧就高,理事能夠圓融,做到理事無礙;在四無礙法界裏面,他得到三個,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這是道種智,種是種種。‘一切種智’,這是事無礙全部圓滿都證得的,不但是理事無礙,事事都無礙,所以這叫一切種智。一切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智,種智就是菩薩所證的道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不二,能夠融合在一起就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這個智就殊勝,超過二乘、超過菩薩。所以稱智勝佛。


  第四尊“淨名王佛”,‘淨’是清淨,‘王’是比喻自在。在古時候只有國王他能夠發號施令,一切人民都要聽從他的,聽從別人的人不自由,發號施令的人自由,所以稱之爲王。佛經裏面‘王’都有自由自在的意思,自己能作主的意思。淨名是清淨,煩惱斷了,清淨,生死了脫,這個得清淨了,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經上講‘五住二死淨盡’,圓滿的清淨;五住是說煩惱,二死是兩種生死,這兩種是經上講的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從相上說,如果我們說得很粗,粗顯一點,大家都能夠懂得,我們這個身體,得這個身體,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稱爲分段生死,這個說法大家很容易了解。其實分段生死哪裏說是人一生,諸位要細細去想想,我們現在一年是一個階段,這一年過去了,這一年等於死了,來年等於生,再往微細的去觀察,月月有生死,每一天都有生死,這種現象都屬於分段生死的現象。分段生死講到極處是刹那生滅,刹那生滅是分段生死,都是從相上來說。變易生死不是從相上說,實在講變易沒有生死,爲什麽把變易稱爲生死?變易有苦,生死是苦的意思。

  我們以《華嚴經》上法身大士來說,他們分段生死沒有了,像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邊去的人,人人是無量壽,人人都是得金剛不壞身,可是他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從哪裏看出來?四土、三輩、九品,那就是變易。你從下品轉變成中品,從中品轉變成上品,這就叫變易,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在《華嚴經》裏面華藏世界,這些法身大士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經上給我們講,他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每一提升一個位次就是一個變易。這個變易需要他自己用功去修,那個修就叫生死,修很苦,他要修行、他要用功,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變易確確實實不是生死。因爲他要提升他的境界,他要認真努力修學,修學是一樁辛苦事情,我們把它比喻作生死。所以兩種生死都盡了、都斷了,那是什麽地位?如來果地,圓教的佛果。怎麽知道?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所以還有一次變易生死,等覺菩薩還有一次,到如來果地上那就完全沒有了。所以淨名王佛這個名號,我們一看,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才當得起這個名號。


  第五尊“智成就佛”,這個名號的意思是利益衆生的,像‘淨名王佛’這個名號,完全從自利,從斷煩惱,斷證上來建立的,‘智成就’這是就度化衆生上來說的。智是智慧,權實二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爲什麽說它無知?它不起作用,沒有起作用。沒有起作用,爲什麽又叫它做根本智?無知就是根本智,無知不是說沒有智慧,如果看到經上講‘般若無知’,那是完全沒有智慧,那你就錯了;無知是真有智慧,智慧沒有起作用,是這個意思。他對於萬事萬法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可是他自己境界是如如不動,我們所謂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狀況之下叫無知。當他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起什麽作用?教化衆生,答覆衆生的疑難,這時候展現出來的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叫權智,就是佛法裏面常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屬於智慧的應用,應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可見得就是無知的表現,《般若經》上這兩句話,我們要明了,決定不能夠誤會。所以無知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

  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在六道度化一切衆生,無論是現什麽樣的身相,這一點我們要記住,佛沒有身相,法身沒有身相,身相是隨類現的。不但應化身是隨類現的,報身也是隨類現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在極樂世界看到的是阿彌陀佛,報身也是隨類現的。盧舍那佛是在華藏世界,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度實報莊嚴土的菩薩,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體會到,報身還是隨類現的,那個類是指法身大士。佛給我們講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從佛名號裏面來看,我們看到這麽多佛。釋迦牟尼佛專門爲我們介紹十方諸佛的名號,諸位也許讀過《萬佛名經》,世尊跟我們就隨便說一說,就說了一萬兩千多尊佛的名號,在虛空法界裏佛的名號說不盡,釋迦牟尼佛天天給我們說,說一劫也說不完。這就說明佛的報身也不只一個,隨著各個世界差別的狀況,爲法身大士所現的;如果是爲方便土、同居土這些凡夫們所現的,就是應化身。這是智成就如來。


  “無上佛”,‘無上’是尊稱到極處。注解裏面幾句話注得很好,‘有所斷者,名有上士。既無所斷,名無上矣’,這個解釋得很圓滿。等覺菩薩還有斷,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可以斷,那叫上士,不能叫無上,他還有所斷。到如來果地上那就沒得斷,應當斷的統統斷幹淨,沒得斷,這稱無上,所以無上也是對於究竟佛果的尊稱。

  “妙聲佛”,是贊歎佛的音聲圓滿微妙,‘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是微妙,佛說法音聲的悅耳那是美妙。這種美妙、微妙從哪裏得來的?從心性裏面自然流露出來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記住、要學習。你心地真誠,你的言詞就真誠,你心地清淨,你的容貌、音聲就清淨。由此可知,古人常說‘誠於中而形於外’,這一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心微妙,你的相貌、音聲也就微妙,你的心是真善美,你的容貌、音聲也顯出真善美,音聲、容貌是外表,是你自性的流露,你要想相好你的心要好,心不好要想相好沒這個道理,怎樣修飾也是枉然!

  佛在經上常常說‘相隨心轉’,不但我們自己身體、容貌是隨心轉,我們依靠生存的山河大地也隨心轉,所以心好不但你相貌好,相貌好是有福,這個人有福相,這個地方也有福,‘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地也有福了。地怎麽會有福?地也隨心轉。心要是邪惡,你的相也邪惡,你所居住的山河大地也是邪惡,這個道理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有很多人說現在地球病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它怎麽會病?怎麽會反常?你再想想佛所講的這些道理,人性反常。特別是在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常常到世界各個地區去旅遊,我們接觸到的一切人事物,發現人心浮躁不安,一絲毫刺激都經不起,稍稍有一點不如意,嗔恨就爆發了,這是反常。所以他自己的音聲、容貌、體質就多病,不正常,再影響他居住的環境,環境也不正常,這裏面的道理,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詳細報告過。用科學家說法,它的原理就是波動,邪知、邪見、邪行,這是很不好的一個波動,這個波動影響物質的世界,影響地球的變化,甚至於影響到地球在太空當中的運行,影響它的軌道,影響它的速度,所以地球上就産生很大的變化。這種連帶的關係,科學家還沒有能夠發現,但是佛在經上已經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相隨心轉,境隨心轉。

  今天有許多人發現病態嚴重,所以極力呼籲要加強環保意識,能不能收到效果?我們在旁邊冷眼旁觀,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裏?他治標不治本,他不曉得自然環境的變化,根本的原因是人心,他不知道。要真正做好環保的工作,先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護自己的真誠心,保護自己的慈悲心,這才有救,這治本。本末兼治收的效果就很大,也很快速,很可惜現在科學家,他不知道這根本的原因。這就是近代人迷於科學技術,迷於經濟財富,産生嚴重的偏見,造成今天整個事態反常的現象。不過佛說得很好,共業裏面還有別業,所以我們想救自己還是有辦法,雖然是救自己,也要有真誠幫助別人的心願,要真幹,至於做到多少不必去過問。災難逼迫在眼前,我們也要效法古時候,慈悲心深重的這些行者,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我們還是要做。不顧自己,要爲一切衆生,爲衆生的利益,爲衆生的幸福,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們剛剛講過兩種生死都不是真的,不可以貪生怕死,全心全力爲衆生服務、爲衆生造福,自自然然能感得諸佛如來的加持,諸菩薩善神的擁護,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發心?

  說老實話,不在自己有沒有智慧能力,那是其次,你能夠發真實的心,智慧不足,佛菩薩會加持,能力達不到,有一些護法善神會幫助你。大家如果要不相信,此地居士林李木源居士不就明了,李木源居士就是我說的這種人,智慧能力不足,他能發真心,他得到諸佛菩薩護念,得到龍天善神擁護,所以才能夠心想事成,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在這裏看到了。你這個心願是善的不是自私,是爲佛法常住世間,是爲衆生了生死、出三界,得度成佛,這個願心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發這種願心才能感動諸佛菩薩,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解同行,自然就加持上了。所謂你的心、你的願,你思想的波,波的頻率跟諸佛思想波頻率相同,相同他就接通了,這就是佛力加持的道理,所以才能幫助你心想事成。

  後面第八尊“滿月佛”、“月面佛”,月面跟滿月意思相同,他注解裏頭也說這兩尊佛大意相同。‘滿月’,我們中國人農曆講十五的月亮,在天文裏面講是望,朔望,望的月是滿月。佛經裏面我們也常常看到,贊佛的偈頌裏面說:‘佛面清淨如滿月。’有人來問我:法師,佛的面圓圓的有什麽好看?這沒有能夠體會到,佛說這一句話的真正的意思,所以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非常重要。滿月是比喻什麽?比喻沒有欠缺,你看到佛的相好,你找不出一絲毫的缺點,這不是佛的面孔是圓圓的,那你是完全想錯了,這個解釋叫望文生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滿是比喻圓滿,而沒有欠缺的意思,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望文生義往往就錯解,錯解了他連佛都不學了,因爲學佛將來成佛,變成這個樣子多難看,他不學佛了。所以必須要了解他真正的意思,這就是圓滿而沒有欠缺。佛爲什麽會圓滿?爲什麽會沒有欠缺?

  佛證得了圓滿的自性,所以展現出來的是大圓滿,本經一開端就給我們講大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的。這個經文在什麽地方?我們找出來看一看,在第十三面,在我們《地藏經科注》的本子第十三面,卷上第十三面,十三面是個開端:‘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這一句是總說。然後後面給我們講了十種,十表法的意思,跟《華嚴經》上講‘十’是一個意思。‘圓滿、慈悲、智慧、般若、三昧、吉祥、福德、功德、皈依、贊歎’,這是把無盡的法門,也是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美好,沒有一樣有欠缺,才叫大圓滿。我們現在籠統裏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我們每天跟外面的接觸,接觸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圓圓滿滿的在真善美慧之中,這才稱得大圓滿。就像經上給我們講的這十種圓滿,這十類,十類在我們生活裏頭點點滴滴,任何一滴都具足圓滿,那才叫做滿月,才叫做沒有缺陷。佛做到了,菩薩雖然也做,沒有佛那麽究竟;換句話說,菩薩做到圓滿還不能稱大圓滿,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我們對佛菩薩的生活,可以說是很羨慕,非常向往,能不能做得到?能。從哪裏做起?從心地上做起。換句話說,你能將這十種圓滿,落實到你的心地就行了。

  我們淨宗修學也提出十條,就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當中,我們提出‘存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什麽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要用這個心。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與這五條相違背,趕緊把它修正過來—修心,這叫從根本修,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在生活當中跟廣大群衆接觸,也就是在事上修、在相上修,我們把握住‘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把握住這四個原則,以‘念佛’做究竟的皈依,光明雲裏頭大皈依,我們大皈依是念佛。這樣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將我們凡夫的生活,能夠提升到諸佛菩薩的生活。所謂凡夫的生活提升到諸佛菩薩的生活,並不是說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一點諸位必須要明了,絕對不是說我們發財、升官,你要這樣想你就錯了。貧賤依舊過的是貧賤生活,富貴還是過富貴生活,這樣到底是什麽地方改變?心理上改變、觀念上改變,這一個改變之後,跟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你真正懂得富貴不二、貧賤不二,乃至於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麽境界?《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生活。

  所以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並不是每一個菩薩示現都是大富大貴,不是,有很多佛菩薩示現乞丐、示現小工,他們是入不二法門,他們自在得不得了。在佛教史傳裏面所記載,諸位一般都知道寒山、拾得,文殊、普賢菩薩化身來的。他們過的是什麽生活?是什麽個樣子?根據書上記載的邋遢不堪,瘋瘋癫癫,什麽樣肮髒東西他都吃,毫不講究衛生,我們一般人看那是乞丐,他們過佛菩薩生活,他們過一真法界的生活。在民國初年,也許諸位同修知道有一位金山活佛,他的名號叫妙善,跟現在普陀山的老和尚名字完全相同,妙善法師,人家尊稱他爲金山活佛,他是金山寺鎮江金山寺。也是瘋瘋癫癫,一年到頭就穿一件破大褂,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洗過澡,一生不洗澡,穿一件大褂。很奇怪,他夏天也不熱,冬天也不冷,他就一件衣服,什麽都沒有,他過得自在。傳記裏面記載,我看的一本《金山活佛傳》,是過去在台灣有一位老法師樂觀,樂觀老法師寫的。在台灣有兩本書講他這些故事,一個是煮雲法師寫的,一個是樂觀法師寫的,煮雲法師寫的不太可靠,因爲煮雲法師跟他沒見過面,聽說的,煮雲法師很難得到處打聽,請人家講他的故事,他就記錄下來,寫成這一本書。而樂觀法師跟妙善法師曾經在一起住過,他們認識很熟,所以樂觀法師寫的比較可靠。

  他說這個人是個很特別的人,在我們現在講有特異功能,他吃東西很奇怪,肮髒的東西他都吃,人家丟掉當垃圾的時候他拿來吃,他也不生病,供養他的鈔票他都把它吃掉,全都給吃掉了,我們曉得鈔票是最肮髒的,多少人手摸過的,他全都吃掉。他一生不洗澡,也不換衣服,可是他身上有香氣。曾經有一次信徒們逼著他洗一次澡,很難得!好,你逼我,強迫就洗,洗澡的水可以治病,什麽樣奇奇怪怪病治不好的,喝他那個洗澡水病就好了,很有一點像《濟公傳》裏面說的濟公一樣。他們過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他不是過的凡夫生活,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我們實在講三天不洗澡渾身難過,他一輩子不洗澡這麽自在,我們一個星期不洗澡身上發臭,人家都不敢接近,他身上有香氣,所以他的體質跟我們體質不一樣,你問爲什麽不一樣?那個心不一樣,體質是貼近我們最接近的一個物質、一個現相,相隨心轉。

  所以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了解這些事實,修心重要,心好就相好,心好身體就好,好心爲衆生就好、爲社會就好,爲自己就不好。這是佛苦口婆心、千言萬語教導我們,我們要細心要能夠體會,要能夠依教奉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個好心,修一個真誠。《無量壽經上》把修行的綱目寫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依照這個綱目去修就好,清淨平等覺就是佛心。我們在清淨、平等、覺的前面加個真誠,後面加個慈悲,有好處,怕有一些迷惑人,自己以爲心很清淨、很平等、很覺了,沒有慈悲心還是自私自利,還爲自己,清淨平等覺沒有,你自以爲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清淨平等覺,一定是一片慈悲,我們現在講‘愛心’,對於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有圓滿的愛心,這個愛心就是慈悲。‘博愛’兩個字也是出在《無量壽經》上的,博愛是平等的愛、清淨的愛,我們能夠以愛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你才能夠得到圓滿。末後總結,“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像前面所說的這些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說之不盡。請看下面經文:

  【世尊。】

  這是地藏菩薩叫著釋迦牟尼佛,稱“世尊”。

  【現在未來。】

  “現在”是當時在法會的這個時候,“未來”,包括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末法在他們講是未來。說上‘現在未來,一切衆生’,包括我們在內,這八個字裏面就有我們,所有一切衆生都在其中。

  【若天若人,若男若女。】

  這兩句是總括六道一切衆生,

  【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這是緣分,如果有機緣遇到佛法,你這一生當中能念一句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正如世尊在《法華經》上所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一生當中只念一句,只念了一聲南無佛,多生多劫之後,這一句佛號起作用,能夠遇佛修行證果。這是一句佛號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裏頭,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什麽時候遇緣起現行,個人的因緣不一樣。雖然說因緣不一樣,這裏面還是有個原理,這個原理是好善好德,這是我們佛門講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容易遇到這個機會。善與善感應,惡與惡交感,你會遇到善緣遇到這個機會,何況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你有善根,佛菩薩常常在觀察你,常常在關懷你,你的善根成熟,佛菩薩就來幫助你,就是這麽個道理。

  你念多佛名,那你的善根就更深厚,你將來遇得度的機會就更多了。這樣說起來,我們是不是要念很多佛名?天天去拜萬佛忏。在台灣,其他地方我還不太熟悉,每逢農曆過年每一個道場、寺廟道場都是拜萬佛忏。有沒有好處?當然有好處,好處正如此地所說。這裏面我們必須要懂得,世尊特別勸勉我們,善根成熟的人專念阿彌陀佛,拜萬佛忏誰拜的?剛剛接觸佛法初學的,對於佛法還一無所知,若有若無,信根漂浮不定,沒有根,這樣的人讓他多念幾聲佛號,有好處。已經有信仰,已經明了,就不必要去惹這個麻煩了,你就去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叫諸佛名號,《無量壽經》上、《彌陀經》上,不常常講‘諸佛名號’,諸佛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你就統統都念到了,他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們讀到這個地方,不要想到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不行,才念一尊佛,我現在趕緊要念萬佛去,那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就破壞掉了。

  所以地藏菩薩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對度罪業極重的衆生,平常對於佛法根本就不能接受的,毫無信仰的,對他們來講的;我們縱觀全經,地藏菩薩度他們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們成佛,爲什麽?他們距離成佛還有一大段的距離,能夠從三惡道到人天來受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再從人天加功用行,到人天之後,這才勸他念佛,勸他專修淨土求願往生,功德就圓滿了。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也正是像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此地教導一切天人大衆,是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有困難,當來決定會見佛。

  【是衆生等。】

  這就指念佛名號的這些衆生。

  【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這一段話許許多多同修讀到之後都未免懷疑,世間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一生的罪業念幾尊佛的名號,就能不墮惡道了嗎?念佛的人多,古人常講‘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墮惡道還挺多?諺語裏面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你說那些僧人難道他一生沒念過佛嗎?不知道念了多少聲佛,爲什麽還墮地獄?那不是跟此地講,“終不墮惡道”完全相背了嗎?關鍵就在‘念’字,口念不行沒有用處。這個念字,念字是會意,中國文字充滿智慧,這個念字什麽意思?今心,今是現在,你現在心上真有佛,口裏念佛心裏頭沒有佛,那有什麽用處?那就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念得再多也枉然!是要你心裏頭真正有佛,那就起作用了,真的“生時死時,自得大利”,決定不墮惡道,你心裏頭真有,所以不是口上有。口上有,那就講的是‘一曆耳根,永爲道種’,現在得不到利益,該墮地獄還是要墮地獄,得不到利益,如果你心上真有,你現在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這個念不是指的口念,是指的你心上真有。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也是這個意思,憶是常常想、常常思惟,念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挂念,常常把佛挂在心上。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存心,能夠這樣想,當然你就能一心一意去效法向佛學習,能夠學個一分、兩分,那就是大利益,那就不墮惡道。佛的行表現在外面就是六波羅蜜,佛喜歡布施,而我們喜歡悭貪,我們念佛,那是念施。佛家有六念法,六念法就是教我們存心,常存布施的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只有口念而心不行,口念彌陀,心裏面還留戀娑婆世界,還有深重的情執,這就大錯特錯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爲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余業報等,悉得銷滅。】

  這是講臨終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屬”,家裏沒有人信佛,如果遇到有一個信佛的,提醒他念一尊佛的名號,這個病人聽到佛號之後,要覺悟、要忏悔才能除五無間罪。假如這個人聽到這一聲佛號,沒有感覺、沒有忏悔的意思,爲什麽?他生平從來不相信佛法,不肯念佛,那就是‘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他的利益在此地。他要造五無間罪業,要不要墮無間地獄?還是要墮落。這個念佛對他有沒有好處?有大好處,這個大好處不是在這一生起作用,那是他地獄罪業受滿之後,再遇到這個殊勝的法緣起作用,所以這個好處在後面。如果這個人是學佛的,懂得佛法,造極重的罪業,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他,經過這一提醒他就後悔,他真正生慚愧心、忏悔心,斷惡修善;他現在躺在病床上快要死了,怎麽斷惡修善?斷惡就是善,這一念忏悔就是善,確確實實可以除五無間罪。如果忏悔力量強,他能生天道,可以幫助他生忉利天,可以生到人天來享福。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然後讀了才不至於疑惑,它確實有這個效果。如果是罪業很輕的,罪業當然消除,消除必定生人天。

  青蓮法師注解裏面,在這一段他注得很多,也引用一些公案因緣,我們在這裏略略地提一提,特別強調。大家看一百五十面第一行,《覽天台十疑論》,這是智者大師的著作,‘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智者大師在《傳記》裏面,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這個話等於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沒有兩樣。初心菩薩,初發心的菩薩通指大乘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沒有得到無生法忍,這一句實在講是別教三賢位的菩薩,在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沒有得無生法忍,在這個地位要常常親近佛陀。天台大師這一番的開示,就是勸勉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我們才能夠不退轉,才能夠保住常精進。

  由此可知,真正要想修學成就,我們的福薄生在佛前佛後,生在釋迦牟尼佛之後,生在彌勒佛沒有出世之前,我們見不到佛,幸虧世間還有佛的弟子,這些善知識可以親近。善知識、好老師也是可遇不可求,有緣遇到了要須常不離,這個很重要。除非你已經開悟,證得無生法忍,那沒有關係。像我們在《六祖壇經》裏面看到永嘉大師,他去見六祖,六祖給他印證,印證完畢他馬上就要走,六祖留他住一天,他在曹溪道場住一個晚上,叫‘一宿覺’,他行。我們再看看其他人,有許多人親近惠能大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親近一輩子,一直到大師圓寂,才離開這個道場,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爲什麽有些見性的人,急著趕快離開?那是示現給我們看,有能力去度化衆生,教化衆生要緊。有一類的是示現給我們看,勸我們要常常親近善知識,已經大徹大悟了還要親近,何況我們沒有見性?所以這兩種表演代表兩種意義。這兩種意義要看緣分,如果你有度衆生的緣分,你應當去度衆,你沒有這個緣分,你不能離開老師,在老師面前幫助後學,還有初來的,幫助老師等於說給老師當助教,不離開老師。所以兩種示現有兩種意思。

  底下一句是《大智度論》上的話,這說得好,‘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這話是佛講的。具縛凡夫,煩惱沒斷,你還有見思煩惱,換句話說,你還有是非人我,你還有貪嗔癡慢。在這個境界裏面,雖然有大慈悲心,發願要生在五濁惡世,去救度一些苦難衆生,成不成?不成。‘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還有什麽能力度別人?我們也曾經見到,有一些出家人發心,他不求淨土,他發心:我來生還要當法師,我還要到這裏來度衆生。我們細細觀察這個法師,他名聞利養一樣都放不下,還是在爭權奪利,那正是大論上所講;他希望來生還到人道裏頭當法師,來生能不能生到人道?大有問題。真正來生不失人身,我們根據佛在經典裏面教誨,至少你的五戒十善要能打八十分才行,你來生可以得人身,不失人身,如果你五戒十善只能打六十分,靠不住,不可靠。你自己想一想,你的五戒十善有沒有八十分的標準,來生得人身才有指望;如果你五戒十善有九十分以上,那你就有決定的把握不失人身。這是我們必須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自己確確實實是個生死業障的凡夫,那就要記住大師在此地的教訓,小注第二行,末後這一句所說,‘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余年來,未嘗暫舍’,這就是求自度。這是個學佛的人,平生所學廣學多聞,這時候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曉得你所修學的那些法門,到臨命終時都派不上用場,你要覺悟得早,把你所修學的統統舍棄,專修淨土求願往生。今天在新加坡希有因緣,在空間講全世界只有一個,在時間上講幾百年才會有這麽一次機會,建立彌陀村、念佛堂,這個機會希有難逢。能在這個地方建立這個道場,你要真正覺悟,萬緣放下,進入這個念佛堂老實念佛,那你就作佛去了。這個念佛堂是保送凡夫一生成佛的場所,這一種希有的因緣,不是一般人在一生當中能遇得到的。我們講經說法,是把這個功德利益講清楚、講明白,勸人舍棄六道、舍棄十法界去作佛,講經說法的目的在此地,勸人作佛。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爲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銷滅。】

  這個注解很好一開頭‘疑雲’,大家聽了這個話會有疑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銷滅耶’,確確實實是能夠叫人懷疑。我們從這個經一直講到此地,諸位就了解,能夠滅罪是你念頭轉,罪就滅了,念頭不轉,那就是‘一曆耳根,永爲道種’。這是注解裏面,一百五十一面第一行,最後這一句,《華嚴經》上說的。‘《華嚴經》雲,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這個利益在此地。換句話說,還是要墮,善知識提醒你,你自己要覺悟、要回頭,這時候的覺悟,就是跟到善知識一心稱念,這是真忏悔。最後一念你心裏面是佛,沒有其他的,萬緣放下,一心稱念,行!這滅罪。如果稱念阿彌陀佛,勸他往生,這一生造五無間罪業也能往生,這大善。爲什麽一生造極重的罪業,臨終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佛在經上常講,人死了之後去投胎、去受生,是業力在主宰。業力,你一生造作的有善業、有惡業,哪一個惡業主宰你去投胎?強者先牽。你阿賴耶識裏頭無量無邊的業力,哪一個力量最強,牽著你先去投生。如果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你念阿彌陀佛的力量最強,那不就是先到極樂世界去投生了,就是這麽個道理。可是善知善友來助念,幫你念佛,你不理會,你還是貪圖世間的享受,還是放不下恩怨,那就沒法子,你就到惡道去了。

  人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就在最後一念,最後這一念誰能有把握?確實沒有把握,所以人臨終這是真正大事,你死了以後往哪裏去?你怎麽個去法?這是大事。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在一生當中要修善、要修福、要積功累德,做這些好事爲的是什麽?爲的是臨終的時候有福報,這個福報就是臨終時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不顛倒,臨終有善知識幫助,這大福報。如果沒有福報的人,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神智不清,這就很麻煩!縱遇到善知識也不行,他神智不清,迷惑顛倒決定墮惡道。所以這是要有條件的,滅罪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三個條件具足行,跟經上講的沒有兩樣。

  第一個條件就是神智清楚,一點都不迷惑;第二個是遇到善友的提醒,提示他,這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他聽到善友的提示,立刻就能忏悔,就能放下一切跟著善友念佛求生,他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善友提示他,他要是置之不理,或者是半信半疑就壞了,那他的利益不在現前,所謂‘一曆耳根,永爲道種’,那在以後,這一生當中還是隨業流轉,很可怕的事。這個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曆,誰都不能夠逃過,所以聰明人這一生當中,要爲這個時刻打算。我們生前受一些苦難無所謂,時間短,這一刻要是有了差錯,你一墮惡道,那個受苦的時間可就長了。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要在現前生活當中認真去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什麽是功?什麽是德?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萬不要把造作罪業當作功德,那你就是地獄,那就去定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明了,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度,這一生當中才不會空過。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3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7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五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中第一百五十一面,請看經文︰

  【何況衆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說到念佛滅罪,這樁事情我們要仔細體會佛在經中所說的,決定不可以粗心大意望文生義,那就錯了。其實世尊在本經前面,給我們舉了二個很好的例子: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落在地獄,承蒙孝順的女兒來幫助他。用什麽方法幫助?佛的教誨都是用念佛法門。是不是像我們平常這樣念念佛就可以滅他的罪?就可以讓他從地獄裏面超生?不可能的,這是決定辦不到的。要怎樣念佛才真正有效果?要像婆羅門女、光目女那樣念佛才管用。所以我們去助念,助念是有口無心,沒效!助念的人在助念當中能夠得功夫成片,能夠得一心不亂,那個人就被超度了,道理在此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果這個人不造業、不墮落,幫他念佛的人心就沒有那麽虔誠,因爲看到他造罪業、看到他墮落,以極虔誠的心來念佛給他回向,來幫助他,這樣自己把自己境界提升,自己原本是個凡夫,現在做了菩薩。你爲什麽作菩薩?是因爲造作罪業的人幫助你,給你做增上緣,你想想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她的母親要不造罪業、不墮落,她怎麽會有成就?她不可能有成就。所以這個成就的緣是造作罪業的人幫助她,幫助她超凡入聖,你說這個功德多大!

  大慈菩薩講,‘你勸二個人念佛往生,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夫就大多了’。那二個人爲什麽能往生、爲什麽能作佛?你勸他的。你勸一萬人、十萬人,那些人念佛都不能往生,你沒有辦法,你得不到好處。他真正往生作佛,他爲什麽作佛?因爲你勸他他作佛的,他真做了佛,你的功德才大,要懂這個道理。絕對不是說你勸多少人念佛,這個效果不大,你所勸的那個人他真念佛、真往生,你要勸十幾個人往生,大慈菩薩講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你要勸上一百個人、一千個人,那你真的就是菩薩再來。所以這裏頭一定要辨別清楚,絕對不是我們建個道場,這裏有幾千人、幾萬人在這裏念佛,那個不作數,是要真正得一心、真正得功夫成片、真正得往生,以這個爲標準。此地經上講的也是這個標準,你能想到這個標準,經上講的功德利益我們就不會懷疑,就曉得這是真實的。


  婆羅門女、光目女是爲自己母親,這樣誠心誠意去念佛回向幫助她,同樣一個道理,如果我們跟臨終的人很陌生,跟他並不熟悉,遇到這個機緣我們幫他助念,助念的心態也要把他當作自己極親的親人,以極真誠的心去念,存亡兩利,我們自己得利益、他得利益。如果是敷衍了事,自他都得不到利益,那個利益就是前面跟大家所講的‘一曆耳根,永爲道種’,現前的業報轉不過來,這是我們在《地藏經》上得到的啓示。知道佛說話的用意,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一般這些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就要看主持超度這個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果然有真誠,把亡人看作自己的父母,看作自己最親的眷屬,以這種心態去超度有利益。如果把他看作別人,與自己根本不相關,利益很薄,道理在此地。同樣做這樁事情,效果完全不相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今天這段經文說,“何況衆生,自稱自念”,這是爲自己修,這不是爲別人,這在什麽時候?這在自己身體很健康強壯的時候,要爲自己修福,要爲自己積功累德,這比什麽都重要。人來到這個世間是來幹什麽的?爲什麽而來的?有幾個人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想過,但是我們再要問有幾個人認真的想過?那就少了,認真想這個問題,這個人就覺悟。世間有不少聰明人,特別是一些哲學家、宗教家,想過這些問題比較多,有沒有答案?始終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正因爲如是,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爲這些聰明人解決他所希求的問題,給他正確的答案。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佛給我們說‘酬償業報’,你過去生中造的業,你造的善業你來享福,你造的惡業你來受報,這是佛給我們說出,六道衆生舍身受身的事實真相。這個相不好,因緣果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搞這些事情,所以佛經上常講‘生死疲勞’,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可憫。聰明人想到這個問題,爲什麽來?來幹什麽?有什麽意義?有什麽價值?感動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爲我們解釋這些問題,真的覺悟這四個問題就圓滿的解決了。覺悟的人曉得,利用我這個業報之身,我們要幹超凡入聖的大事,做人生徹底的解決,這就有意義、有價值。


  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地藏經》給我們講六道輪回的真相,給我們講地獄、餓鬼道的真相,這裏面業因果報、理事性相都有說明,明了之後我們就有辦法超越,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算是你學佛真正成就了。在無量法門裏面,《地藏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最有效果、最穩當、最快速、最方便,問題是我們要真念。真念是一切時、一切處心中有佛,這叫真念;真念不一定挂在口上。心如佛心,佛的心是什麽樣子?《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無住生心’,那就是佛心,無住是清淨,佛心清淨,一塵不染。惠能大師所講‘本來無一物’,那是無住。生心是生大慈悲心,關懷一切衆生、愛護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生心。生心跟無住同時,這裏面沒有分別、沒有界限,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凡夫的麻煩處,生心就妨礙無住,無住決定妨礙生心,我們去關懷別人,心就不清淨,要想心地清淨,那就絕對不要關懷、不要管人的事情,這是凡夫,二個不能合一。我們要學的就要學這個本事,這兩者是一不是二,關懷又清淨,真正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

  事做得很圓滿,心裏面幹幹淨淨,一塵不染,爲什麽?因爲我們徹底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現象怎麽現起的?《華嚴經》上說得明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都是自己,離開心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個理透徹了,你就能夠‘在塵不染’,才能夠契入事事無礙。這要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鍛煉的時候就進進退退,進的時候是鍛煉,如果一發現自己還有染著,趕快退回來,退到哪裏?退到無住;心定下來再試一試,試試不成功就退回來,慢慢在這裏求進步,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圓滿就是這個方法。到真正能夠有把握保持清淨心不被汙染,你才可以放手去幫助一切衆生,這通常是什麽境界?圓教初住以上;換句話說,十法界裏面的菩薩都還不行,都還常常照顧自己的清淨心。幫助別人決定不是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底限。一旦發現不清淨、不平等,趕緊就回頭,這非常非常重要。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了西方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再回來幫助衆生不遲,這是智慧的選擇。


  所以這個地方勸勉我們,趁著自己身體健康強壯‘自稱自念’,稱就是口念,念是心裏頭有,心裏面真正有佛叫念,念是今心,稱是稱名,是口裏頭念出來,稱跟念不一樣。稱跟念相應就有利益,稱跟念不相應,那就常講有口無心,有稱無念,口裏念阿彌陀佛,心裏面胡思亂想,有稱無念,這個不行。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心口合一,那“獲福無量,滅無量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功德在哪裏?全部的經文,名號是個題目。《無量壽經》,古人翻譯的五種原譯本裏面,有一種名字就叫《大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經的題目,他的功德全部經文所說的。念這句名號心裏面就要想到這部經裏面的教誨,佛給我們講的道理,給我們說的教訓,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處事、怎樣待人接物,一句名號統統想起來,這才管用。如果單念這一句名號,跟自己生活言行毫不相關,那這個名號就沒用處,正是古人所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古大德常講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麽相應?跟經義相應,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彌陀經》經義相應,跟《無量壽經》經義相應,這叫真念佛,所以他真的得福、真的滅罪,福報真是無量。

  這個地方一絲毫誇張都沒有,句句說的是實話,我們讀了、聽了不相信,是因爲你自己不會念,你念的不相應。果然相應,你看到這個經文你就會相信,你不會懷疑了。這是在無量法門裏面,這個法門特別殊勝,爲什麽?這個法門是個圓滿的法門,一稱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其中,一分缺陷都沒有;學其他的法門功德固然很大,裏面還是有缺陷,不能包括這麽完整,一稱佛這是圓圓滿滿的包括了。在我們講堂裏面,同修們應當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名號的意義略說是《無量壽經》,廣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一句超過名號範圍之外,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如果我們把它引伸推廣,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藏,也沒有一句離開阿彌陀佛,然後才知道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一面念一面要求解,如果只念不求解,也很好、也很難得,我們境界提升就很緩慢;如果你念又能解,對於提升自己的境界非常快速。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經上講的品位,《華嚴經》上講菩薩的位次,你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十回向,要徹底明了你才能提升得起來。


  提升品位,給諸位說也提升我們的生活,所以佛法的利益絕對不是說只是來生,現在,現前就得利益,提升我們生活的水平。這個生活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提升了,再跟諸位說,物質生活也提升。物質生活,問問你是不是得到更豐足?這話說得沒錯,豐足不是量上的豐足。你在此地工作,每個月賺三千塊錢還是賺三千塊錢,不是說一學佛我馬上可以賺六千塊錢,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是賺這麽多。那豐足在哪裏?我剛才講質的豐足,換句話說,過去三千塊錢跟現在三千塊錢價值不一樣,你受用不一樣,這個道理曉得的人就很少。我們再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我們吃飯還是這幾道菜,你的境界沒有提升,你這幾道菜吃得味道很平常,境界提升了,你看到這幾道菜,菜放光,菜色是七寶,你嘗在口裏是妙味,別人嘗不到的,不一樣,質變了。爲什麽會變?境隨心轉。我跟大家講是真的,這幾道菜放光,你品嘗的時候妙味,跟你沒有提升那個時候絕對不相同,所以你吃下去得身體的養分也不一樣,你的精神飽滿、容光煥發,這要境界提升才行。我們同樣擺幾道菜,我們有凡夫、有菩薩、有佛,大家在一塊吃,個人入口味不一樣,你別以爲他吃的跟我們一樣,錯了!每一個人感覺的味道都不相同,凡夫是業力,佛菩薩不是業力,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

  然後才知道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微妙、佛法的真實,不僅僅是我常常講,你的容貌可以改變、體質可以改變,山河大地、生活起居統統都改變了,這個改變是心在改變,希望大家細細體會這個意思,唯有這個法是真實法。經上講一真法界,西方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多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凡夫看到我們的環境,一片大地泥土、沙石,我們凡夫眼睛看的,西方極樂世界人要到我們這裏來看,這個世界也是琉璃七寶,他到任何地方他所看的都是琉璃七寶,爲什麽?境隨他心轉。我們凡夫,假設的話凡夫也有可能到極樂世界去觀光,我們到極樂世界也看到這個地跟我們地球一樣,也是泥土、沙石,什麽道理?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他的心變現跟我們心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居住的是淨土,經上也曾經說過,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變現出他自受用的境界給大家看,跟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沒有兩樣,凡夫見不到。


  這個道理如果用現在科學家的說法,就是時空維次不相同,我們今天住三度空間,科學家確確實實證明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到十一度空間,這被證實的;還沒有發現、沒有證實的,那還不知道多少。而佛菩薩的能力把這些時空全部突破,全部突破所有一切空間他都見到了,他見到他自受用的,也見到一切衆生受用的,他有這個能力。他用什麽方法突破?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真正能突破,人自在了,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回到未來,理上科學家已經是肯定,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這個理他是明了。同時存在,我們怎樣回到過去?怎樣趨向將來?做不到,這個原因是他不知道空間是怎麽形成的,他沒有在這上面去研究。佛法裏面講不同時空的形成,就是不同法界,我們佛空講法界不講時空,十法界是略說,細說是無量法界。爲什麽說無量法界?每一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我們同樣看一個人、同樣看一朵花、同樣看一樁事情,有人看得歡喜,有人看得討厭,那就是法界不同。喜歡,每一個人喜歡程度又不一樣,法界還是不同,真正找到二個人對一樁事情看法完全相同的,找不到,沒有這個事情。

  佛講什麽時候二個人看法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等覺菩薩,二位等覺菩薩看一樁事情還是不同,他的覺沒有圓滿,他的心沒有達到純淨。等覺菩薩雖然都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他們每個人的看法都不能完全相同,我們說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幾相同,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由此可知。法界的形成,時空維次的形成,佛講的有道理,妄想、分別、執著,從這個地方生的。如何能突破?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就突破,無量無邊不同的法界你統統可以見到。所以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破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妄想、分別、執著破了之後,那個境界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今天提升,不斷向這個境界提升,這是我們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經上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破了執著就是正覺,再破分別就是正等正覺,再破妄想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梵語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唯一的方法,稱念要相應,稱念不相應是決定不能提升,只能在阿賴耶識裏面種下佛的種子,將來有用處,現在沒有用處,現在不能得福,也不能滅罪。諸位把這些理事透徹了,佛經上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一點都沒過分。卷中到這裏就圓滿了,我們看底下‘下卷’: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

  往年香港大嶼山聖一法師,在八○年間他到九華山,應仁德老法師的邀請在九華講《地藏經》。他一面寫《講記》,一面來講經,回到香港之後,他把那邊的狀況告訴我,把《講記》拿來給我看,我給他寫了一篇序文。他講這三品前面是佛寶,“較量布施功德”這一品是法寶,這個看法非常正確,將這部經最後歸結到三寶,很難得,古人注解沒有提到這個事情,所以我對於聖一法師這個說法非常贊同,結歸到三寶。法寶裏面,實在講就是講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大乘佛法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結緣,用這種方法就能成無上道。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佛法修學提升自己境界,最重要的是要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就是最好的方法。布施是舍,把執著舍掉、把分別舍掉、把妄想舍掉,不僅是理念如此,事實上也要這樣作法,你要不在事實上真正去做,空洞的談理不行,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境界,實在講也沒有辦法真正把煩惱斷掉,一定要在事上真正去下功夫。佛給我們講了二個字:‘舍得’,這二個字你要有很深的認識,爲什麽?因爲愈舍愈多,這是因果的定律。

  這一次經濟的風暴、經濟的衰退,諸位看得非常明顯,幾乎每一個人都受到影響,我們仔細去觀察,‘居士林’沒受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居士林的收入還增加。照一般說信徒們每一個人經濟都非常困難,布施供養相對當然減少,這一定道理,爲什麽居士林的收入不減少反而增加,道理在哪裏?布施。居士林布施多,大布施!在這樣困難之下,它的布施是有增無減,所以它的收入也就有增無減。證明佛講的話沒錯,財愈施愈多,你不怕布施,愈施愈多,我們從居士林最近一年來證明。你不施就沒有,一般道場收入減少,爲什麽?看到經濟蕭條,我們要節省開支,要少布施,少布施你的收入也就少,果報就少了。居士林的李木源有智慧,收入少也要大布施,他不怕把居士林布施得幹幹淨淨,他不怕,居士林的收入源源不斷而來。證明佛所講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不布施怎麽行?你怎麽能得到?但是布施後面有果報,果報來了又怕你起貪心,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佛教給我們‘舍得’。舍得深一層的意思,你得到那個東西趕快舍,不要留;如果你施,得來的那個你再不肯舍的話,那又壞了,你又迷、又墮落了;永遠去施,愈施愈多,施多得多。

  諸佛如來,最近我們講這二部經要細心去體會,阿彌陀佛大布施,所以他福報那麽大成就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成就自己不受用,供養十方世界喜歡念佛修學的人供給他們,這是阿彌陀佛的大布施。《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大布施,建立華藏世界,接引十方一切大乘的學人,提供他們享受,自己沒有享受,佛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如果我們從布施得豐盛的果報,自己要去享受的話,貪心就起來,又馬上就迷了。所以佛教我們舍得,你所得到的趕快舍,舍了之後它又來,來了之後趕快舍,像水一樣它是活的、流動的,決定不可以把它止在那個地方。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你敢舍,你知道愈舍愈多,源源不斷而來,這是諺語裏面常講你命裏有的你決定有,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保也保不住,我們在最近都看到。有許多用盡心機發了大財,積蓄億萬的財富,一個經濟風暴來了之後倒閉了,好多跳樓、自殺,命裏沒有的保不住。如果這些人都有李木源的智慧,把他的財富做社會慈善事業,不得了!他怎麽會失敗?

  因此學佛的同修,尤其是在家的同修,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既然學佛,學佛就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我爲社會服務、爲一切衆生服務,不管是哪一個行業都是爲社會、爲衆生,你以服務的態度去做,你會做得非常興旺,你會做出殊勝的成就;你的事業愈做愈發達,愈發達愈要幫助別人,愈要幫助社會。自己生活節儉好,決定健康長壽,不可以享福;如果自己富裕,天天進補,這一補把你身體全部都補壞掉,健康的身體不需要補,一補身上一定有毛病,愈補是毛病愈多,到最後不可救藥。我們細細觀察古聖先賢他們給我們做的榜樣,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佛法裏面講,世出世間最殊勝的利益、最大的利益、無與倫比的利益就是布施,所以佛把它列在菩薩行裏面第一條,菩薩行有六個原則、六波羅蜜,布施排在第一,在本經也特別提出來教導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中,諸位稍稍留意你就會發現,世尊講布施講得最多,他有他的道理在,請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爾時”,是前面地藏菩薩跟我們說明,念佛的功德利益,說完之後這個時候。懂得念佛,還要懂得念法。這段經文裏面,我們要特別重視“承佛威神”這四個字,這是菩薩教我們後學要謙虛,要學謙敬。雖然自己入了這個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能爲大衆講經說法,說承佛威力的加持我才能做到,不得佛力加持我還做不到,有謙敬的意思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請看經文,《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一面,‘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六道凡夫煩惱習氣深重,佛給我們講根本煩惱有六種:貪、嗔、癡、慢,下面還有疑、惡見;慢是傲慢,傲慢的習氣一切衆生統統都具足,哪個人不傲慢?有我,我總比別人強一點,這就是傲慢心,諸位學過法相唯識,你就曉得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慢。縱然貧賤到極處,做了乞丐,乞丐在社會上是貧賤到極,貧沒有財富,賤沒有地位,他還很傲慢,看到富貴人從他面前過還哼一聲!‘有什麽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還是傲慢;這個煩惱不能不斷,如果不斷對我們修學有大障礙。我們在經文上看到,地藏菩薩是何等人物,等覺菩薩是他自願保持的,如果要講成佛他早就成佛,我們在序品裏面看到,他的學生多少人都已經成佛,老師現在還在當菩薩。當菩薩就做菩薩本分之事,對佛還這麽謙虛,還說他承佛的威神加持,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自己再有成就、再有智慧、再有能力,都不可以驕慢,要從內心裏面流露出謙虛恭敬,你才能斷煩惱。如果你在這上不留意,認爲我有些長處別人所沒有的,現在世間人講值得驕傲,那就壞了。值得驕傲說得不好聽,‘值得墮落,值得入三途’,不就這個意思嗎?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像這些經文處處都能看到,每一次讀到都要提高自己的覺悟。下面我們看地藏菩薩的請法: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衆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爲我說之。】

  這個事情地藏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這一問一答是說給我們聽的,讓我們覺悟。“業道衆生”就是指六道衆生,六道衆生裏面特別是指人、天二道,人、天二道當中又特別專指人道,這個法會是在人間開的,是爲人間講,這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欲界天。“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下面就舉出例子來說。“有一生受福”,這是輕的,“十生受福”,這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個布施就很重,這是什麽原因?請佛爲我們說明。布施通常講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是講財物,財物裏面又分爲內財跟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身外之物;內財是講我們的身體。譬如我們用智慧、我們用勞力、我們用技能,爲社會大衆服務,這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又勝於外財。今天在此地道場,發心做義工的人很多,這些做義工的都是屬於內財布施。

  在居士林諸位每天都看到,他們的福報很大很大。有許多老居士,在餐廳裏面幫助洗菜、撿菜、洗碗、洗碟子,他們做得那麽認真、那麽負責任,給你做得幹幹淨淨來供養大衆,內財布施。他這一生好像雖然生活得很辛苦,來生的福報不得了,他這種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尤其是到這個地方來吃飯的這些人,到居士林吃飯的人太多了,假如這些吃飯的人將來真有幾個往生去作佛,你想想看他福報多大?他供養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他要是在這裏供養,這裏面有幾個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他得的福報超過供養辟支佛;對於這些事理通達明白的人看得出來,一般人看不出來。念佛堂裏面,特別是夜晚念佛,你們每個星期三十六小時念佛,這些義工也是不眠不休、精神飽滿在那裏照顧大衆,晚上提供你們點心、飲料,照顧得很周到,這個修福修大了!內財、外財都供養,自己來做義工、來服務,內財的布施,他又帶來很多吃的這些東西,提供大家晚上受用,外財布施,內、外都布施,這是修福。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布施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可是在佛門裏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連在一起,是分不開的,世間人的布施這三個是分開的,佛門這三個是合在一起的;財裏面有法,法裏面有無畏。他供養大家,布施給大家,大家天天在這個地方研經、思惟、念佛,那是法,所以他這個供養布施是對法的,供養佛,布施法,所以他都具足了。佛法的修學、佛法的契入,使人能夠了生死、脫三界,斷煩惱、成佛道,這是大無畏的布施,所以這個布施利益就大了,無比的殊勝。

  ‘受福’就是我們世間人講享福,這是一切衆生都希望得到的,哪個人不希望享福?這些義工們,他們把義工當作他的享福,修福跟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他這個福報綿延不斷,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這種人多,我們看到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這些人古大德所說的,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報,可是今天他一享福他就不肯再修福;不肯再修福,他這個福報一生享受完就沒有了。福報大的,可以享受到一生,到他死還是有福報;福報要是差一點的,到老的時候就可憐,福報享盡,老的時候沒人照顧,苦不堪言,那是什麽?那是福報薄的,這些現象都擺在我們面前。如果這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病苦、沒有老苦,證明他的福報修得很不錯,一生受福。如果他死的時候,死的瑞相很好,那他就不止一生受福,來生還享福;他走得很安詳、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明白,一點都不迷惑,斷定他來生還是人天福報,這個福報就不止一生。

  如果十生、百生、千生,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衆生修大布施,才能有這麽大的福報。古代我們看到帝王、看到世家,他能傳好多代家道不衰,祖先修的福報大,所以子孫代代都享受不盡。如果是百生、千生的,造福布施就更大了,十生受福的,我們看到古時候帝王,曆史裏面所記載的世家;可是百生、千生就不一樣,在中國我們只看到孔老夫子,真的是百生大福。他做些什麽布施?教學,真誠心教化衆生,孔老夫子傳到現在七十多代,他的後人還受到舉世之人的尊敬,尊敬他的祖先;聽說孔老夫子的後代,人家都是另眼相看,特別禮遇。孔德成先生到美國,接受美國的禮遇,原因是美國人聽說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人,這是百生受福。

  在佛門裏面諸佛菩薩他們所修的布施,那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佛修的是什麽?佛也是布施,法布施。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四十九年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修法布施。法布施裏面有沒有財?有財,但是沒有外財,是內財。他需要精神、需要體力,耗費自己的精神體力,內財布施,所以他有財;教導一切衆生,法布施;令一切衆生開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像經上講,你開悟之後,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這屬於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專門做這樁事情,他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要懂得。

  布施的對象,佛經上講福田,布施是種福,你要認識哪個是福田,要找福田種福,那你這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你永遠享受不盡。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不要怕辛苦,也不要怕我年歲大,體力衰了,想替社會做一點好事,不行!他就真不行,爲什麽?他自己心裏想不行,他當然就不行。如果你覺得行,你就不會衰老,你覺得不行,天天念老、念病、念體力衰,佛法講相隨心轉,你當然就衰退了。如果你有勇氣真正覺悟,我不老、不病、不衰,跟一切衆生結緣,修大布施,行!不是不行,一樣做得很圓滿,就在你自己有沒有覺悟,肯不肯發心。

  今天真實的福田、第一等的福田、無比殊勝的福田是什麽?我們天天在想的‘彌陀村’、‘念佛堂’,這是無上的福田,因爲是幫助一切衆生成佛。我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可是沒有緣,就是自己力做不到,所以只有常常說說而已,說了三十多年。沒有想到在此地遇到李木源菩薩,他聽懂了,他真幹了,他幹了我有沒有歡喜心?沒有。爲什麽沒有歡喜心?在我想的是姑妄聽之、姑妄聞之,是不是真能做得成很難說。如果我歡喜,他做不成,我不就失望了嗎?所以我沒有希望,也就不會有失望;你做成了,很好!你做不成了,我原來就沒有希望,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平靜、清淨。但是他認真努力做,我們要幫助他,也協助他,希望促成。所以我們先做試驗,在居士林開個念佛堂做試驗;這個試驗使我們産生了信心,大家都産生了信心。不通過這個試驗,你沒有信心,你就很難成就,這個事就很難成就。所以通過這個試驗,這個試驗雖然時間不長,我們念佛堂到現在還不到三個月,這麽短的時間,把這邊同修從上到下,從居士林這些董事、領導的人,到天天來念佛,甚至於來做義工的,各個充滿了信心,這個不可思議,這不是人力,佛力加持。

  所以我常說,我說的話真話,這個念佛堂有佛在裏面念佛,有菩薩在裏面念佛,護法善神那就太多太多了;有人告訴我,有人見到護法神都排隊,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每一個人踏進念佛堂,他感受不一樣,氣氛不相同,外國人講磁場不一樣,進去之後生歡喜心,進去之後生起信心。譬如說念四十八小時,二天二夜不眠不休,有很多人說這體力不行,結果進去之後他能撐得住,二天二夜念下來自己有信心,不錯,我還行!這是佛力加持,是自己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非常幸運,從前修行的人多,如法的道場多,佛菩薩普遍去照顧,現在沒有,只剩一個,所有佛菩薩都加持一個人、一個道場,你說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自己發心,要自己有信心,如理如法的去做,真正是佛家所講的心想事成,‘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做的是真實利益。我們的目的是求正法久住世間,一切衆生都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就樂意做出犧牲奉獻。

  也有些同修對我很關心,‘法師,年歲這麽大了,每一天都講經,天天都不休息,很累!’我非常感謝這些人關心,他們勸我把講經的時間減少,每天講一個半小時,不要講二個小時,一個星期頂多講五天,休息二天,好意,我很感謝。但是你要曉得,如果我們講經的時間減少半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恐怕要講十五年,我現在想十年未必能講完,那再減少半個小時,恐怕會延長到二十年,那還得了!說起來是好聽,大家無量壽,總希望這個經能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圓滿。我現在每一天講二個小時沒有感覺到累,講得很歡喜,所以在目前這個狀況行,可以維持,不必減少時間。世間諺語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講經是喜事、樂事,不是苦事,一般人認爲好像在學校教書是苦事,那可能是苦事,可是講經是樂事,跟一般學校教學不一樣,非常快樂的一樁事情。快樂的事情要把它減少了,我想哪個人也不願意,苦事減少好,快樂的事情不能減少。

  這是說明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利益衆生。在往年我勸人修福,我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方法是印經,在過去只有印經布施,印經布施是財、法、無畏三種都具足,是好事情;其次,我常常勸大家照顧病苦,一些病人、生活很清苦的人,我們布施他,布施醫藥,救濟貧苦;第三樁我勸人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我許許多多年來,講經說法奉勸諸位,這是真正的福田,決定沒有過失、沒有弊病。我沒有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如果這個道場不是修學、弘揚正法,那這個福田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種這個福種錯了。正法的道場不容易遇到,很難很難遇到,真正是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我們要極力去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

  李居士最近找到這塊地,我們要建‘彌陀村’。他來問我:要不要建宮殿式的?我就告訴他:不必,宮殿式的建築花錢太多,未必能適用。我說:我們建現代化的建築,擺脫廟宇的形象,我們提倡佛教教育,所以采取現代化的建築。他們昨天把圖樣拿來給我看,念佛堂是圓型的,頂上還有一尊佛像,我給他講佛像不要,不要把佛放在那裏曬太陽、淋雨,不恭敬,那個佛像應該取消;做現代化建築,省錢、適用這才重要。主要的就是要成就大家念佛的功夫,希望人到這裏來念佛能得功夫成片、能得一心不亂;得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這才叫真正的福田、真實的福田。他學校的部分我們接收過來,稍微裝修一下可以辦佛學院,解行相應,這很重要。念佛的人每一天要聽經,不聽經念上三天就懈怠了,聽經是天天勸他,天天給他打氣,我們在那裏看著不能讓他退轉;每一天講經就是爲這樁事情,幫助他勇猛精進。

  這是真實的福田,我們在旁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分錢不可以浪費,才能成就施主一片布施的心意,不可以糟蹋,佛家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出家人墮地獄。爲什麽墮地獄?不知道節儉、不知道恭敬,浪費施主的財施,這裏面就造很多罪業,你自己修持有什麽功夫?你有沒有得一心?有沒有功夫成片?如果沒有,沒有的話;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那打問號,你未必能去得了;你要去不了,你這些受用,這就是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儉,要懂得修福、要懂得惜福,能省一定要省,該用一定要用,該用絕不吝啬。

  現在布施,法布施除了印經之外,多了,範圍比從前廣。我們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像帶、有CD,甚至於現在我們還利用衛星電視,利用網際網路,這些都是屬於布施。許許多多同修從事這個工作,是以內財、外財來修真實布施的功德,現在我們的範圍比從前廣大多了。昨天晚上同修來告訴我,我們現在在此地做CD,量做得很大,全世界各個地區都向我們要,我們請別的廠商來替我們做,價錢算得很便宜,一片一塊五。他來跟我說,如果我們自己要設廠,自己來生産,一片成本只要五毛錢;換句話說,我們過去送人家一片,現在我們可以送人三片。我說這個事情好,我贊成,等李居士回來,我們研究自己設廠來生産。這樣修福那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只有真正明了佛理的人,明了事實真相的人,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福,怎樣才得大福利。

  此地說講‘大福利’不是人天的福利,人天福利不大,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那個福利就大了。六道衆生的福利,你們念過《無量壽經》,六道衆生福利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要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做一個比較,差很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福好比大梵天王,而大梵天王的福好比我們人間貧窮之人,不能比,這才叫真正是大福利。我們肯幫助別人成佛,我們自己成佛就決定有把握;真正幫助別人成佛,一定要給大家做好的增上緣,我們知道這些念佛人,他們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縱有善根、福德,沒有因緣,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他在家裏念佛,他在其他道場念佛,他有幹擾,他心定不下來;我們常常聽同修說,在家裏念佛,家裏頭兒孫常常來找麻煩,朋友常常打電話來幹擾,心定不下來。我們有這個念佛堂,進去之後念佛堂裏頭沒有電話,不裝電話,寮房裏面統統沒有電話,你的心就定了,沒有人來找你,不受幹擾。這是我們提供他修學的因緣,提供他修學的環境。

  李居士有膽量,我很佩服他,將來住在彌陀村裏面,人一分錢不收,什麽條件?‘肯念佛’,就這麽一個條件,男女老少都行,只要肯念佛,你就能住在這個地方,彌陀村供養你一輩子,一直送你往生。今天全世界多少政府做這些福利事業,跟彌陀村都比不上。外國這些老人院、退休村雖然辦得不錯,還有很多限制,申請手續還很麻煩。我們將來彌陀村申請手續只有一條,‘你肯念佛’,你就可以進來;外國地區的人,只要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就養你一輩子,你什麽都不要操心,衣食住行都供養。李居士要設計制服,到彌陀村就要換彌陀村的衣服,你以前的衣服都不要了,生活當中四事供養統統照顧到,這是大布施。錢從哪裏來?還不曉得,還不知道。李居士有信心,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替阿彌陀佛工作,阿彌陀佛當然照顧,信心從這裏建立的。佛有福報,我們是替阿彌陀佛服務,後台老板是阿彌陀佛,所以怕什麽?放心去做,全心全力去做,決定能做得成功,決定能做得圓滿。特別是居士林最近這一段時期,我們看到愈布施愈多,不是說布施就減少,布施就缺乏了,不是,愈施愈多,給我們帶來無比的信心。所以福田一定要認識清楚,哪是真實的福田,哪一種福田決定得到諸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現在這個道場李居士跟我也講得很清楚,我們給世間做一個示範的道場,做一個模範。做成功之後,希望各地方的人到這邊來參學,所以此地歡迎全世界各個地方念佛人都到這邊來念佛,一般到這邊來新加坡海關會給你一個月到三個月的時間,你就可以住在這裏念一個時期的佛,把這個地方的經驗,把這個地方的作法帶回去。希望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有這種念佛堂,都有這樣的彌陀村建立,確實可以爲社會、爲世間、爲一切衆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所以這個布施,這種修福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這個緣,我們修一點隨喜功德,不要看輕這一點隨喜功德,這一點隨喜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珍惜這個緣,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佛學院要改組、要招生、要擴大,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因爲將來其他地區再要建這種彌陀村,我們人手不夠,一定要培養許許多多的人才,幫助各個地區來建彌陀村,推動淨宗的弘傳。所以底下招生,李居士跟我商量就不限於中國,全世界各個地區在家、出家我們都收。居士主持正法道場的很多,在此地居士林居士主持的,這個地方佛學會也是居士主持的,過去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台中佛教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都是居士主持的,所以我們不要有分別心,萬萬不可以出家人比在家人就高一等,錯了;高,要看你修行的功夫高低,不在形象,這一點我們要明了。這個事情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支那內學院院訓裏面,就有很長一篇篇幅開導這樁事情,往往出家人自尊自大最後墮落,造作許多罪業,在家人處處謙虛反而能往生淨土不退成佛,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歐陽大師特別強調一句話,‘佛法是師道’,他提出‘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需’,他說佛法是師道,師道裏面老師第一大,特別提倡尊師重道。老師有在家的,在家人他是我老師,我跟他學的,老師第一大;決定不能說我是出家身分,他是在家身分,我應該比他大,那錯了。在家居士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也稱他作和尚,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我的法是他傳給我的,是他教導我的,這個人是我的親教師,親教師稱和尚;和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在家出家。阿阇梨是老師身分,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應當向他學習,所以阿阇梨也不分在家、出家。現在許多密宗上師阿阇梨在家人,黃念祖居士就是密宗的阿阇梨,出家人跟他修學,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佛陀當年在世,維摩居士在家的,舍利弗、目犍連見維摩居士,行禮跟見世尊沒有兩樣,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行師生之禮,沒有把他看作是在家人。這個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扭轉過來,佛法當中老師第一大,如果是居士,甚至於在家女居士,她講經說法,她來教學,我們也要把她看作佛陀一樣,不可以有絲毫分別心,不可以有輕慢心,我們才能得到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4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8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六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三面,請看經文: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衆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爲汝說。】

  地藏菩薩在前面向世尊請教,六道衆生修福,修福不一樣,果報也不相同,請教世尊把這個事實真相爲我們說出,這一段經文是世尊敘說。經文“爾時”,就是地藏菩薩請教這一樁事情的時候。世尊告訴地藏菩薩,“吾”是世尊自稱,今天在忉利天宮,在一切衆會之中,“一切衆會”包括十法界的大衆,這一會無比的殊勝希有。我們在序品裏面看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當然這裏面也包括九法界的衆生,所以這一會實際上跟華嚴海會無二無別,只不過這一會是假忉利天宮而開的,其實已經突破了時空。我們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六道衆生參與這個法會,也跟《華嚴經》上情況是相同,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應化在惡道,以這些鬼王的身分出現在大會當中,所以一切會衆無比的希有。“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這就是允許地藏菩薩的請求,說說‘閻浮提’就是我們地球,地球上這些人修福得報的輕重。末後這兩句特別囑咐地藏菩薩,實際上是囑咐我們大衆,“汝當谛聽”,‘谛聽’是仔細的聽,“吾爲汝說”,下面這是世尊要爲我們說法。請看經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實在講地藏菩薩完全是代表我們,‘我對這個事情很疑惑,非常歡喜希求世尊,爲我們說這個事實真相’。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了幾句話,這幾句話都是現實生活的狀況,我們把注子念一遍,‘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真正修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布施是福、修福,福報大他到天上去享福。所以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爲什麽不在人間說,在天上說?這是把這個意思給我們點出來。說‘當谛聽者,夫布施之業,乃衆行之源’,這兩句話是綱,總說。‘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舍心’,這是講世間人的狀況,現前社會更是如是,不擇一切手段奪取財物,這造罪業。‘遂使妻兒角目’,這是家庭不和,‘兄弟阋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這都是說出我們現實社會的狀況。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的?現在這個狀況太平常、太多了,在中國、在外國,幾乎我們六根接觸的全是這個境界,我們要了解這個業因果報,那就要仔細聽世尊在下面的開示。請看經文: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

  這些人都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布施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所布施的對象。佛法裏面稱之福田,福田有三類,這一類是‘悲田’,是世間最可憐的。這些人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雖得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我們有力量的人看到這些衆生,應當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業因果報,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也略略的提了一些,他末後的一句引經所說,‘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們看看注解裏頭是不是後世果,把它改過來,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這裏是一個錯字,把它改過來。)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是如影隨行,應當要明白這個道理。下面是世尊教給我們,應當用什麽樣的心態去修布施。

  【是大國王等。】

  “等”,前面所說的宰輔大臣、長者、刹利、婆羅門等,就是說在社會有地位、有財富、有能力,應當要修布施。佛在經裏面常說,有福報應當與一切衆生共享,這個福報就大了,這種福報永遠享受不盡。如果貪財悭吝只供給個人享受,縱然你的福報很大,你這一生受用完了之後,來生就沒福了。沒有福報那他到哪裏去?這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不是到惡道去,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完具者,也會墮落在這一個階層。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當要修福。富貴人能夠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而且將來得的果報也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都是圓滿的。這說是大國王等,

  【欲布施時。】

  行布施的時候。實在講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以間斷,要緊的是你用什麽樣的心去幫助別人。

  【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

  這個布施是最殊勝的,真正慈悲心。“大慈悲”是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一切衆生同樣的一個愛心,這叫大慈悲。“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這個事情親手去做。如果在因緣不足的時候,自己沒有辦法親自到那個地方行布施,那就得要派人、派代表,派人去也要教他布施的心態,“軟言慰喻”,和顔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這些人。他們都生活在困難當中,要對他有安慰。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大家都曉得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人人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了對這些貧窮之人,下面所說的今天所講的社會殘障之人,對他們的布施你所獲得的福報,跟布施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對諸佛如來布施是極其虔誠恭敬,要以這種心態來對這些貧賤人布施,那個福報就一樣。爲什麽?因爲你是平等心,你得的福是平等福,真的是境隨心轉。所以諸位要想真正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作佛,不是做不到,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是真話不是假的,決定要把一切衆生看作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衆生明明有富貴的,我們知道他前生修福,是我們過去父母,衆生當中有貧賤的,我們也明白過去生中沒修福,也是我們過去父母,我們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心來孝順,布施供養是孝養父母、是奉事諸佛。所以佛給我們講,一切衆生跟我們是什麽關係?過去生中父母,未來諸佛如來。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去看一切人、看一切衆生,你成佛的時間縮短,大幅度的縮短。你要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換句話說,你念佛爲什麽不能往生作佛?是你看輕了衆生,自己一副貢高我慢的態度,把自己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錯過,不是諸佛菩薩不幫助你,是你當面把機會錯過,這是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檢點。如果在這些事情真正覺悟、明白了,我們菩薩道真的是一帆風順,哪裏會有障礙?

  任何一個人只要具備這樣的態度,不是說把一切衆生當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作’你的心地還不清淨;換句話說,你仔細去想想,你還有一分傲慢心沒斷掉。必須要了解這事實真相,他確確實實是過去父母,不是當作,確確實實是未來諸佛。佛講的話哪裏會有錯誤,我們沒有看到,佛看到事實真相,我們過去生中,過去還有過去世,過去無始,無量無邊劫來跟這個衆生有親屬關係。親屬關係何以處不好?多半是吝財,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心裏面看到這些財物起貪嗔癡慢,造作許許多多的惡業,受眼前這些果報。今天我們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佛將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覺悟;覺悟之後,我們心裏産生極大的變化。我們今天提倡建彌陀村,歡迎同修到這地方來共修,彌陀村從上到下所有服務的人員,看待這些同修就是父母、就是尊長、就是諸佛如來,我們以真誠孝順的心來供養大衆,福報正如此地經上所說,“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機緣難得,希有難逢。我們這一生當中,居然能在新加坡這個地方遇到,多麽幸運!愈想這個事情愈難得,愈想愈不可思議。真正明了、真正覺悟,自然就全心全力奉獻這一樁大業,這個大業就是供養父母、供養諸佛。請看下面經文:

  【何以故。】

  世尊爲我們解釋這個道理。

  【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因爲修布施的人他發的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跟佛的心相同。佛家講慈悲略說有四種,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悲’,他愛你對你就慈悲,不愛你他對你就沒有慈悲心;慈悲是關懷愛護,全心全力的幫助你,他不愛你這就沒有了。世間有智慧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有‘衆生緣慈悲’,他懂得愛自己也愛家人,愛家人他也愛國家、也愛民族,乃至於愛護世界一切衆生,這個人心量就大了。有大心量的人,大多數在社會都是屬於領導階層的人物,他有大的愛心,他布施供養服務的層面廣。到菩薩,菩薩覺悟了,菩薩的慈悲心稱爲‘法緣慈悲’,像我們剛才說,我們把一切衆生當作是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個樣子修孝敬、修供養屬於法緣慈悲,法緣還是有條件的。如來果地上大慈悲心沒有條件的,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是自自然然的,佛法裏面講‘法爾如是’,這才叫做大慈悲,那個福報無量無邊,絕對不是衆生緣、法緣能夠比較的。

  這個人發的心是大慈悲心,跟佛是一樣。我們今天要學佛、要修大福報,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要明白這個事實,我們能做。有錢、有財富的人布施,他們布施得多,我們沒有財富、沒有能力,我一個月只賺兩千塊錢,我能把兩千塊錢統統布施掉,我的功德是圓滿的。人家一個月賺幾十萬、賺幾百萬,他布施個幾萬,他的功德不圓滿,爲什麽?是他力量裏面的幾分之幾。我福報小的全部都拿出來,這個比例我的布施供養是百分之百,心是百分之百,事也是百分之百,得的果報就是百分之百,佛法這才叫平等法。絕對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才能修布施,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那這樣一來貧窮不是生生世世都貧窮,富貴不是生生世世都富貴,哪有這種道理?因此,我們真正明了佛在經上講,往往貧賤之人來生是大富大貴,這一生大富大貴的人,到來生他的富貴降等降低了,爲什麽?享受富貴的時候布施很難做到圓滿,道理在此地,這才叫天道公平,貧賤之人能夠修大福報。


  佛在經上也曾經給我們舉例說,好像他這個地方,沒有舉這個故事,在小乘經上講過。一個要飯的人,這是貧賤到極處,人家給他一文錢,這很少。這個要飯的正好遇到佛在托缽,想到自己身世非常淒慘,過去生中沒修福報,看到佛在托缽,就把這一文錢恭恭敬敬供養佛陀。這個要飯的是個女人,七天之後她死了,因爲種的這個福,她投生在大富長者之家就享福,長大成人之後她做了皇後。一文錢布施佛的供養得這麽大的福報,這是在一般人講很難相信,爲什麽得這麽大的福報?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福是從這裏生的;不是在一文錢,一文錢值什麽,在她的心。

  國王財富多,布施人民、養育人民、教導人民,如果要不是以大慈悲心謙虛卑下,他的福報就修得不完全,這一生作國王,來生就作大臣,再過一生官就愈做愈小,愈往下去了。雖然在財富上布施得是多,心不清淨、心不夠慈悲,所以從大慈悲降到法緣慈悲、衆生緣慈悲、愛緣慈悲,那就是一世不如一世。佛在經論裏頭把這個道理跟我們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記住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記住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的,所以要以謙虛恭敬對待一切人,全心全力幫助一切人。幫助一切人,幫助自己的父母,幫助諸佛如來,你說我們這個心多歡喜、多快樂!果報得福利的大小全在你的用心,不在乎你布施之物有多少,在乎你的心。下面這是講果報。

  【是故福利。】

  他所得的福,他所得的利益。

  【有如此報。】

  這就是前面的比喻,他的果報等於布施一百個恒河沙數那麽多的諸佛如來。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布施一百恒河沙諸佛如來,哪有這種機會,你怎麽可能修這個福?可是有等同的,你能夠以大慈悲心,就是佛講,確確實實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貧窮下賤你以這種真誠恭敬心去布施供養,你就得福,等同布施;恒河沙很細像面粉一樣,恒河比我們中國長江還要長,你想想那個裏頭沙多少?佛講到數量多通常都用恒河沙數來比喻,一條恒河沙數就不得了,一百條恒河沙數沒法子說了。前面佛在故事裏頭跟我們講,一個貧女要飯的,一文錢真誠恭敬供養佛,來生得皇後的果報。你能夠供養布施一百恒河沙數諸佛如來,那你這個果報,你的福報多大,沒法子說。佛說這些話,實在講絕對不是一個善巧方便,叫我們去照顧貧賤之人,照顧貧苦的老人,不是這個意思。佛講的是真話、實話,一點都不假,事實確實是這個樣子。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在我們周邊到處都是福田,我們不知道種福反而去造罪業,這就是佛經裏面常講‘可憐憫者’;福田就在你周邊,你不曉得種福,你還在造業,你說多可憐!

  什麽叫菩薩行?懂得修福的人都是菩薩,懂得布施供養的人,這個人就是菩薩。我們在生活是布施供養,我們的工作也是布施供養,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我這個行業、我這一個工作,是爲社會大衆服務,是爲一切衆生服務,你只要有這麽一個心態,是布施供養。我這個行業是爲了我賺錢,是爲我家庭,爲我兒孫著想,你把這個福田就當面錯過。同樣做一樁事情,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自私就是凡夫就造業,一念爲衆生、爲社會,那就是菩薩、那就是佛,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我們在《華嚴》裏面看到毗盧遮那佛,在《無量壽經》裏面看到阿彌陀佛,他們所得到的福利我們也能得到,他們會修,我們如果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也會修,福利等同諸佛如來。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這個福報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就看你那個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人有福報智慧也開了,所謂是‘福至心靈’,福報現前,心思也靈敏了,智慧就現前。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實在講慧就是覺悟、就是明白,福是行事,這一下明白了,了解事實真相,慧就開了。知道爲一切衆生是對的,是應當要做的,爲自己是錯的,是不應當做的,你智慧開了。從今而後起心動念,念念爲衆生、爲社會、爲人民,不會再有一絲毫的私心,這是你智慧開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從年一到三十,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你這個福報多大。青蓮法師注解諸位自己去看,他注得很好,引經據典。請看下面經文: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這也是先說能布施的人。

  【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前面這是講布施貧困,這是悲田。第二段講布施塔寺、聖像,這是敬田。先說能布施的人,舉個例子,實在講做這些,修這些福,也是人人都有分,只要有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布施,果報也如經中所說。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今天我們造塔、我們建寺、我們塑造佛的形像,將來得的果報會不會跟經上所講的一樣?當然是一樣,但是布施的緣要統統具足才一樣,如果緣不具足,經上所講的福報你得不到。前面所講的那麽大的福報,是以佛的慈悲心來修,容易得到。今天布施佛的塔寺、布施佛的道場,你首先要去觀察,這個地方是不是真的有道?建道場我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自古以來不是說建了道場,到處去找修行人,不是的,那是攀緣,不能得福。應當怎麽修?看到有真正修道的人,你才給他建道場,這個福報就大了。以你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去成就他,這是真實的福報。

  在今天我們確實看到,有一些道場並不如法,不如法的道場幾乎處處都有,道場建得富麗堂皇,裏面不是辦道,是幾個人住在裏面享福、住在裏面造業,那我們這樣布施供養是幫助他造業,你還會有福嗎?他造業是你幫助他造業,他墮落你也受牽連要受累,到那個時候你再毀謗三寶,《地藏經》上明明講,布施塔寺、塑造形像得福,我今天得惡報,佛講的話不靈,你於是謗佛、謗法、謗僧,加重罪業,墮阿鼻地獄。佛沒講錯,你錯會了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前面布施貧窮沒有問題,這個地方布施塔寺有問題,要有真正的修道人。怎樣去布施供養?如理如法。這個地方兩、三個人修行,給他蓋個小茅篷就可以,人少不需要那麽大的場地;換句話說,道場的大小、形式,要適合他現前辦道之用,這就如法,如理如法。如果超過,他這個地方只有幾個人修行,建個很大的道場,那就有罪過。爲什麽?那麽大道場,如果裏面只住五、六個人,天天打掃環境的時間都不夠,你不就把人累死了,他還有什麽時間修行?我們見過很大的道場,莊嚴的道場,問他裏面住多少人?五、六個人。整理環境怎麽辦法?許多殿堂門封起來,沒有時間打掃,只有一年做個幾次法會的時候打開,找一些信徒幫忙,平常沒用處。這就是很不如法。


  所以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階段,佛門裏面修福,哪一樁事情最重要?培養弘法人才。過去能夠布施塔寺、供養佛像有大福報,是因爲社會大衆對佛法都認識、都明了、都有恭敬心,福報才大。在佛門裏面修福,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古時候佛法普遍的能夠宣揚、能夠推廣,社會大衆對佛法都有認識,都知道尊敬,這種尊敬超過對世間一切人。實在講信徒們對佛菩薩的尊敬超過父母、超過尊長,原因是因爲古代帝王提倡,帝王認真的學習,佛菩薩是帝王師,人民對帝王尊敬,帝王的老師那當然是更尊敬,能有這分敬心這就得福。把尊敬佛菩薩的心轉變爲尊敬社會大衆,尊敬一切衆生,這就是向佛菩薩學習,所以修這個福福報就大了。現代佛法衰了,特別是最近兩百年來,佛陀教育已經淪墮到宗教,社會大衆對佛法的看法是迷信,看到寺廟是迷宮,看到佛菩薩形像是偶像;換句話說,毫無恭敬心,不但沒有恭敬心,還幫助他造業。由此可知,今天建塔寺、造佛像,社會大衆認爲你提倡迷信,哪裏能修福?必須社會大衆都明白佛法是什麽,都能夠體會到佛法對於我們是有好處的,然後你布施塔寺、塑造佛像,那就有功德了。這一樁事情你能不能得福,看社會大衆的反應,看社會大衆的認知,大家想想有沒有道理?所以真正要能夠修福,必須要喚醒社會大衆。

  建塔,塔裏面是藏佛舍利,這是紀念,念念不忘佛祖的恩德,教人知恩報恩,是這個意思。建寺,寺是什麽?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寺是辦事的機構,辦事的場所。辦什麽事?辦佛陀教學,佛陀教育,這個場所。如果這個場所不是辦佛陀教育,不是辦佛陀教學,那就不能稱爲佛寺。塑造佛菩薩的形像兩個意思:一個是返本報始,一個是見賢思齊。見到菩薩像,見到觀音菩薩,立刻就想到我對於一切衆生要大慈大悲,我要學觀音、要效法觀音,凡是見到觀音菩薩像,能不能生起這個念頭?能生起這個念頭,你造像福報就大,不能生起這個念頭,你造像的福報就小。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立刻就要想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就要想到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的教訓,用這個形像提醒我們。如果不曉得這個意思,見到地藏菩薩神像,到那裏去燒香、去布施供養,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錯了,迷信,完全錯了,你怎麽會得福?由此可知,佛門裏面修福一定對佛法真正了解、真正明白。誰爲社會大衆去做解釋的工作?這就要一些真正明白的出家、在家這些大德,在社會上講經說法,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讓社會大衆不至於誤解,不至於曲解,而後你布施供養才有福,這是在現前我們必須要說清楚、說明白,不可以誤會。佛法裏頭決定沒有迷信,但是現在這個形象確實是充滿了迷信。


  由此可知,真正覺悟明白人,他的想法看法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他所作所爲對社會、對人民、對大衆,決定是真實的利益。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學,教人斷惡修善,教人破迷開悟,佛法教學的結果是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世間最好的教育。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跟中國固有的傳統結合成一起,變成中國的文化,我們今天講大乘佛法已經不是印度的,跟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融合成一體,已經不能夠分割,真正是水乳交融。今天在全世界講佛法是中國的佛法,不是印度的佛法,印度佛法早就沒有,佛法完全移居到中國。釋迦牟尼佛他的後人,他這一個族在公元十四紀的時候,回教徒征服印度,他們逃難移民移到西藏,以後定居在後藏,沒有再回去了。十一世紀移民到中國來,在中國已經住了一千年,一千年當然算是中國人,怎麽能再算是印度人?我們現在在外國住上一、二十年,外國人承認是他們的公民,釋迦族到中國來已經住了一千年,我們還不把他看作中國人嗎?所以說全部移民到中國來。今天講佛法,中國的佛法,中國的大乘,現在印度佛法慢慢才開始複興,從中國再傳回去;印度人將來學佛法是中國的佛法,我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

  大乘佛法可以拯救這個世界,可以幫助二十一世紀全人類得到幸福和平、繁榮興旺。所以我們要拓開心量,照顧自己,也要照顧別人,自他不二,才能夠得到整個世界永久的和平安定;如果我們有私心、有偏見,那就沒有辦法做到。真正要做到愛人如己,愛這個世界如同自己的家一樣,才能真正達到全世界的和平、繁榮興旺。底下講這是布施,特別要注意到,決定不能夠迷信。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爲帝釋身,受勝妙樂。】

  這是講他布施所得的果報。“三劫”是三小劫,也就難得,這福報就太大了。‘三劫爲帝釋身’,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他到忉利天去作天王。所以有許多人讀了這段經文懵懵懂懂,到處去建塔、建寺,去建佛像,求著來生到忉利天去作天王,能不能做到?那要打很多問號。大家細細想想我剛才說的這一段話,今天在佛法裏面修福,提倡佛陀教育,這才是真正修福,真正有這些熱心的人士從事於這個工作,我們幫助他建立弘揚佛法的道場。我們要真正認識,從釋迦牟尼佛本身以及他的弟子,包括我們現在出家、在家的這些佛門弟子,尤其是出家人,他到底是個什麽身分,我們要給他定位、要給他肯定,他們所做是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是他們的身分,他們從事的是社會教育。而且更難得的他們是一個義務教育,講經說法就是授課,一般學校裏面上課還有鍾點費,有工資可拿,佛弟子這些出家人,在外面講經說法爲大家授課,沒有工資、沒有鍾點費,一無所求,所以是個社會教育,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我們如果用這種眼光來看待,你就會對於這一些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真正生起尊敬之心,爲什麽?別人辦不到,這在一般講他們是真正犧牲奉獻。學的時候很辛苦,自己學成之後對社會服務也很辛苦,一生當中永遠過著清苦的生活,爲社會大衆做個榜樣,做個好樣子,幫助人覺悟。

  當然佛門裏面也是龍蛇混雜,有真正發心好的出家人,佛的好學生,也有一些假借著佛門招搖撞騙,欺騙信徒,貪圖供養,有,不是沒有。我們修福的人要有慧眼,要看得清楚,如果遇到貪圖供養、欺騙衆生這一些不肖的出家人,我們也不必去責備,我們不供養他就是,不幫助他造業,這就很好。希望他能夠回頭是岸,人哪有沒有過失的,古人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們供養人要勸導他、提醒他,希望他回頭。他能回頭,能夠修福,能夠以自己的智慧身體,真正從事義務的社會教學工作,這就是大布施,整個身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奉獻給衆生。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大的招牌,上面是毛主席寫的‘爲人民服務’,佛教就是爲人民服務,爲一切衆生服務,決定沒有一絲毫私心,決定沒有一絲毫求報酬的這種心願,這叫佛菩薩;如果在服務裏面有占有、貪圖享受,那就是凡夫,那就不叫佛菩薩。希望我們學佛的人,對於佛經的義趣,經上常講‘深解義趣’,你解得淺還不夠,深解。佛經上講的果報正是一點都不假,得的果報,譬如說你三劫作天王,就以天王的身再行布施,佛家講‘舍得’,你得的果報也要把它舍掉。怎麽舍法?福報與一切衆生共享,不是自己獨享,與一切衆生共享,這個福報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爲大梵天王。】

  布施的事同樣,並沒有增加,還是布施這麽多,心要不一樣福報就不一樣,布施的福隨著自己心量在産生變化,能把這一些布施的福,自己不要、自己不享受,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修行的福報,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去享受,自己完全舍棄掉,是不是你的福報真的就沒有?不是的,更大。前面是三小劫,這是十大劫,“常爲大梵天王”,你這個福報怎麽會舍掉?舍不掉,愈舍愈多,愈施福愈大。這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真正明了事實真相,他才願意做、歡喜做,決定沒有吝啬,全心全力在做,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他懂得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知道這個作法才是應當的、才是該做的。在這一節裏面,青蓮法師的注解注得很多、注得很詳細,說明爲什麽要回向,諸位自己能看得懂,我們就不多說了。再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這一句都是講能布施的人。“等”,包括我們大家都在裏面。

  【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這段是教給我們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這個道理在哪裏?理甚深甚廣,在我們現在講,舊道場有它曆史的根源,有它文化的背景。他這裏面說了三個意思,第一個‘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這裏修行證果,我們走進這個道場,真的自自然然就起見賢思齊念頭,生起這個心,這個力量很大很大。像我們今天如果到廬山看東林寺,立刻就想到當年慧遠大師在這裏念佛、在這裏成就,尊敬的心、效法的心立刻就生起來,新建道場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是修舊的功德超過新建。第二個‘令他起信’,這個道場源源流長,自古至今代代不絕,因爲新道場建立,別人到那個地方去參訪,信心總不如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個‘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我們今天到蘇州看到靈岩山的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這一定的道理。在海外這些弟子們,只要有機緣出錢出力,把祖師的道場恢複,報祖庭之恩。這就說明修舊的比建新的功德還要大。

  “遇先佛塔廟”,祖師的道場。“或至經像”,經書,舊的經書,那個價值高,舊的經書已經傳了多少代,你想一想前面多少人讀過,今天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讀了之後還要傳給後人,這一份的恩情,你知道有多深?這是故舊超過新印。它這裏面有一份恩德感情存在其中,這是新印的經書裏頭沒有,舊的本子有這份恩情在裏頭,所以舊的東西要修補。但是我們現在印刷這些紙張修補不容易,這的確是西洋人的觀念,舊的就不要、就丟棄。中國過去這些古書可以修補,線裝書紙質非常柔軟,在中國大陸印書最普通的毛邊紙。我們今天諸位看到這個書道林紙,這種紙張能保持多久?大概能保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之後這個書就變成灰、變成粉,你看到這個紙張很好看、很漂亮,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中國的毛邊紙,你看到土土的、黃黃的、軟軟的,沒有外國紙張好看,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比較考究一點的用連史紙,現在不曉得大陸線裝書有沒有連史紙,連史紙非常軟,過去民國初年上海哈同印的《頻伽藏》是連史紙,過去比較好一點的書都用連史紙來印,連史紙非常軟,可以保存一千年,如果有損壞可以裱褙,所以確確實實能夠保存幾千年沒有問題。這是中國文化跟外國東西不一樣的地方,外國東西好看不耐久,中國東西不好看很耐久。修補舊的經、舊的佛像,舊的佛像多少人拜過,多少人供養過,所以是“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觀念,這正確的觀念,不要以爲修補舊的佛像功德不大,建新的功德大,新的建築得富麗堂皇,非常美輪美奂,不曉得修補舊的比新建的功德要大很多倍,實在講沒辦法說。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這就講遇到這些舊的寺廟道場、舊的佛菩薩形像、舊的經典,你要是遇到之後,你發心來給它修複修補,你一個人有能力自己做好,你的功德圓滿,自己沒有力量,或者勸你的親朋好友大家一起來做,乃至於勸百人、千人,集合群衆的力量,你來提倡,跟大家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它的好處。但是舊的道場修複,那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如果裏面已經有法師,也要請法師弘法利生。這一樁事情我在過去,在此地早年常常勸勉我們的聽衆,聽衆們常常講沒有法師到這邊來講經說法,佛法難聞。我告訴他大家,我說:不是沒有法師來講經說法,是你們不喜歡聽佛法;他聽了,聽不懂。我在這裏講經說法聽衆這麽多,爲什麽說他不喜歡聽佛法?我再跟他做解釋:你們聽我講,我講了多少年?講佛法,在講台上千錘百煉才有今天這個成績,你們來享受果報,你們來享受現成的。我在初學的那時候,也講得結結巴巴的,你們會聽嗎?你不喜歡聽,那不喜歡聽,講經的法師就打退堂鼓,下台了,不再講經。

  你要懂得培養法師,好像種樹一樣,你要肯種樹,將來才有果實,才有收成。這個意思因爲講得很多遍,這一邊同修大家漸漸懂得,初學哪有能講得好?講不好也要天天去聽,講好了不聽沒有關係,無所謂。剛剛初學講經的人需要人捧場,需要人鼓勵,你們大家都不去聽,他的信心完全喪失掉。所以我說喜歡聽經是什麽?喜歡聽初學的人講經,決定不缺課,讓這些初學講經的這些法師有信心,‘大概我還講得不錯,聽衆不少’,同時這些聽衆,逼著他天天講經,他才能學得出來,他才會認真努力去修學。爲什麽?他要不認真,他下不了台,一定要做充分準備,縱然講得不好,這一堂也能應付得過去。所以聽衆是監學,聽衆是老師,聽衆是督促他們,這個樣子經過三年五載,他在講台上才能講得像樣,才能講得如法;真正講得好,至少要有十年的經驗,十年不能間斷。縱然不能每天講,一個星期決定不能少過三次,這樣要能支持十年不間斷,你才有講台的經驗,所謂是展開經本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要沒有這個場所來練習,縱然你學會了也沒有用處,三個月、半年不講經,生疏忘掉了。


  所以我們培訓班,培訓班的特色,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星期至少要上台講一次,這是初學。你一部經講過之後,再講第二遍就希望一個星期能講兩次,因爲你講過一遍,你有了基礎,要加倍努力一個星期講兩次;到第三遍的時候,就希望你一個星期能講三次;換句話說,到講四遍的時候,你一個星期最好能講四次,你才能學成,否則的話你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建新道場也好,修複舊道場也好,一定要請法師講經,當然他講不好,講不好我來聽,我天天都來聽,我還邀一些人都來聽;逼著你非講不可,逼著你用功,逼著你修學,不但逼著你去研教,而且逼著你還要做我們的好樣子,要逼著你修行,那你的功德就大了。這些法師將來成就,在這個世界各地方講經說法普度衆生,都是你的功德,他怎麽成就的?你幫助他成就的。

  我在過去年輕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學佛,這期間曾經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講台上沒有中斷過,幾乎天天都在講,這個機會是韓瑛居士幫助我造成的,她懂得,她知道這是一樁好事情,她沒有財力,沒有辦法給我建個道場。那個時候,因爲你發心講經,可憐沒地方住,到寺院裏去挂單,你要給他做經忏佛事,哪個道場都歡迎,你要是到道場講經,沒有一個道場歡迎你,走投無路。她幫助我叫我住她家,我住她家裏面十七年,她家裏樓上給我一個小房間。到哪裏去講經?租房子,借地方。她朋友很多,借朋友的辦公室,辦公室晚上下班,就在他辦公室裏面講,所以講經場所常常搬家,一個地方大概講兩、三個月,就另外換個地方;聽衆有五、六十個人,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這個樣子幾十年不中斷。這裏面還有一段時間,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一天講三次,上午講一場,下午講一場,晚上講一場,我那個時候記得,一個星期講三十多個小時,我肯幹,歡喜在台上講,我有機會練習。到以後聽衆逐漸多,集合大衆的力量,在台北公寓買了一層,買了一個單位,就是現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


  最初買的單位很小,台灣講坪數,五十坪,此地講尺,一千五百尺,這麽大的一個小道場,大概跟我們這個房子再大三分之一,就這麽大的地方。以後慢慢的再擴充,把隔壁再買來,所以現在這個道場差不多將近有三百坪,將近一萬尺,現在有這麽樣的規模,還是在公寓房子裏頭,幾十年如一日。在海外講經這個路也是她打開的,幫助我在世界各地她去結緣,她去找聽衆,她去找場所,所以我們今天能有這個成就,韓館長三十年護持功德不可沒。我們今天在講堂裏面,講台對面爲什麽要供養她的照片?感恩,事死如事生,如同她在場聽經一樣,她看到歡喜。我們存報恩心說法,存報恩心來教學,我們如果不認真、不努力,不好好的修持,不好好的弘法利生,對不起他們,所以我們在道場裏、講堂裏、念佛堂裏,只要是我自己的道場,我的老師、護法的照片統統挂著。居士林道場不是我自己道場,所以我們只有每一次講經,我都回向給她,你們念你們的回向偈,我念我的回向偈,跟你們不一樣,我回向老師、回向護法,佛教導我們知恩報恩。下面經文說福報,布施的福報: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爲轉輪王身。】

  這個福報就大,“轉輪王”有四種,經上都有。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爲小國王身。】

  帶頭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小國王身是古時候的諸侯,大國王好像現在國家的總統,小國王就好像是部長、省長、縣市長,這些是古時候講小國王。由此可知,一個國家、一個政體,從上到下過去生中都有緣分,不是偶然的,同樣在一樁事情修這麽大的福報。注解裏面說得好,都是經典裏面的意思,我們把注子念一遍,‘國王等行施’,行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爲群衆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淨心、恭敬心爲社會大衆服務,爲人民服務,這個福報很大。‘自合上升’,上升,他應該要生天,‘何複報爲人王’,爲什麽他的果報是個轉輪聖王?爲什麽他沒有生天?

  下面引用,‘如《五道罪福經》雲,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這就說明全世界都不例外,不但是政治上的領袖,任何行業當中的領袖,都是從禮事三寶中來的,這說明他的業因。‘爲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我們在今天社會上能看到,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富貴人家,財富以美金,都是幾十億、幾百億來計算的,他爲什麽有這麽大的財富?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得來的。可是這些人大概過去生中修福不修慧,今生得的大富不知道再修福,縱然有修福,做一點社會福利事業,回饋社會很少,在他整個財富裏面占的比例很小,微不足道,這是他沒有智慧,他修福不修慧。如果他有智慧,那就完全不一樣,他可以拿他的財富幫助一個國家,幫助一個地區,將來他一定是這個國家的國王,一定是這個地區的首領,他修的福報大。‘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得不到這麽大的福報,這樣大的福報決定是從布施上修得。只要你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殊勝的果報一定得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5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8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七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卷下第十三面,請看經文:

  【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說布施佛家的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的形像,所得的功德。前面說能夠種這個因,果報是百千生中爲轉輪聖王;由此可知,布施福報不可思議。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間的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這個經上有說,此地注解引用古德的說法,在第十三面第一行末後一句,‘《妙玄》雲’,妙是《妙法蓮華經》,玄是玄義,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引自經典當中,這段講‘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爲福’,這句非常重要,爲什麽他得這麽大的福。在我們人間與轉輪聖王相似,像現在世間超級大國的領袖,這就類似轉輪王,現在世界美國最強盛,許許多多國家雖然美國人不能統治,但是都受他的影響,甚至於受他勢力支配。美國的總統的確具轉輪聖王的意思,但是沒有轉輪聖王福報那麽大,爲什麽?他們任期只有四年,而且還受國會種種約束,不能夠隨自己意思來辦事,所以比轉輪聖王還差得遠。在兩百多年前,在中國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可以說也有一點像轉輪聖王,那時候中國國力非常強盛,在亞洲許許多多小國都對清朝朝貢,都成爲清帝國的藩屬。所以我們展開清朝最盛時候的地圖來看,比現在中國面積大概要大三倍的樣子,現在中國土地如果跟乾隆那個時候相比只剩下三分之一,所以這樣的國王就有一點像轉輪聖王。

  他那個福報怎麽修的?這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玄義》裏面告訴我們‘散心持戒’,他不是專心,他持不持戒?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爲福’,心地善良,自己修福帶動許許多多人修福,他福報現前的時候,他自己是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這些人,都是他的大臣、都是他的部屬,其中福報大就作小王。在過去制度總督就是小王,巡府也是小王,巡府就相當現在的省長,而總督通常是管兩個省,這都屬於小王身分;在邊遠地區附屬的藩王,小國的小國王,福報是這麽修的。‘《釋簽》雲’,底下講釋簽,第二行末後一句;釋簽是玄義釋簽,玄義是智者大師作的,這是玄義的注解,湛然法師作的。他說的是,他講得比較詳細,都是引經來說明,‘先行七法’,這是講一生行善,他行哪些善?第一個是‘給施貧乏’,對於貧困的衆生他照顧,非常熱心照顧,所以在果報當中,他感得許許多多人擁護他,這是有恩德,報恩。第二‘敬民孝養’,他對人尊敬,他能夠孝養,尤其是對於能夠孝養父母、孝養尊長的人,他是格外的尊敬。


  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這就是對鬼神的恭敬,前面這兩條是對人,這一條對天地鬼神,這一點現代人疏忽。我們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係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也要處好,古人懂得這個道理;不但中國的古人懂得,我們看看全世界的古人都懂得,都懂得祭祀鬼神。現在人把這些看作迷信,極力的排斥,鬼神的關係搞壞;換句話說,得不到鬼神的幫助,如果鬼神再從中作亂、再從中破壞,那我們就苦了,我們沒有能力招架。什麽時候這個世界還能夠恢複,像過去那樣的安定繁榮興旺,就看看大家有沒有覺悟,我們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處。在中國古禮,諸位看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是把這個關係搞好。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不是說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外交,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沒有那麽簡單,你信有這個事情,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這是個事實,一定要懂得。世間人雖然口裏面很硬說他不信,事實都經曆過,在生活當中都有體驗,聽到的很多,有許多人是親身經曆。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重視,祭祖先、祭天地鬼神。第四‘時修忍辱’,所以他的福報能夠保得住,能夠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他能夠忍辱,要是不能忍辱,再大的福報一生就享完,佛家講得好,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就保不住,很快的就爆掉。後面還有三條,一定要斷貪、斷嗔、斷癡,這三毒煩惱。這是在生前修這七種殊勝的善因,然後又發心爲大衆服務,所以才得到這個殊勝的感應,得到這麽好的果報。


  從這一品經,這一品經在整個《地藏經》裏面,是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末後結歸到三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後面‘利益存亡品’是僧寶;三寶,佛不住世,三寶裏面是法寶最重要,勸我們修布施。‘布施’這兩個字的定義,一定要很鮮明、很清楚,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衆生就是爲人民服務、爲社會服務,爲十法界衆生服務,那是佛道、大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把布施看錯,以爲在佛門裏面捐獻一點財物,這就叫布施,你把布施看得太簡單、太狹小了。菩薩行裏面,佛跟我們說了六個原則、六條,經典裏面稱六度、六波羅蜜,就是菩薩行爲的六個原則。第一就是布施,第二還是布施,第三還是布施;佛跟我們講布施分三類:第一類財布施,第二類法布施,第三類無畏布施,這六個、六條裏面第一是布施,布施裏面財、法、無畏都包括。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第三是忍辱,守法跟忍辱都是屬於無畏布施;後面精進、禅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

  所以菩薩行,你要把它總歸納就是布施兩個字,布施兩個字的講法,就是爲一切大衆服務。無論你是什麽身分,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切爲衆生、一切爲社會、一切爲人民,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一個人,利生是爲衆生做好榜樣,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一個人在世間心地好、品德好、行爲好,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這個身布施,身心都在修布施。我們的生活,無論過的是富裕或者是貧賤,富貴做一個富貴的好樣子,貧賤做個貧賤的好樣子,貧賤人守本分,安貧樂道,這就是布施;富貴人做富貴人的好榜樣,以他生活多余的能夠周濟貧窮,富貴人的好樣子,有福與一切衆生共享。你從政爲人民服務,你經商也爲人民服務,你做工還是爲人民服務。我們出家,出家人把佛法經教研究透徹,爲一切衆生做詳細的講解,爲人民服務,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提升生活的水平,出家人也是爲人民服務。整個佛法沒有別的,說到最後總歸結,爲一切衆生服務而已。我們自己發心爲衆生服務,也勸導一切衆生都要爲衆生服務,真正能夠犧牲自己,舍己爲人,這個人就叫菩薩。念念念衆生,念念念社會整體,念一切人民,沒有念自己、沒有自家,自己跟自家是這個團體裏面的一分子,整個團體好,自己哪有不好的道理?所以他有這麽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其來有自,我們明白了。下面這一段經文,你再能夠把服務的心量擴大,你的福報就更大。

  【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

  什麽叫回向心?我們今天服務的事是一個地區,或者更小一個團體、一個社團,一個地區,再擴大一個國家,今天說一個世界,這是我們在事上能做得到,前面所說的。回向的心,我們事雖然達不到,可是我們的心願達到,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於這個地球,這話說的空說的?不空,真有心願,那就不是空的。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哪一天要得了神通,飛行變化自在,我們確確實實是很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是回向心。你心量拓開了,這心量一拓開,你果報就不是百千生中轉輪王身,那就不止。

  【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爲什麽一回向就成佛?這一個回向心是佛心,心是佛心那怎麽會不成佛道?當然成佛。前面那個心不是佛心,是人心,在四種慈悲裏面講衆生緣慈悲,所以他果報是轉輪王身。這一發願回向這個心是佛心,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決定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頭勸導大家,或者是跟到一起做的,盡成佛道。盡成佛道,諸位要知道,這些人都發回向心,他才能成佛道。這其中這麽多人,如果有一些人不能發這樣的大心,那他還是不能成佛,真正發大心的人成佛了。成佛果報才是究竟圓滿,在佛的果位上,應以轉輪王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作轉輪王,應以天王身得度者,他就示現作天王,多自在!沒有這個大心量,雖然修這麽大福報,作轉輪王身,轉輪王身還是不自在,他不能夠隨意去作天王,他也不能夠隨意去作鬼王,他不能隨心所欲。如果是成佛、成菩薩,隨心所欲,任何身分都能示現,而且示現還不僅示現一個身,同時同處可以現無量身,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這只有在佛與大菩薩的果地才能辦得到。

  所以發願回向就重要,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裏面流露出來,都是從這個心裏面建立起來,人心要真誠,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這是講體、本體。有體當然有用,用裏面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用什麽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麽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別人是他受用。佛告訴我們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夠修善積德這對自己;對別人是發願回向,發回向心,發願回向是大慈大悲,發願回向就是發願爲一切衆生服務。無論在什麽時候,無論在什麽處所,全心全力爲大衆服務,這個服務完全是義務,不求絲毫報酬,世間人服務是要講報酬,佛菩薩服務沒有報酬,全部是付出的,現在話講義務,完全是義務。如果有義務這個觀念,那還不是佛菩薩,爲什麽?他愛心還低一等,法緣慈,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他做的是真正義務工作,但是決定沒有義務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也引用一些故事,這故事諸位看,你聽我講了之後,這個故事可以看得懂,我們就不必多說了。請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是布施的第四段,‘施老病産婦’所得的福報:

  【複次。】

  經上加上“複次”,就是另外一樁事情的起端。佛在這裏給我們說了種種布施,這是第四種。叫著:

  【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這一句是講能布施的人,發心布施有這麽多人,他們的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但是都能發心修布施,布施所得的福完全看布施人的心態,決不是他的地位高下,得的福報大小,與他地位高下不相幹,與他的財力物力也不相幹。關係在他發心,他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圓滿的心,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福報大小從這個地方結,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下面是他布施的對象:

  【見諸老病及生産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

  關鍵就在“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法身大士的心態,這不是普通人,沒有條件的,看到了一定幫助。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看他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就去幫助他。現代這個社會老人、病人可憐的很多,沒有人照顧,整個社會爲什麽變成這個樣子?教育政策的錯誤,現在的教育都是功利主義的教育,跟我們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古代教育是道德的教育、仁義的教育,尊重道德仁義。現在的教育是功利、是利害的教育,與我有利就是朋友,與我沒有利就是敵人,你說這個怎麽得了?這個社會上下交征利,孟子說這個國家就危險了。這個危險就是說明有大災難要現前,或是天災、或是人禍,都是衆生業感所造,大家造的不善業。所以古代古聖先王,後世人爲什麽尊敬他?爲什麽崇拜他?他們有智慧,他們建立一個政權教化衆生,教衆生道德仁義禮,明道、修德、行仁、盡義、守禮,這個社會安定,人民安樂,懂得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帝王爲人民服務,給社會大衆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今天功利的社會,每個人只求自己自身的利益,家庭都不顧,真的是忘恩負義,父母怎樣把你養成,到父母年老,不要了、丟掉了,認爲孝養父母是個負擔,這個負擔他不願意擔起,舍棄,父母的死活與自己不相關,父母有病沒人照顧,父母年老丟掉也沒有人照顧。現在在外國有老人福利的制度,國家來養老,國家要有這個財力才行。社會福利事業是美國人最先提倡,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國力是最富強興起這個制度,全世界許多民族國家都仿效,現在弊病出來,國家負擔太重了,把國家的財政拖垮。但是有沒有人敢把這個制度廢除?沒有人敢。那個國家是民主社會,如果你要是想把這個制度廢除,老百姓不投你的票,你就選不上了,爲了選票這個制度咬緊牙根還要堅持。美國現在負債,幾乎世界上每個人都知道,四代都還不清,它原來是債權國,現在變成負債的國,這都是政策的偏差。所以新加坡政府很聰明,看到這個社會的病態,新加坡有沒有社會福利?有,社會福利主要的來源是人民的儲蓄,他們這裏叫‘公積金’,這是政府強迫你儲蓄。這個儲蓄就是預防著你生病、你年老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養活你自己,實在再有困難,政府再補貼一點,這個制度好。外國因爲有社會福利這個制度,所以人民沒有儲蓄的觀念,老了不要緊國家養,每一個月的收入,他們都把它花得幹幹淨淨,多數人透支,造成了普遍負債的現象。


  中國古老的教育裏面負債是恥辱,你怎麽可以負債過日子?諺語裏面常講‘無債一身輕’,生活過得貧困不怕,不負債,生活沒有壓力,他的日子過得多舒服。但是在外國先進的國家,幾乎沒有人不負債,生活壓力很大,這樣的社會,我在那邊二十多年,我看得很難過,人爲什麽活在世間?爲還債,你說多可憐、多悲哀!每一天努力工作爲了還債,還銀行的債,向銀行貸款,你的房子、土地銀行貸款買來的,你出門開的車銀行貸款買來的,家裏面所有一切電器設備,都是向銀行貸款買得來,向保險公司貸款買來的,每個月賺的錢先還銀行、還保險公司,剩下來一點點生活費用。我在美國,大多數美國人算是收入不錯的,一個月可以收入三千美金,這三千塊錢他要付稅、要付銀行貸款、要付保險公司,實際上三千塊錢付完之後,大概可以能夠剩下八百塊錢,所以三千塊錢收入,實際上他只能拿到八百塊錢。八百塊錢他的生活費用比我們中國高太多了,勉勉強強過一個月的生活,中國人比外國人好,中國人懂得節儉。每個月他能夠再儲蓄兩百塊錢,就不得了,就很難得,所以三千塊錢的收入,他要真正能夠儲蓄,也不過是儲蓄兩百塊錢而已,過的是什麽日子?

  人老了,美國各州財政是獨立的,美國是個聯邦國家,每一個州就等於是一個小國家,有很多法律也是獨立的,但是它不違背聯邦的憲法。因爲每一州財富不相同,所以社會福利也就不一樣,像加州比較富裕,加州的老人每個月可以領到五百塊養老金,五百塊錢這一個月可以過得下去,沒有問題;我在德州住,德州的經濟環境比加州差,所以德州的養老金只能夠拿到三百多塊,德州生活水平比加州也稍微低一點,這國家養老。老人退休之後,物質生活可以勉強過得去,精神生活痛苦,真的是坐吃等死,每一天吃飽飯之後曬太陽,沒有人跟他講話。我們到老人院去訪問,老人見到我們總喜歡跟我們說幾句話,他得到安慰,有人跟他說話。

  所以我們看到晚年淒慘的現象,這才引起我們要辦彌陀村的構想,幫助他解決他的苦難,給他精神生活。有一些老人院辦得不錯,每一個星期還辦一次像同樂會性質一樣,裏面也有表演、也有唱歌跳舞,哪些人?都是老人自己,自己來辦。年歲稍微輕一點體力好的,他們來表演,年歲大的有很多行動不方便坐輪椅的,這些在場地周圍作觀衆,這就算不錯。可是我們覺得這個不夠,我們必須有年輕人經常不斷到裏面去演出,特別是鼓勵年輕的學生、小朋友,能夠經常到彌陀村去表演,讓老年人跟小朋友常常能夠見面,常常能夠接觸,使他精神上得安慰。世界上許多歌舞的團體,中國這些雜技團,高水平的表演我們可以邀請,能到彌陀村來表演,所以彌陀村不是單一念佛,裏面這些娛樂的活動會很多。我們希望能幫助老年人,度過他一生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時光,我們是朝這個目標去做,爲老人、爲病人服務。


  經上提到生産婦女,現在醫藥發達,照顧生産婦女已經不需要我們再操心。在古代婦女生産非常痛苦,沒有人照顧,所以生産這個時候性命交關,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現在除非是一些很落後的地區、未開發的地區,已經開發,或者正在開發中的國家,大致上都沒有問題。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對這些苦難,迫切需要幫忙的這些衆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他迫切需要,你要能照顧到,目的“使令安樂”,得到他身心平安,讓他離苦得樂。請看下面經文: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爲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爲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一段經文是說你所布施得的果報,布施是福德之因,三業都要知道修學。心裏面常常存布施意念,剛才說就是服務衆生,我們這樣子說法大家好懂,念念有服務衆生的心願,這是你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別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這是你口布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實實在在做到,就自己的工作崗位,就自己現前生活的方式,要做出利益社會利益衆生,這是你身行布施,你一定得福。財布施,財有內財、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身體,我以我身體、以我的勞力來爲大家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是以我的智慧、以我的技術能力幫助別人,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讓大衆身心安穩,離開恐怖、離開憂慮煩惱,果報得健康長壽;這個樣你的福報才圓滿,你在一生生活當中物質生活不缺乏,不必太多,不缺乏就好,就很圓滿;衣食足、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個人福報才是圓滿的。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有財富的人沒有智慧,愚癡,他真有財富。又看到有智慧的人、很聰明的人,身體不好,多災多病,這是什麽?他前生沒有修無畏布施,常常傷害一切衆生,得的多災多病。他說:我沒有害衆生;沒有害衆生,每一天吃衆生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我記得有一次香港的雷居士在此地報告,她看到香港現世的果報,有人喜歡吃海鮮,死的時候得了一個病,就跟螃蟹一樣、跟魚蝦一樣,果報現前大家都看到,嚇得有很多人,喜歡吃海鮮的不敢再吃了。她在此地給我們報告,我們給她錄像,這個錄像帶可以流通,可以讓大家看看,她講的真實的事,真人真事。佛在戒經裏面雖然沒有禁止大家吃肉,佛勸人吃‘三淨肉’,三淨肉第一個是不見殺,你沒有看到殺生,你沒有聽到殺生的聲音,第三是決定不是爲自己殺的,這叫三淨肉。可是有一些人喜歡吃活的,親眼看他殺的,親眼命令廚師來殺生,他要吃新鮮的,這個造的業就重了。你縱然修布施福,縱然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的果報就是身體多災多病。在一般說我們中國人的身體不如外國人,外國人吃肉,真的外國人吃的是三淨肉,而且吃的時候比較上單純,在外國我們看最普遍牛肉、雞肉,其他的動物他不吃,很少吃,愛護動物,他要看到你傷害動物,他不願意,他不會原諒你。在澳洲無故傷害動物要受到處罰的,要罰錢甚至於還要作牢,保護動物。所以他們的雞跟牛那是飼養來吃的,這個造的業就輕。那看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南方人什麽都吃,樣樣都要吃活的,這個業造得就很重,災難就很多。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樣修福。

  健康長壽之道,固然我們生活方式很重要,那這是緣,真正的因是過去生中所修的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令一切動物,有情、有生命的這些動物,讓他得到安穩,讓他得到快樂,不可以傷害他,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今天講愛護動物。我們在美國、在加拿大、在澳洲,這些野生的動物不怕人,你看到小動物,你招手它就來了;鳥也不怕人,飛下來停在你身上,小松鼠一招手它就到你手邊來。中國的動物比外國不一樣,看到人趕快跑,動物也通人性,生在那個地方它知道人不害它,人是它的好朋友,願意親近。中國這些,像台灣這些,那還得了,鳥一看到人早就飛光,它知道這些人,人是它的對頭、是它的冤家,決定要殺害它,趕緊逃命。

  這是教導我們怎樣修布施、怎樣修福,修布施就是修福,你能夠這樣修學,這樣修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爲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禅天,這個地位高,得這樣的果報。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你懂得發心,你就相信佛講的果報是真實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你心念所轉,前面因裏面,修因裏面,最重要大慈心,你才能得這個果報。如果你是愛緣慈、衆生緣慈,那個果報就沒有這麽大,這是如佛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果報不可思議。一百劫時間,這麽長的時間,你作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天。“二百劫中,常爲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是他還有余福,那個福雖然到不了色界天,欲界天,在欲界天裏面再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阿賴耶識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如果遇到殊勝的因緣,殊勝之緣就跟善導大師所講的‘遇緣不同’,他要是遇到大乘佛法,遇到淨土法門,以他的善根福德再加上因緣,他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永不墮惡道,生到西方世界當然不聞苦聲。這一段是說他們的果報。

  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這一段注得很多,說明不思議事。他這裏面引經據論,所舉的布施的事有房舍、有臥具、有飲食、有湯藥,也說明這些都是世法,怎麽可以說最不可思議?下面說‘此由正行施時,一念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根本’,所以關鍵就在‘大慈心’這三個字。果然是以大慈悲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念心就不可思議,所以得福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其余的這些注子,諸位自己可以去看。再請看下面經文: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佛此地總結,‘結向成佛’這一科。這是佛又叫著地藏菩薩跟他說,這兩行經文是有兩個斷落,前面這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面這一段是總結回向福。總結布施特別提到“未來世中”,那就是指我們現在,佛當年講經說法是講未來世,未來就包括我們在其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這是講能布施的人,‘等’也包括我們,包括大家都在內。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當認真努力爲社會、爲大衆服務,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爲社會大衆服務,最重要真誠心、清淨心,我們盡義務不求報酬,自己的生活衣食足夠了,絕不貪圖奢侈享受,如果貪圖這些,你所修的福就報盡、就報掉了。你不希求福報,福報是累積在那裏愈積愈厚,就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還是不接受,把這個大福報供養一切衆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不享受,無量無邊的福報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你說多圓滿、多快樂!人生第一大樂事,無過於這個快樂。

  我們住小房子,過簡單的生活,有什麽不好?過得多麽自在,何必要住豪華的宅第,出門有很多人前呼後擁,我覺得那個生活反而不方便;出去還要帶好多保镖,行動不自由,富貴過了頭。住在家裏頭怕人搶劫,還要請很多警察來保護,實實在在講這是無形的把自己囚禁起來,得不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必如是?你有財富爲什麽不舍?舍了之後才真正得自由自在,佛經裏面常講‘解脫的生活’,那是最美滿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就對了。我們學佛要明理,要了解事實真相,要肯修布施,肯爲社會大衆服務,奉獻我們的身心,奉獻我們的智慧能力,爲大家造福,不要享福,那你就獲福無量了。這是總結施福。

  “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下面是總結回向之福,回向的福報。‘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爲什麽原因?因爲前面你是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不問你修的功德多少你都會成佛,因爲你是用佛心來服務社會大衆。“何況釋梵轉輪之報”,這是比喻你連作佛都能辦得到,何況這些小小的人天福報。‘釋’是欲界天主,‘梵’是色界天主,‘轉輪’聖王是人間最大的福報,這四個字是說六道裏面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你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裏面的小福報?百生、千生,這是六道裏面小福報,當然可以得到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個法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佛家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你能帶走。佛給我們講的話要記住,‘國土危脆,人命無常’,得人身最可貴的,我們今天講得人身,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就是修福,就是爲一切衆生服務,那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我們講有意義、有價值,實在講是很空洞的、很抽象的,意義在哪裏?價值在哪裏?這段經文講得詳細落實,這個價值意義是永恒的福報,你生生世世享受不盡的福報,意義價值在此地。

  如果我們還有一念貪心,還有一念吝惜之心,還不肯爲大家做出圓滿的服務,自己還要留一點,你所修的福就少了,你的果報就不殊勝,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福報,都在你一念之間。我們這一念是不是爲別人想,爲整個社會想,爲國家想,爲全人類想,你的福報就大;斤斤計較爲自己一生想,爲我這個家庭想,你的福報就小了,很小很小。你爲個人想,你修的福報,你來生是得一身的福報,自己一個身或者自己一家,你的福報就那麽大;你自己一身,得到你將來身體健康強壯,你要是爲一家,你是一家的家長,你一家過得很幸福,哪裏能像經典裏面,作大梵天王、作忉利天王,你沒有這個福分,爲什麽?心量太小了。

  所以修布施是同樣一個事情,果報大小,這個品的品題就‘較量福報’,都在你的心,都在你的量;你的心量大,一念大慈悲心,那個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小小布施之福,被心量擴大了,畢竟成佛,所以那個回向就是大,心量就大了。我們爲什麽不用大心量?要學習用大心量,那你一切都大,毫發之善都變成虛空法界的果報。我們在《華嚴經》上學了拓開心量,佛在這一會當中也教我們拓開心量,所以這一部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同一個境界。拓開心量爲一切衆生服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會非常歡喜、非常高興,我爲一切衆生得福、離苦得樂而犧牲,我多快樂、多值得!決定不爲自己絲毫的貪欲,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才是真正實踐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請看底下這段經文,第十八面,十八面一開端小注裏頭有幾句話,我們應當把它記住,這是青蓮法師引《五道罪福經》裏面一段經文,我們把它念一遍。‘賢者好布施’,此地賢者就是菩薩,好布施的人就是菩薩,好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說,喜歡爲人民服務,熱心爲人民服務,全心全力爲人民服務,這就是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扶將是幫助,你能感動天地鬼神幫助;‘施一得萬倍’,這是講果報,你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比你所布施的超過萬倍都不止;‘安樂壽命長’,這是第一首偈,說明布施的福報。第二首偈,‘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前面這首偈就像我們剛才講總結布施福,後面這首偈就是總結回向福,這兩首偈。我們一定要醒悟過來,從往昔迷惑顛倒、悭貪吝惜,醒悟過來、覺悟過來,把過去錯誤的這些觀念,想法、作法完全舍棄,我們要跟佛學,我們要聽從佛的教誨,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作風。從今而後我們起心動念,要念社會大衆的苦樂,要念社會大衆的禍福,與社會大衆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與社會大衆有利益的,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個道理要清楚。如果我們貪財,把社會大衆的財富據爲己有,果報必定墮地獄,特別是救難之財。

  過去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給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以後他寫在書上,他有好幾本書流傳給後世,好像是在《八大人覺經講記》裏面有這個故事,朱鏡宙老居士的《八大人覺經講記》。好像這個故事《影塵回憶錄》裏頭也有,是同一樁事情,《影塵回憶錄》是倓虛法師的自傳,這是在老一代,他們是同時代,年齡也差不多,親眼看見的。那時候在上海有一個有錢的人,住在租界裏頭,這是民國初年。而這個人非常富有,在清朝時候作官,官也做得很大,民國成立之後,清朝推勫,他就躲在租界裏頭當寓公,那時候租界受到外國人的保護。晚年他也學佛,修橋補路,在佛門裏面布施供養,常常修福不落人後,在佛家裏一般人是大善人,把他當佛菩薩看待。

  過了沒多少年他死了,死了以後,他有好幾個姨太太,其中好像第四個姨太太,大概是第四個,我記得不太清楚,對他非常想念。正好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國人,通靈的,可以跟亡人往來,他這姨太太聽到有這麽一個事情,就去找這個通靈的外國人,能不能把她的先生找來,跟她見見面、談談話。這個人說可以,可是他要的錢很多,那時候好像是要一千銀元,那不是很富有的人家請不起,反正她家裏有錢,所以就請他找。把他生辰八字、姓名告訴他,什麽時候死的,死了以後葬在什麽地方,他有能力去找,結果請他去找,他找不到。找不到,當然這個姨太太就很生氣:你是不是騙我的?他說:我決不是騙你的。他說:如果你要有親戚朋友最近過世的,我再試一個給你看看,我不騙你,我收一半價錢。所以她就好,試試看。正好她先生的大兒子也死了沒多久,就把她大媳婦帶著來,也找這個外國人,價錢收一半。果然沒有多久,他就把這個人的魂找來,找來之後是附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就問他;附在這個人身上,這個人的行動態度確實像她死去的兒子,聲音也像。就問他:你的父親過世,爲什麽他找不到?他說他父親死了之後就墮地獄。所以這個法國通靈的人,鬼道他有辦法找到,地獄就沒辦法,他墮地獄。

  他是大好人,修橋補路,天天拜佛、念經,在佛門做這麽多好事,他爲什麽會墮地獄,哪有這種道理?這個兒子說,他從前在清朝作官的時候,有一次皇帝派他去赈災,他大概把這些赈災的錢吞沒了,所以許許多多的災民得不到赈濟死了,這個罪業太重,以後怎麽樣修行,沒有辦法彌補,還是墮地獄。這個事情很少,沒有人知道,他還有一個朋友現在還在,可能這個朋友對他知道一點,你們可以去打聽。結果他這個姨太太,就找到他這個老朋友,問問有沒有這個事情?他老朋友想一想是有這個事情,他是做過欽差大臣,去發放赈災的赈款。但是也有一些人曉得,他把這個錢吞沒,吞沒多少沒有人知道,他這個老朋友也不曉得,他說確實有這樁事情。這是他鑄成的大錯,你看看貪圖這一點財物,自己能過幾天好日子?晚年造什麽樣的好事,都沒有辦法彌補,還是要墮地獄。墮地獄,我們在這個經上就看到,受苦是無數劫。

  所以救濟災難這個錢一點都不能動,這不得了,這個過失不得了,這種錢是人家救命的。這是看到這些錢財要貪圖,那果報都在地獄。我們看到這個大災難,全心全力去幫助都來不及,看到人家能夠出錢出力來救災生歡喜心,要跟進修隨喜功德,怎麽可以在這裏面貪圖,起貪心,這個造極重的罪。凡是救急救貧,這個功德最大,我們在經上看到,如果在這裏面起了惡心、起了惡念,要去障礙它、破壞它、侵奪它,這個罪過都在地獄。財布施如是,法布施更如是,法布施裏面特別是佛法,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衆生的教學,障礙佛法的流通就是斷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果報是在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

  諸位要是讀《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就懂得,這一部經是大乘經,是在《寶積經》裏面的一分,《寶積經》這是一個大單元,這裏面是一個單元,《無量壽經》也在《寶積經》裏面說過。這一部經,佛是毫不保留,將末法時期出家人所造的罪業,詳細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讀這個經毛骨悚然,自己有沒有犯罪,有沒有做錯;如果做錯了,不能夠忏悔,不能改過,念佛還是不能往生,一定要懂得。造作的罪業不怕,忏悔就能消除業障,這個忏悔是完全轉過來,決定不再犯錯誤,要認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將過去不好的觀念行爲,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才能救自己。所以這一部經要大量流通,要多多的去講,要認真去學習。這一部經,我記得我講過三次,在美國講過一次,在台灣講過一次,在此地也講過一次,有錄音帶、錄像帶流通,好像現在也有同修把它寫成文字。寫成文字這部分我還沒有看,我看了以後,裏面確實沒有錯誤,這才可以上網路,在網路上流通,大概現在在網路上有錄音帶跟錄像帶。

  所以佛法的流通,佛法對一切衆生的服務,這個福報最大。我們應當要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布施智慧,這法布施,布施智慧裏面也包括了財布施,爲什麽?用我們身體、用我們勞力,完全是義務熱心的教學,勸導社會大衆,勸善規過,用我們體力那就是屬於財布施。我們關懷社會大衆,愛護社會大衆,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大衆,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改過自新,幫助他發心,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衆生,這就是法布施、法供養,福報最大。雖然有大福報,我們自己還是不享受,把這個福報回向給一切衆生,給一切衆生去享受。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決定沒有說弟子當中有許多大國王,印度當時十六大國的大國王,都皈依釋迦牟尼佛,都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還是三衣一缽,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教導,給我們做示範,才能夠讓社會大衆尊重仰慕。

  世間凡夫哪一個不貪財,哪一個不貪圖享受,一墮落到貪欲裏面就造罪業,就給自己找麻煩,佛是現身說法給我們做個好榜樣。人生在世間三餐吃得飽可以了,不必講求口味,吃飽了就行,粗布衣服可以遮體,行啦!晚上有一張床鋪,睡得很舒服、睡得很自在,足矣,還要求什麽?有多余的給一切大衆去享受,這就叫做佛菩薩,這就叫做行菩薩道,這叫學佛。我們在世間無論是什麽身分,無論是什麽地位,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過什麽樣的生活方式,只要念念爲衆生,念念爲社會,念念爲人民,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人就是真正行菩薩道,他存這個心就是菩薩心,福報就像經中所說的無有窮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6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9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八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十七面,這段經文上一次講過,我們將它再念一遍: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前面已經做過詳細的報告,這裏面最重要的是心量,中國諺語裏面所謂的量大福大。爲什麽種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夠得這麽大的福報?這是往往我們初學佛,聽到經上講這些話,總不免懷疑;這個懷疑都是以世間人情來衡量,殊不知這樁事情,不是人情能夠想像得到的。這裏面的理論是因爲稱性,只要稱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塵,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法之殊勝就在此地,佛法的難處也在此地,難在凡夫總不能把心量拓開,總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報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極少的布施,福報都不可思議,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注解裏面有幾句話,在十七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我念給大家聽聽,‘若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若是假設,假設我們決定不是爲了求自己人天福報,布施的目的何在?‘盡回向法界衆生’,只希望一切衆生得福,一切衆生得利益,決定沒有想到自己,這個人布施的福報就大了。所以‘則不問施之多少,畢竟成佛’,用畢竟成佛這四個字來形容他福報之大,因爲世出世間的福報,沒有比成佛更大的;說到成佛,福報就達到究竟圓滿。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懂,然後我們就不會懷疑了。末後佛在此地做一個總結:

  【是故地藏。普勸衆生,當如是學。】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這一段,因爲上面講的緣故,種善因得善果,這樣殊勝的果報哪一個不希求?爲什麽衆生求不到?衆生所修的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得福有限,如理如法的修學得福無量無邊。可是理論跟方法一定要深入經藏,不讀經、不研究教理,你怎麽會懂得這個理論?你怎麽會懂得這個方法?所以諸佛菩薩、古來的祖師大德,常常勸勉我們‘經書不可不讀’,道理就在此地。再看下面這一段,第二是‘男女施福’,請看經文:

  【複次地藏。】

  這是又一次叫著地藏菩薩。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爲喻。】

  這一段經文也是常常引起大衆疑惑的,有許多人自己以爲,我在佛門裏面種福修善很大了,爲什麽不得福?在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誰能比得上?他當時以他的權力、以他的威勢護持佛法,建造寺院,曆史上記載四百八十座。平常我們佛家常講,建一座塔、塑一尊佛像,福報就不可思議,何況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一個寺院裏頭總不能說供一尊佛像,他造的佛像、菩薩像多少。布施供養出家人,他是非常喜歡人出家,人出家了,他一定布施供養,書本裏頭記載幾十萬人,這個福報多大!爲什麽在晚年還遭遇種種不幸,好像跟經上講的不一樣。福報決定是有,他的業力沒能轉得過來,這是什麽原因?心量不大,沒有智慧,這是佛家常講的修福不修慧,他修的是財布施,法布施好像也有,但是總是缺乏智慧,心量不夠大。

  所以達摩祖師見他的時候,他的態度用現在的話來講值得驕傲,他在佛門當中做這麽多好事值得驕傲,誇耀他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業,問達摩祖師: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跟他說‘並無功德’。達摩祖師說的真話,爲什麽並無功德?你有驕慢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要懂。布施真的是有功德,一傲慢就完了,功德就沒有,驕慢是火燒功德林。達摩是了不起的一個人,跟梁武帝談話不投機,梁武帝不護持他,所以他離開之後到少林寺去面壁,沒有人知道;這樣一位祖師大德到中國來,沒有人認識、沒有人護持。面壁九年,還算不錯等到一個慧可,傳他的法。如果當年梁武帝就護持他,禅宗發揚光大就早了,就不至於到第六代的惠能,早就發揚光大了。沒有人認識,這是沒有慧眼,梁武帝不認識人,真正種大福德的機會錯過,沒有能夠護持達摩祖師,機緣錯過了;關鍵就在謙虛恭敬,心量廣大,這都是智慧的表現。所以從梁武帝的態度上來看,他沒有智慧,心量很小,這是做許許多多的事、布施,得福不大,原因在此地。


  這句經文裏頭有個關鍵的字樣,大家要看清楚,‘善’字。並沒有說‘若男子、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關鍵的字眼。善的標準是什麽?《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就講得很明白,世間善的標準一定要做到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的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法講善有標準的。如果只說男子、女人,沒有說善字,那就我們普通人都有分,如果加一個善字,我們就想想我們合不合這個標準。但是這個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我們從頭到尾仔細去觀察,可以說它是一乘了義的大經;換句話說,善的標準還要提升,再提升一層是二乘善,就是聲聞、緣覺,我們中國人講的羅漢、辟支佛。‘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二乘善,我們這三句有沒有做到?還要往上提升,這個經是大乘經,大乘善的標準還要加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自利;自利而後利他,這是大乘菩薩,利他這才是勸化一切衆生,善男子、善女人是這個標準。換句話說,淨業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那還有什麽問題?我們剛才說量大福大,人家發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決定沒有爲我的心,沒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迷惑,是輪回心、凡夫心,念念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這是菩提心。

  所以這樣的人在佛法裏面“種少善根”,少到什麽程度?“毛發沙塵”,毛是我們身上的汗毛,比喻少;發是頭發,一根頭發;一粒沙、一粒微塵,這是形容你種的善根少,少到極處了。雖然這麽少,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不可爲喻,沒法子說得出來,佛都說不出來,所以大家要曉得,三寶是十法界裏面第一福田。可是佛法傳到今天,傳了三千年,免不了變質;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麽樣的商品,剛剛推出來是最好的,招牌打響亮,過個二、三年變質了,仿冒的也多,決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傳了三千年怎麽會不變質?在所難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嚴經》上所說,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形式上是個佛教道場,實質上不見得。所以你要想在佛門當中種福,你要看清楚這個場裏頭有沒有道,有沒有人在這裏頭真正修行,否則的話你種福就種錯了處所,你錯認了福田。你種下去將來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講錯,佛沒講錯,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東西當作真貨,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識貨,你吃虧上當。


  可是要真正能夠識貨也不是個簡單事情,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見識,智慧跟見識從哪裏來?‘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就是‘爲人演說’,爲人演說有很大的好處,所謂教學相長,不通過教學,開智慧非常困難。如果你真正發心教學、熱心教學,開啓智慧的機緣就多,你要不從事教學的工作,這個機會就少。你在教學當中,你準備的時候,你搜集參考資料的時候,往往幫助你覺悟,可是你不教學,你就不會找這些東西。教學過程當中,你跟接受教學的人這一問一答,看看他們提出的問題,常常幫助自己覺悟,所以在師道裏面常說‘師資道合’;老師教學生,學生資助老師開智慧,資助老師的智慧,資助老師的德行,給老師造成機會,這才叫教學相長,兩方面互相都有長進,要懂得這個道理。在此地注解裏面引經據論,舉了很多例子,這些例子裏頭的關鍵就是有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諸位記住這十個字,用這種心來布施供養修福,就跟經上所講的果報一樣。清淨心沒有汙染,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汙染、沒有分別,這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得福就大了。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地藏經》流通得很普遍、很廣,大概學佛的同修都曾經念過這個經,看到經上講布施供養的福報,所以很喜歡造佛菩薩像。造像福報很大,經上講常在人天,那就是不會墮三惡道,多數人天天念佛,還是要墮三惡道。諸位可以看看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一段總結裏面所說的。我當年學這一部經的時候,我看到這一篇非常懷疑,請教李老師,我說我看不懂。他講學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句就是‘念佛墮阿鼻地獄’;我不懂,念佛這福報很大,怎麽會墮阿鼻地獄?這不可能的事情。李老師聽我這一問:你問得好,你這個問題問得很重要,我不給你說,等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爲什麽他這樣做還會墮地獄?原因是用地獄的心來修福,還是要墮地獄。什麽是地獄心?貪嗔癡。他爲什麽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就是看到這個利益太大了,好像是做生意買賣,這是一本萬利,這非做不可,是這麽一個心,他不是善心;善男子、善女人,他把‘善’字忘掉。用貪嗔癡的心,用做生意貪圖利潤的心,那這怎麽行?

  我們居士林,李居士告訴我,從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這個道場,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這個道場是把它當作一個公司行號來管理,這個道場每年要收入多少錢,這個錢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夠多多的生財,目的在此地,沒有想到辦道,所以這個道場基金累積得就很多。李居士當了家,把這些錢全部拿來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時候非常不願意,他們眼睛當中李木源居士是敗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場這麽樣的興旺,我相信他們也會慢慢覺悟過來。一切供養是供給你辦道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免費供養大衆,誰敢做?沒人敢做。這個善門一開,往後怎麽收拾?哪裏來這麽多錢來供養?所以你沒有智慧不行,你沒有信心你不敢做。

  李居士有智慧、有信心,開張以來從來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菜、沒有買過油,大家知道居士林做這麽一樁好事,現在世界第一家,沒有第二家。每一天三餐一年到頭一天都不缺,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到這邊來自助餐,你都有的吃,我聽說還有全家人都帶來吃,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家裏可以不要開夥;不過到這邊是吃素就是,你喜歡吃素你就來,你不能吃素那就沒法子。許許多多的同修自動的送米、送油、送菜,吃的東西堆積如山,吃不了。吃不了又怕壞掉,所以老人院送、孤兒院送,一車一車往外送,吃不完。吃的東西,吃得很好,我去吃過幾次,他們有的時候要特別給我做幾個菜,我說不必,下面的菜端上來,我吃吃看,吃得很好。真正是布施供養,這個福報大了,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盤,斤斤計較,你那個能得多少利益?布施,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財,財多,布施法,法多。所以居士林這個道場,今天大家到這邊去參觀,它那邊興旺,人旺、財也旺,爲什麽會這麽興旺?布施,種福。


  李居士的心量大,還要建彌陀村,住到彌陀村裏面的人,只有一個條件—念佛,只要肯念佛,其他的什麽條件都沒有,一分錢不收,養你到老,四事供養;比今天全世界任何國家政府的福利政策都要做得好,哪一個國家照顧老人都比不上居士林,對於老人養老,老人的福利,天下第一。外地的只要你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佛弟子決定守法,不可以做犯法的事情,取得合法居留,彌陀村也養你老,你住在這個地方身心安穩,可以保證你往生,住進來你將來決定成佛、決定作佛,世界第一道場。昨天晚上跟我談決定辦佛學院,向政府注冊,他的構想是預科一年,正科生三年,研究生三年,教育期限是七年,學生到這個地方來完全免費,衣食住行都是佛學院來供養,不收一分錢,世界上誰敢辦這種佛學院?哪個學校都要收學費,都要交夥食費,這個佛學院一概不收,世間第一希有。這樣的道場,你在這裏面修一點福,那是真正種了福田。

  所以一個道場我們去觀察,第一要觀察它有沒有道風、有沒有學風,這個道場學的是什麽,修的是什麽,是不是認真在學習、認真在修持。如果這個道場大衆是認真學習、認真修持,這是如法的道場,在這個道場修福,果報才跟經上講的相應。是不是完全相應、圓滿相應?不見得。那是爲什麽?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沒錯,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萬利這個心到這兒來種福,你得福小,跟佛經上講的不相應,你一定會得福,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發菩提心,不爲自己,爲衆生、爲佛法常住世間,決不爲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經上所講的一樣。所以種福,第一個是真實的福田。第二個你有真正的善心,這個福報才是圓滿的。所以他後面,這個地方注解裏頭說,‘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衆生敬田’,他這裏說了敬田跟恩田,注解諸位同修自己去看。

  注解裏頭有幾話很重要,我念一念好了,第二十面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大論》雲’,《大論》就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上有一段話說,‘財爲惡心因緣’,爲什麽?財常常能引起人的貪心,貪心是三毒之首,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貪是惡心因緣。‘常應自舍’,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貪的禍害,所以他能夠常常舍,能把貪心放下。‘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哪有這個道理?貪是禍害,施是大福。你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他怎麽會不做?‘悭爲凶衰相,爲之生憂畏’,悭吝是你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這是凶衰之相,帶給人的是憂患、是恐怖。有錢的人惟恐自己的財富失掉,天天是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我常常聽人家講,商場裏作大老板的,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藥就不能睡覺,什麽原因?憂慮過度,這不是財害了他嗎?安眠藥吃多了,哪有不得癌症的道理?它起副作用,真的是凶衰相,佛說的話沒錯。‘洗之以施水,則爲生福利’,這首偈,這裏頭兩首偈。用什麽樣的方法把你的憂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爲你生大福大利,‘福無量’,爲什麽不肯布施?


  不肯布施,不知道布施的好處,他不肯布施。知道布施的好處,知道布施的利益,你就會歡喜布施,常行布施,盡心盡力的布施,福報無有窮盡。這個現象,團體裏面諸位看看居士林、看看佛學會,這個事實擺在眼前的;個人,你們也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你也可以看看我。我學佛就學布施,章嘉大師頭一天跟我見面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聽話,他老人家有智慧,看到我沒有福報而且又短命,憐憫我勸我修布施。我今天有這麽一點福報,是這一生當中修布施得來的,與過去生中不相幹。我們現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點因果,我這個人過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點智慧,所以老師說什麽我一聽就懂,這一生是非常艱苦,我們過這些苦日子,你們連作夢都想不到。

  昨天在居士林,永師來跟我說,他到大陸上看,看到印光法師那個房間—關房,晚上沒有燈,看書、寫字桌子靠著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動。我們今天有這麽多照明的設備,還嫌棄,現在人物質享受的福報太大了。我告訴他我們小時候念書,念中學的時候在貴州,抗戰期間,晚上上自修點的是油燈,一根燈草,那個光比蠟燭小多了。一支蠟燭如果用油燈來點,差不多要五根燈心,點燃那個光度才等於一支蠟燭;一根燈草,我們那時點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蠟燭的五分之一,我們就那樣讀書,你們想不到。現在人有福不肯讀書,我們那個時候窮到那樣還喜歡讀書。後面也是《大智度論》裏一首偈子,我們把它念念,就是注解的末後一行,‘《大論》雲。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衆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講的真話。佛教菩薩生活,六波羅蜜就是菩薩的生活,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涼、就得自在,就開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爲自利,這個人怎麽可能開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爲喻。】

  我們先看注子裏面說的,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論》雲,佛說二種施中’,二種施就是財布施跟法布施,‘法施爲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這是先引《大智度論》裏面所說的。然後再說,‘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你布施不是爲求名,也不是爲求財,也不是爲求利,也不是爲求權力地位,你什麽都不求。‘但爲學佛道’,佛道是什麽?真實智慧,真實的解脫,只爲斷煩惱,只爲斷憂慮,得清淨自在快樂,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衆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這就如理如法了。我們以清淨心,以無所希求心,幫助一切衆生,特別是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這是清淨法施。

  法布施裏面有財布施,我們出錢出力是財布施,我們存的心是法布施,沒有絲毫希求的欲望,沒有;念衆生苦,幫助一切衆生,是我們自己應當盡的義務。幫助哪些人決定沒有偏心,平等布施、清淨布施。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眼光要遠大,佛法的弘傳,利益衆生,最低限度我們要以全世界衆生爲對象,不是某一個地區,你一定要把心量拓開。如果是一個地區,這個地區好,另外一個地區貧窮落後,這個世界永遠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須全面的顧到,全面的教學、全面的提升,令一切衆生都能夠破迷開悟,社會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雖然一切衆生過去生中種的因不相同,這一生的緣不相同,覺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夠照顧,互助合作,免除一切爭端,就避免一切災害了。

  我們接著再看小注,‘若不爾者,爲市易法’,這就是說你沒有大慈悲心,你爲什麽到佛門來布施?聽說佛門裏面講‘施一得萬報’,這個生意好做,哪個生意一本萬利?原來佛門布施一本萬利,趕緊來布施,存這種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買賣,求利心切,這下看準了,一本萬利,可以賺大錢,這個心是決定錯誤的,不相應。下面又說,‘複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滅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怎麽入?與諸法實相應。怎麽相應?心相應,你布施時候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相應的現象是什麽?清淨不染,清淨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無論修什麽樣的布施,實在說佛法講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蓋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大類,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修學的不超越這三大類。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衆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務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薩是一個義務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學生亦複如是,這是智慧的教學,義務的教學,所以得福不可思議,這就入諸法實相。‘故福利不可爲喻’,這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的利益,沒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務,最近講《華嚴經》正好是這些鬼王、天王來代表十回向。大經裏面所講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後,就要爲大衆服務,爲大衆服務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將自己的智慧德能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一切衆生,這叫做回向。法界是範圍,這個範圍太大太大,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星球,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無量無邊,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這一段是講你造佛像、造菩薩形像、造轉輪聖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這段: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前面這一段是說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後面這一段是講他修福得福,這是遇到大乘經典,或者是“聽聞一偈一句”,聞遇大乘法少,可是他聽了之後他就能發心,發真誠心,“殷重”就是真誠,歡喜贊歎,恭敬布施供養,這是他所修的。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個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剛才講《觀經》上所說的淨業三福,他統統做到,他是這樣的人。遇大乘經縱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經義,佛在《金剛經》上教人‘深解義趣’,一偈一句雖然少,深解義趣那就不少;換句話說,他真聽懂了、明白了。

  唐朝時候,禅宗的惠能大師,那是個苦力,他靠賣柴生活,現在這個社會見不到。抗戰以前,抗戰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樣子,我住在福建,那時候的生活還有很多苦力,賣柴、賣水的,沒有自來水,挑水,到河邊、井邊上挑水在外面賣,一擔水那時候是三個銅板,相當於一分錢,那時用銅板。賣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裏面來賣,很辛苦,惠能是賣柴的。柴賣掉了,拿到錢要回去,這時候聽到有一個人在念《金剛經》,在房子裏面念經,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聽。從前的窗戶沒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聽不見,以前窗戶用紙糊的,冬天也是紙糊的,冬天的時候通常糊兩層;紙糊的窗戶,所以裏面說話,外面能聽得見。他是偶爾聽了幾句,聽到《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問他,他爲什麽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經的人天天念都沒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經讓善男子聽,善男子開悟了。你們想想看,《觀經》上講淨業三福,你細細看惠能有沒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養父母,他賣柴買米回家供養母親。雖然他沒有念過書,我們不知道奉事師長,可是以後他到黃梅參訪,我們就看到,真正是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非常明顯。沒有學,但是人家統統做到,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爾聽人家念經,機緣,這是緣分,這個緣分讓他成就一代祖師。他當時賣柴如果沒有聽到人念經,永遠就賣柴了,哪裏能夠聞到佛法?這一聽,聽個一偈一句,他真聽懂,真聽明白,所以他就發殷重心,他就贊歎恭敬,他就真正想學,真正打聽;你念的是什麽東西?他念的是經;從哪裏來的?從黃梅來的;他就有意思到那邊去學。

  此地供養,“布施供養”這四個字是法供養,法供養裏面最要緊的是依教修行供養。布施怎麽講法?布施是把從前一切的錯誤舍棄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學就是供養,這裏布施沒有涉及到錢財,這裏供養也沒有涉及到物品,沒有。舍妄學真,舍妄就是布施,學真實就是供養,這個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注解裏面給我們說明,他是引用《起信論》裏面講,解釋大乘,大乘經體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無量無邊。我們翻開經本看二十二面,二十二面的注解末後這一段很重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把它念一遍,第一行第二句。‘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法眼’,這是說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理論依據;怎麽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什麽?明心見性,那個福利益誰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報是明心見性。‘即使一偈一句,亦複增進菩提’,這是我們從六祖惠能事迹裏面,是非常明顯的看到,可以證實佛在經上講的真實不虛。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修法布施比過去方便太多,但是我們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誠、恭敬,現在我們起心動念還有私心,還沒有把自己舍掉,這就是布施福不如經上所說,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虛妄不實舍掉,善導大師教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一句話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實心爲基礎,從真實心裏面出發就對了,沒有一絲毫虛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實,無論修什麽法門,無論修什麽樣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議。末後這一段引用佛一段話,說明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事實,我們看小注第二行,二十二面第二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這是假設,如果說是有這種緣分,聽別人讀經或者是講經,你的時間很短,只聽他說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或書之竹帛’,在從前沒有紙張,在中國古時候用竹簡,把這些文字寫在竹簡上,諸位如果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漢朝以前的這些典籍還都寫在竹簡上面。帛是布匹,是絲織品,那時候沒有紙張,也有寫在這些絲織品上,也有寫在這上面的;現在就是書本、書籍。‘所有名字,於若幹劫,取彼和尚阿阇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這個話說的是知恩報恩。你怎麽會開悟的?是因爲別人傳授你一偈一句,給你這個機會,你有善根,聽了之後能夠深解義趣,你開悟了,你成佛了。傳授你一偈一句這是你的老師,是你的恩師,恩德多大?佛在這個地方舉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我們看到,報答不盡。比喻裏面講,你把老師擔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頂在頭上,再以一切音樂之具來供養,都報答不盡,這是一個真正知恩報恩的人。

  下面說‘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說於過,我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這個老師對你有恩,你對老師沒有恭敬心,還要常常說他的過失。老師有沒有過失?很難說。爲什麽很難說?有沒有過失在你自己起心動念,你以煩惱心看老師,老師過失無量無邊,你以清淨看老師,老師確實沒有過失,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沒有好惡,沒有好醜’,境是什麽?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一切物,給諸位說,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好也沒有醜,善惡好醜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惡心,看一切人都是惡人,看一切法都是惡法。蕅益大師這個話講得對。也正同《壇經》裏面所講的風動、旛動,惠能大師看出來,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你的心在動,一句話把事實真相道破。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諸佛菩薩示現表演,表演在迹象裏面五十三參有善有惡,裏面還有殺、盜、淫,善財童子還去參訪。殺、盜、淫在佛法講是三毒煩惱,菩薩示現,善財參學得無量功德。他怎麽會得到?如果我們要去接觸這些,必墮阿鼻地獄,爲什麽人家接觸成無上道?用心不同。我們用的是什麽心?菩薩用的是什麽心?所以這一段話很重要。下面接著說,‘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矣’,這地方引用佛所說的。末後這一句: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爲喻。】

  小注裏頭說,注解是引用《付法藏經》,佛的話,‘法是衆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能幫助一切衆生度過一切苦難,一定要靠佛法,所以佛法才是衆生的真善知識。佛法當中特別是大乘法,我們現在修學是大乘裏面最殊勝、最精華的部分,包括《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自己得到好處、得到利益,我們遵守佛的教誡,應當把這個利益、把這個好處,普遍的介紹給一切衆生,推薦給一切衆生。這是什麽?“回向法界”,不是自己獨享,應當利益一切衆生,決定不怕辛苦,認真努力的去做,有一天的生命就應當做一天,盡形壽把這樁事情做好,這就叫圓滿功德;不能怕辛苦,不能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將寶貴的命光空過了。菩薩如果說貪圖享受,這裏面可以得自利不能利他,佛法之可貴就在利他,要利他必須要舍棄自己的安樂。李炳老從前對我說,誰不喜歡去住山、去住茅篷?個人享受,享受大自然之樂,逍遙於山水之間,人生第一樂事,不能利益衆生,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人。佛菩薩、得道之人、明心見性之人,他確確實實可以享受,他得大自在了,可是他舍棄自己的享受,不辭辛苦天天勸化一切衆生,走進都市、走進村莊,只要有人肯聽、肯接受,真正是‘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他都很歡喜、很樂意、很詳細的爲他解說。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間斷,天天爲大家服務,爲大家講解,一直到老死從來沒有放棄,講經說法教化衆生的工作,這值得我們後人尊敬的,值得後人效法的。我們什麽時候聽過,在經上看到過,釋迦牟尼佛到哪裏去度假?沒看到過。現在工作很辛苦,天天在工作,還找個時間去度假,沒聽說釋迦牟尼佛去度假,也沒有聽到一千二百五十人去放個假,沒聽說過。我們這裏要辦佛學院,聽說還有寒假、暑假,還放個假,所以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多想想。將來辦佛學院勢必要放假,隨順世間,世間學校都放假。可是我們放了假怎麽辦?去幹什麽?希望大家學釋迦牟尼佛,放假到外面去講經說法,你把你這一學期所學的,假期當中找地方去講經,你這個假就沒有空過,利用這一段時間與一切衆生廣結法緣。你們有這個意思,我可以給你們安排,請海外各個地方發邀請函來邀請你們,放一個月假就講一個月經,放兩個月假就講兩個月經,沒有空過;不可以放假去遊山玩水,那就糟了!那這個假一放,你這一個學期所學的全光,都沒有了,你怎麽會有進步?進步就是念念锲而不舍,要明白這個道理。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這是布施,修複經典、塔寺的福報。他前面小注,後頭還有一段,第二十三面注解第五行,第五行後面這一段,我們把它念念,要緊。‘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這幾句是總結前面《佛說堅意經》裏面一段話,這一段話我們要特別提出來流通,把它印出來。這段話在二十三面第三行,大家記住,《佛說堅意經》,這一段經文是‘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此地一時是古印度,就是現在的四個小時,他們是晝夜六時,一時相當於現在四小時。‘不能一時半時可’,半時就是現在的二小時;‘不能半時須臾可’,你沒有時間聽二個小時,隨便聽幾分鍾也好。‘其福不可量’,下面我們把它換一個字,‘其福不可量、不可限也’,‘用不可限’大家好懂。這是經文,他上面寫個‘文’,這段經文。接著這段經文說,‘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我們用這段常常勸人來聽經,所以這段文很重要。你們看用打字把它打出來,打成一個小短篇,可以勸來人聽經。接著看下面經文: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

  經文上都講的是“未來世中”,‘未來世中’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夠具足這一個‘善’字的條件,非常希有、非常難得。

  【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這是講修福。佛的塔、佛的寺,“寺”這個意思前面說過,寺這個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永久的機構,這才稱之爲寺,不是臨時的設施,它是永久的。過去皇帝他的辦事機構稱‘寺’,宰相底下辦事的機構稱‘部’,常常可以改變、可以廢除,可以重新再建立來調整。皇帝下面辦事機構永遠不變,在中國從漢朝到清朝,可以說都不變更,所以寺是永久辦事的機關,我們要懂得這個字的意義。可是現在大家看到寺,連想法都不對,看到寺迷信,就代表迷信、代表鬼神,一聽寺跟廟就連起來,寺廟,這裏面是供鬼神、是搞迷信,這是很大的錯誤。過去佛寺是辦佛教教育的機構,佛教教育要永遠辦下去,不能夠廢止,不能暫停,所以用寺。但是現在許多人把這個字的意思都誤會,所以我們也要改一個名稱,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提倡,不要用寺院、庵堂,用‘學會’,學會是夏老提倡的。我們今天是‘佛學會’,我們不稱淨土寺,不稱彌陀寺,稱佛學會,讓人家看到這個名稱能夠耳目一新,不至於産生誤會,這個意見非常之好。我們讀到他老人家的書,就遵守他老人家的意思,我們成立的機構叫佛學會。

  遇到一些佛寺,塔是供佛舍利,寺是宣傳佛教育,弘揚佛陀教育。“大乘經典”,當然佛教育裏面最重要的法寶,前面講這是衆生的真善知識,是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遇到新造的,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我們新造這些經論容易,但是一定要造得精美,讓人看到之後生歡喜心,生起恭敬贊歎的心,所以經書不能夠隨便印;隨便印,人家一看,這個書他不生歡喜心,那是我們的過失。經本一定要印得好,盡量把它做好。我們這次印這部經書,諸位看到都能生歡喜心,這個本子不好找,我們在台灣這個本子曾經翻印多少遍,字迹都模糊,我用的這個本子是老本子,這裏頭字迹模糊,所以我就想到怎麽樣去找原來的版本。

  上一次我到香港,我就很留意去找,還是佛菩薩保佑,到‘中華佛教圖書館’找到一本,這是第一次在香港印的本子,續朗法師印的,這個本子很舊,紙也變黃。又有一次我去看覺光法師,覺光法師打電話找我,我們見了面,到他那邊吃一餐飯,看到他那裏頭書架上有這一本,這個本子同樣的版本,但是比常懷法師那裏保存得好,他放在書櫥裏面很幹淨,我們把這兩本都帶回來了。原本前面圖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我們到台灣又特別找到原來的圖,彩色的圖,我們現在印的本子比那個本子就好太多,比原來本子還要殊勝。我們送了十本給常懷法師,也送了十本給覺光法師,我們要他一本送他十本,送給他的比他給我的漂亮多了。我們這樣做,以後看到他那裏有好書拿來,他才肯給我們,知道是給我們不是白給,有回報的。我們拿來之後印了二萬冊,聽說台灣現在有很多人看到這個本子這麽好,他們也都想印,發心,好!大量去印,我們的版放在台北世桦印刷廠,原版在那邊不需要再用制版費,歡喜印的話都可以拿那個版去印,那成本就更低了。新的我們東西一定要做得好,做得莊嚴,人家看到之後生歡喜心,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所以經書要做得不夠精美,這就達不到,這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的,盡可能要把它做好。

  “若遇故者,或毀壞者”,‘故’是舊書,舊書的價值高,高在哪裏?第一個它傳得很久,經過許許多多人讀過,年代久遠證明這個經是真經,如果是假的、僞造的早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它有曆史的價值。又經過許許多多高僧大德讀過,要用現在話說它的磁場不一樣,新的東西怎麽樣也比不上舊的,諸位要曉得,它有紀念的價值,它有很強烈的攝受力。可是東西傳久了會損壞,我現在手上大概還有三、四十本明朝時候的書,算算差不多有六百年,紙張很脆弱,一翻惟恐它破損,所以我現在這些書怎麽去讀它?影印,我讀影印的本子,原書保存,不要常常去翻動它。在此地不方便,在台灣比較方便,在台灣我就拿去裱褙,就像裱畫一樣,裏面再托一層棉紙,這層棉紙托了之後,這個書至少再又可以保存一千年。因爲我現在這些書,多半是毛邊紙印的,不是很好的紙,普通的毛邊紙,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所以現在一定要修補。修補就是要裱褙,裱褙之後再把它裝訂起來,這就又可以延長一千年的壽命,這屬於古董。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不要認爲這是破舊的,破舊的應該丟掉,破舊才有價值。真正內行人、識貨的人,我們在台灣故宮博物院,外行人喜歡看什麽?看明清的玉器,那是非常精美。內行的人看什麽?看三代夏商周的銅器,破銅爛鐵,東西都不完整破破爛爛的,有的只是一個碎片,無價之寶,哪裏是明清這些金銀玉器能夠相比的?比不上,它有它曆史的價值,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

  舊的經書我們要修補,舊的塔寺也要把它修補出來,關於這方面我們是遠遠落在日本人的後面,我到日本去參觀、去參學,我對於日本人保護塔寺、修補故舊,我真是佩服到五體投地。他們這套東西從中國學去的,學去之後一直保存到現在,能保存這麽久嗎?他是每年都修,這個柱子蟲蛀掉了,還用同樣的木材、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形式把它換下來。所以你到日本去看,寺廟莊嚴,漢朝時候的模樣,日本人是唐朝時候留學的學生最多,學去的都是古代的建築,中國有許多飛檐,飛檐是明朝時候的、明代的,漢唐時候還沒有飛檐,所以你到日本去能夠看到漢唐時代的建築,跟中國古書裏面記載的完全相應。我們現在讀《禮記》,看到那個時候人生活方式有很多看不懂,到日本就懂了,他所講的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穿的衣服,日本人穿的和服,日本的服裝,和服也叫吳服,說吳服你就有印象了,吳是江蘇,吳越時代那個時候的服裝,日本人傳過去到現在還穿,還是那個樣子,日本保存了中國古代的文化。他們這些修補塔寺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決定是用原來的材料,用原來的樣式,統統翻新,但是跟過去完全一樣,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我們到那裏去參觀不能不佩服的。

  日本人他能夠吸收西方人最新的科技文化,對自己固有的東西他能保持,他沒有把它丟掉,這是比我們中國人高明之處。甚至於日本人一條古道,道路都不肯破壞,開新的道路是開在古道的旁邊,另外再開,古道保留,古道是石子鋪的,馬車給觀光客,觀光客行走他的古道,坐他的馬車,很有趣味。我那個時候,我到日本去參觀大概是二十多年前,我印象很深刻。在中國實在講可以恢複幾個古城,你們前天中秋節到唐城去聚會,在香港有個宋城。實實在在講,如果在中國能夠把開封恢複到宋朝那個時候面目,西安恢複到唐朝那個規模,一個唐城、一個宋城,大的,裏面人可以什麽事情都不要做,觀光旅遊賣一點小吃就賺錢,全世界的人都會到那裏去參觀,哪個不想到那裏去看看?看看唐朝時候人的生活,宋朝時候人的生活,在那裏服裝完全恢複到那個時代,用具也是那個時代,到這個地方來觀光旅遊我們來接待你,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好事情。這個構想我是參觀日本的時候有這個觀念,不要以爲沒有收入,收入可觀,大收入;你賣紀念品,藉這個機會來宣揚中國文化,利益無量無邊。我在美國參觀一個丹麥城,那個城市不大,是歐洲人移民,丹麥,他們裏面建築生活方式,完全是丹麥人舊的生活方式,進到那個地方就等於是你到丹麥去了,很有意義、很有趣味!那個裏面街道上還是行的馬車。這是保存古文化,有價值、有意義。此地是教我們如何修複舊的塔寺,舊的經書典籍,應當要重視。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7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39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九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二十三面,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這一段經文裏面前半段介紹過了,後面這一半是講遇到舊的。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獨立能夠經營的,能夠修複的,所以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好,功德非常殊勝,如果自己沒有力量,應當勸導大家共同發心,都是無量功德。至於經典修補之後,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古時候有一些家庭裏面藏寶,代代相傳,大家庭制度可以傳之於久遠。現在的家庭,小家庭制度,而且常常遷移;不像中國過去選擇一個處所建立房舍,這一住真的住上幾百年,老家;現在人常常搬動,在外國插個牌子隨便就賣房子,家就賣掉了,所以保存這一些古迹就非常困難。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應當要有智慧,最好給學校保管,或者給政府圖書館去保管。在中國大的寺院叢林,我們知道它能夠傳之永久,這個可以保管,像中國四大名山,這些道場不管怎麽樣的變化,這個道場都會傳下去的,它這個地方有藏經樓,可以藏在那個地方,這是藏故,故舊的;修補好了以後,藏寶收藏的這些地方。更重要的這些舊的,我們可以把它翻印;翻印,複印本可以廣爲流通,原本讓它妥善的收藏,複印本要廣爲流通。甚至於可以把它輸入電腦,輸入電腦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原版輸入,現在用照相技術,可以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原來的字體,這是很有藝術價值;另外一種重新做版,重新做版放在網路上流通,這個方法都好。


  總而言之,佛法著重在流通,不著重在收藏,你收藏起來利益誰?所以一定要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市面上世俗人印經,後面‘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還情有可原。如果是佛家四衆弟子,或者是道場,如果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麻煩就大了,你一生修行再好,功德做得再多,你還不免墮落。什麽原因?你障礙佛法的流通,這個罪比什麽罪都重,你做再多的好事抵不過這個罪過,你讓多少人法身慧命被你這幾個字斷掉,所以這個利害得失,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凡是能夠利益社會、利益大衆,流通是布施,前面跟諸位說過,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智慧,你不肯布施,障礙布施,不但你受貧窮的果報,還要受愚癡的果報;愚癡就太可怕了,造作一些極重罪業的人,根本的原因都是愚癡。三惡道受報,時間經上講無數劫,要遭這麽大的難,都是不明這個道理,一念轉過來了,發心布施、發心供養,得無量福。

  請看底下這段經文。小注裏頭有一段話,我們把它念一念,在第二十四面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若遇毀損破壞者,即當修治補完,經營料理’,這一句專門是講大乘經,大乘經論,‘昔賢雲’,古人說,古大德說,‘或開閉箱箧,蟲蠹朽爛,或挽脫漏訛,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罪法寶,有違佛制’,這是古大德的教訓。書籍放久了會生蛀蟲,所以藏書責任很大,一定要常常去翻書,不看也要常常翻動它,以免蛀蟲。中國這些書籍因爲紙張跟外國人不一樣,每一年曬書,除去它的潮濕,現在科技發達可以不必曬,曬很麻煩,可以用除濕機、用幹燥劑來代替,所以說不必曬書。在外國圖書館裏面,我們看人家空氣的調節,溫度的控制,非常嚴格,所以書籍能夠長遠保持得完好,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特別是在中國國內這些藏經樓,負責管理經藏典籍,應該在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去參觀、去學習;現代化的這些設施,我們一定需要,這是用來希望典籍能夠保持完美,能夠保持長久,道場這筆費用決定不能夠節省。前面說過,經藏就是我們的真善知識,佛陀不在世,我們修行證果所依靠的就是經藏。


  下面幾句話很重要,往往我們都疏忽,‘若不能修治,不可燒化’,有很多人不懂,佛經破了,破了燒掉,這個有罪過。你不能夠補,你要找有人肯發心修補的,這一樁事情一定要注意到。下面他引用的是‘如五百問雲,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可不可以燒掉?這是講戒經,沒有人看,沒有用處,破舊了,可不可以燒掉?‘答:不得。不知有罪,燒,舍墮’,這是不知罪,燒,這是舍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破僧是破和合僧,這個罪過重了;‘亦如燒父母’,造的罪業多重。今天我們想想看四衆同修當中,造這樣的罪有多少人?隨意的毀棄經藏,造極重的罪業。當然有許許多多人不知道,不知道會有這麽重的罪,他造了;這裏講得很清楚,不知道造這個罪輕,知道造作那個罪極重;燒父母、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墮阿鼻地獄。不知而犯的,雖然沒有這麽重的罪,果報還是在三途。如果犯這種罪一定要真正忏悔,忏除罪業,發心修善,發心修補塔寺,修補流通大乘經教,這才叫真正的忏悔。下面經文這是講果報: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爲諸小國王。】

  這是講發心修補故舊的塔寺、經書,這些人他們果報得“三十生中,常爲諸小國王”。小國王在現代就是縣市長,我們看看古印度那個時候,跟中國三代、春秋戰國的時代,《史記》裏面記載,大國百裏,小國有二、三十裏,它的疆域就這麽大,二、三十裏是現在的鄉鎮長,方圓百裏大概就是一個都市。在古時候這些小國一個國家,周朝時候八百諸侯,就八百個小國。這八百個小國分布在哪些地方?黃河流域跟長江流域這一帶,現在講中原地區,這一個地區占現在整個中國面積不太大,很小的一個地區,裏面有八百個國家。諸侯就是小國王,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鄉鎮長,這都是佛經裏面講的小國王。可見得現在這個社會能夠作鄉鎮長、作縣市長,無論是中央任命,或者是地方選舉,都是過去生中修福,不修福他當不上。不過有一點不相同,從前在帝王時代這些小諸侯是世襲;換句話說,他的任期是終身制,老一代死了,兒子再繼續做,那真有福報,福報真大。現在人修的福報比不上古人,福報小,爲什麽?任期兩、三年,可能一任就完了,頂多連任一次、兩次,那就很難得,說明現在人的福比古人要薄,都是前生所修的的因。

  【檀越之人,常爲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檀越”是領頭做的。由此可知,如果是獨立經營,他就作大國王,跟大家一起來經營就作小國王。這個地方修因果報,我們要細細去思惟,你才能夠了解,了解之後就曉得我們應當怎樣修福。佛法非常重視修福,不是學佛的人不修福,那你就完全錯誤;佛教給我們不要享福,要修福,這是佛的意思,我們要懂。有福報給一切衆生去享,不要自己享,爲什麽?因爲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沒斷,往往享福就會迷惑顛倒,就會墮落,爲了防止這個副作用,所以佛教給我們不要享福。佛常常贊歎苦行,苦行人道心堅固,不會退轉,苦行僧修福,不是不修福,所修的福報讓大衆去享受,這就是更大的布施。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毗盧遮那如來,在淨土經裏面看到阿彌陀佛,我們看到那個世界的依正莊嚴,福報無比,佛是不是自己享受?沒有,佛將他的福報提供給十方,一切往生到他那個國土裏面的人給他們享受,阿彌陀佛也如是,給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淨土的人給他們享受,不是自己在享受。

  那我們要問:阿彌陀佛自己到底有沒有享受?這個問題你們自己好好去想。阿彌陀佛發願接引往生的衆生,你要知道十方世界念佛的人有多少,往生的人有多少,阿彌陀佛統統要去接引,在我們想一想阿彌陀佛忙得不得了,哪有空閑?可以說每一分、每一秒鍾,他都要去接人,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事情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做不到!阿彌陀佛有能力,他能化身去,我們沒有辦法化身,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同時接引無量無邊往生的人,他有這個能力。我們在《無量壽經》,看看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願願都兌現,沒有一條是虛願,這是學佛最上乘法。《地藏經》上所說的多半是業障極重的衆生,所以經上常常講到果報人天,偶爾提提將來決定作佛。我們看底下一段: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這是總結前面所說。“未來世中”就是指我們現代,“善男子、善女人”是修福之人,“布施供養”,“修補塔寺”,“裝理經典”,是他所修的善業,他做的善事。這些善事,現代有許許多多人不認識,疏忽了。譬如講到印經、造佛像,這個世間很多有財富、有地位、有勢力的人,聽到之後他譏笑這是迷信,這些事情他們一毛不拔,而且還勸阻別人來做這個事情,這是迷信,你幹這個幹什麽,這種對人有什麽好處?他們提倡的是什麽?社會救濟,社會慈善事業他們贊歎,他們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做,救濟社會苦難的衆生,救濟病苦的衆生,現在所說的慈善福利善業。因爲社會提倡,政府重視,知識分子贊歎,於是佛門弟子也走這條路,把這個事情當作正經事情來辦理,而對佛法看輕,以爲我們學佛,學佛就是要做社會福利事業,舉世贊揚。這個事情到底對不對?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完全對,這個話怎麽講法?社會福利事業是要做,佛法的福利沒有人知道,大家統統做慈善事業,能不能挽救社會?不能,社會還是趨向動亂。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斷惡修善,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目標是這個社會長治久安,幫助衆生覺悟,抛棄煩惱、抛棄欲望,開發自性智慧德能。

  慈善救人的病苦,如果有方法叫人不病不苦,豈不比你去救苦要高明得多?有沒有方法?有,大乘佛法就是這個方法,能教一切衆生不病不苦。佛法的教學,通常是以兩句話顯示它的宗旨,‘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善事業是救苦,還得不到樂,只是把苦的程度減緩一點而已,沒法子得樂。樂是要覺悟之後他才得樂,心開意解,法喜充滿,這要靠佛法。佛在經上講,在三寶裏面布施供養,修補塔寺,印送經典,這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你們講慈善救濟,這是世出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慈善救濟,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脫輪回;不僅僅是三惡道,幫助人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薩,世間什麽樣的慈濟事業能夠跟這個相比?曆史上古今中外不乏大慈善家,他們對社會展開極大的財物來做救濟的工作,他的福報有限,當時有人贊歎,過後之後世間人就把他忘掉,甚至在曆史上查也查不到,煙消雲散。從事教學的工作,釋迦牟尼佛、中國的孔老夫子,他們兩位在世的時候沒有財力,沒有做過財布施,他們所做的是法布施、無畏布施。如果要說財布施?他的體力、勞力,佛法講內財布施,傳到今天兩千五百年之後,這個世間人聽說他們的名字歡喜贊歎,殊勝的業因果報,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要曉得,財布施人家能得到的利益是身得利益,法布施別人得到的利益是心得到利益,心得利益,身決定得利益,可是身得利益,心未必得利益;心裏面離不開煩惱、離不開憂慮、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這決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別、執著,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即使這個身再貧賤他也快樂,孔老夫子的學生顔回就是一個例子;他非常貧窮,生活得非常快樂。今天有一些同修聞到佛法心開意解,得到佛法的利益,這些人你送財物給他,他不要,他對這個沒興趣,他的財能舍,他需要的是佛法,你送他一本經書、送他一卷磁帶,他看作珍寶,他把它當無價之寶,這種人覺悟了,在佛法裏面講開悟了。這種人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現前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在財富,將來決定能夠往生不退作佛,諸位想想還有哪一種布施供養能夠跟這個相比?

  很可惜世間許許多多人不知道,他們不知道我們不能怪他,我們反過頭來要責備自己,他爲什麽不知道?沒有人跟他講,他怎麽會知道?所以今天社會廣大群衆對佛教産生誤會,過失是誰?過失是我們出家人沒有盡到責任,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曆代傳法的祖師,我們沒有盡到責任。出家是幹什麽的?弘法利生,大家都知道,你也會說。弘法利生的事情你做了沒有?你是怎麽個作法的?疏忽了,所以過失在我們自己。不但對不起佛祖,我們也對不起廣大的衆生,讓他們産生誤會,讓他們當面錯過修福的機緣。事實真相明白之後,自己要修忏悔,要認真努力修學,盡心盡力把佛法介紹給群衆,介紹給一切衆生,這才是真正忏悔,才能消自己過去的罪業。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這是講回向跟不回向。如果你不肯回向,你的果報像前面所講,‘三十生中,常爲小國王’,縣市長、鄉鎮長,你得這個福報。如果你能回向法界,“回向法界”是什麽意思?我所修的福我自己不要享受,我願意將我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衆,給大家去享受,這個功德大。《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法界即是一心’,以一心來修福、來修善,善福就等同虛空法界,它就大了。“上妙樂”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這個樂我們說不出來,說出來也沒人懂,爲什麽?沒有經驗過,哪裏會懂得?人間天上果報不能爲比,這是回向。所以明白人、覺悟的人,念念爲衆生、念念爲佛法,這是菩提心菩薩心。再看底下的一段經文:

  【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假如你所修的這些善,前面所講的布施供養,修補塔寺,經理這些典籍,你做的這些善業,如果是只爲自己做,或者是你爲一家,果報小了,果報就三生受樂,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這是講你是爲自己、爲你一家,“舍一得萬報”;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得來生福報。注解裏面引用《五苦章句經》的幾句話,提醒你自家眷屬真相是什麽。這一段文在第二十八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它這裏有‘自家眷屬者’,這是給你解釋什麽叫自家眷屬。‘《五苦章句經》雲’,這佛說的話,‘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這是講家,自家眷屬。佛說有五個因緣,如果不是這五種緣,決定不會成爲一家人,不會成爲一家眷屬;眷屬裏面有朋友,知識就是朋友,你的好朋友。

  五種因緣第一個是‘怨家’,小注說‘父子互相殺害’,怨家;第二是‘債主’,‘父母財子散用’,生了一個敗家子,父母辛辛苦苦慘淡經營置的這些産業,到他手上幾天就敗光,債主!父母欠他的債,他來是討債的。第三種‘償債’,還債,那就是父母是債主,兒女是來還債,所以兒女他在外面賺錢,賺了供養父母,這還債的;對父母並沒有什麽孝敬的心,對父母沒有恭敬,但是在物質的受用不會給他缺乏,他會供養得很周到。這裏面也看欠債多少,如果兒女前生欠得多,對父母的奉養就很厚,如果欠得少對父母供養就很薄,在現在社會我們都能看到。第四個是‘本願’,乘願再來,乘願再來這裏面就有恩德,我們講報恩,這一類的兒女對父母有孝順心,有孝敬之心,這是本願。第五種是‘真友’,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志同道合,這一生又遇到了,這是真正善知識;前面裏面講知識,就是這種因緣,真的同參道友。這是說明自家眷屬包括的範圍,如果我們一切修學的功德是希望自己得利益,希望我一家人得利益,這個心量很小,果報也就有限,只能夠三生受樂,這就叫舍一得萬報。


  所以我們修學修善、修福,心量一定要大,用心一定要真實。有很多人,譬如中國大陸這些水災,有很多人聽這個消息,還是不肯發心,我問他爲什麽?他說我們救濟的錢,是不是真的會他們得到?是不是會當中人剝削去?他常常有這個憂慮,把行善中斷掉,這個機會錯過。一定要曉得各人有各人的因果,人人都怕被當中人剝削,這些苦難人沒人救濟,即使被剝削也不在乎,我們也要做;你自己不能親手去布施,必須要通過第三者,不能不做。布施供養當中佛法更是重要,爲什麽?懂得佛法的人,相信因果的人,我們托付他,他就一定會做得圓圓滿滿。請看最後這一段: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佛在此地總結,意思無有窮盡。這一句話說明,你所修的因跟所得的果報,就如經上所說的。注解裏面有幾句話非常感歎,我們看注解的第一行,從下面看起:‘總指王臣男女等,所修之因,所得之果,故雲其事如是’,其事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說的業因果報。‘無奈世人,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這兩句話說盡了衆生相。社會大衆相信佛說的人做了,沒有盡力,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所以得福不如經上所講的果報,爲什麽?你沒盡力。我們看到有很多人,修福的人,看到他有業障,他業障轉不過來,於是就讓別人懷疑;他常常做慈善善業,常常做好事,他自己的業障沒轉過來,佛菩薩沒保佑他;反而引起社會大衆,對佛法修學喪失了信心。他修福爲什麽轉不過來?沒有盡力,他有十分的力量,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那怎麽能轉得過來?

  我們看到現在世間許許多多富貴人家,在社會上大企業家,富商钜子。過去我在台灣,有一段時期台灣的瑞三煤礦的董事長請我講經,在他家裏講,他把家裏一個廳布置一個講堂,大概可以容納一百多人,李建新居士,在台灣很有名。晚年的時候得老人癡呆症,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大概拖了十幾年才走。爲什麽他轉不過來?福報太大,財富太多,做這一點小事對他來講九牛之一毛,何況做得沒有真誠恭敬心,所以業力轉不過來。如果是如佛在經上所說的,你要盡心盡力的布施供養,什麽樣的業障都消掉。你想想你財富是不是真的統統舍掉?舍不掉的,愈舍愈多,世間人不相信。我有一千萬財産,我舍一萬就了不起,我今天做一萬的功德,千分之一,他就覺得很值得驕傲,比別人都做得多,怎麽能轉他的業?他要拿全部財産統統舍掉去修福,後面財富立刻就來。

  你要問這個話有沒有事實來做證明?有,春秋時候的範蠡就是個好例子。這是越王勾踐的大臣,絕頂聰明的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複興自己的國家,他深深明了勾踐之爲人,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國家有難的時候密切合作,沒有災難的時候他有嫉妒心,不能容人,他了解。國家一恢複,他就偷偷的跑掉了,改名換姓,他改名叫陶朱公,做生意、做買賣。從小生意做起,沒有幾年發大財,發了財之後全部救濟貧苦,全部捐掉了;從小本生意再做起,沒幾年又發了,三聚三散。從這個事實證明佛所講的話沒有錯,你命裏頭有多少財富怎麽丟都丟不掉,你丟幹淨了沒幾天它又來了,命裏頭有的,哪裏會丟得掉?

  今天世間人不相信佛的話,認爲我這麽多財富丟掉之後,明天吃飯誰給我吃?我明天日子怎麽過?想到明天,想到明年,想到還有一輩子,想到還有子子孫孫,就一毛都不肯拔了,這是個錯誤的思想。不肯舍,福報很快就享完,享完之後後續沒有了,那才叫真苦,他不懂得愈施愈多。世間人信佛的人,實在講信佛的人很差勁,爲什麽這麽差?佛法的道理了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入,信心沒建立起來。這個原因還是我們這些出家弘法的人沒有盡到責任,沒講清楚、沒講明白,一個沒有清楚、沒有明白的人,聽到法師講就相信,那個難!有,不是沒有,那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雖然不了解,老師父給我講的我相信,我相信他,他肯真幹,這個人少,不多。多數人都是‘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兩句說盡了世間衆生相。

  下面他是引事證,《譬喻經》上說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就行,我們在此地不必多說。我們舉範蠡這個故事,這是中國人讀書人都知道的。在過去中國大陸供財神,供財神供誰?供範蠡,很有道理。現在供財神,我不曉得供誰?也許財神換了人。在台灣是把關公當作財神,很沒有道理,關公跟發財有什麽關係?沒道理。關公是講義氣,確實義薄雲天,是個知恩報恩的人,這一方面值得提倡,值得人尊敬;說拜關公會發財則未必。因爲在曆史上去看的時候,讀他的書,他與發財好像沒什麽關聯,請關老爺去當財政部長人請錯了,請他當國防部長可以,請他當財政部長就錯了,他不是個理財的人。請範蠡作財神爺非常有道理,他真的是發財有道,他有方法,他那個方法跟佛講的沒有兩樣,一個道理。

  我們學佛要把理搞透徹、搞清楚,然後信心建立,真正肯幹,自求多福,所以你要圓滿的福報,你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財布施你的財用不會缺乏,也就是你物質享受,即使在大災大難當中,你也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有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裏面第一采取素食,素食是無畏布施,絕不傷害一切有情衆生,不食衆生肉,培養慈悲心,無畏布施。心地慈悲,小動物看到你都很歡喜,不會傷害你,會跟你很親近。第二要常常存心,全心全力幫助一些苦難的人,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他沒得吃,我們供養他飲食,他離開恐怖、離開憂慮;他沒有衣服穿,我們送他衣服穿,使他能夠保暖,不怕挨凍,這也是無畏布施;凡是幫助衆生得到身心安穩,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自己健康長壽。今天大陸同胞遭受這麽大的苦難,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去做,不怕舍,知道舍得愈多得福愈多。

  注解裏面在末後的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禅誦,亦當布施作福’,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教導後世的弟子學生,你們在行道修行,不但是要持戒、參禅、讀誦大乘,這是你日常的功課,‘亦當布施作福’,你要懂得常行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要做。接著我們看‘《大愛道經》雲,今世滅罪,後世得申’,申是伸張。‘有財不施,世世受貧’,這是什麽?吝啬。吝財就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就得愚癡的果報,吝惜無畏布施就得病苦災難的果報。這個世間人所有的一切受用怎麽來的?你相不相信?信不信佛說的?果然要相信,我現在貧窮趕快要修布施,爲什麽?才能夠脫離貧窮。貧窮,我沒有東西施,你再想想有沒有?我今天吃都吃不飽,吃不飽我願意餓一餐,把我這一餐省下來布施給別人,你也行了布施,哪有不能施的?真正有布施供養的心,布施供養的事,前面講‘一塵一毛、一沙一渧’,布施的事很少,心廣大、心真實,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佛給我們開的道路,貧賤之人也能修布施得大福報,這個天道才公平。

  接著說‘故入道必以智慧爲本,智慧必以福德爲基’,這兩句話講得好,不能夠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佛經上有兩個故事,修行人一個人偏重在修智慧,一個人偏重在修布施,這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偏重修智慧的這個,修禅定、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錯了。雖然證得阿羅漢果沒福報,常常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羅漢托空缽’,挨餓,很苦!誰知道你證阿羅漢?人家看到你就討厭,沒有緣分,沒人供養他。修福的人倒是不錯,但是落在畜生道,變成一個大象,投胎投一個大象。這個大象有福報,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國王出去都乘這個象,這個象那當然供養的好,多少人伺候它、喂它,出門滿身披著璎珞,珠寶披了一身,‘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福報大了。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所以成佛,佛稱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兩種,一個是智慧圓滿,一個是福報也圓滿,所以佛是福慧雙修。佛沒有教我們不修福,你要認爲佛教我們不修福,你就完全錯了,那佛怎麽能稱爲二足尊?

  但是佛常常警惕我們、警告我們,修福不要享福,怕享福迷了;如果你享福而不迷,行!那佛也贊成你享福。所以到什麽時候可以享福?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爲什麽?不會迷,見性不會迷了。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他會迷,所以小乘,佛贊歎苦行。我們在佛的弟子當中可以看到,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而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他不是貧窮之人,出家之後修苦行,吃人不能吃的苦頭,他歡喜、他樂意,給初學人做個榜樣。在《華嚴經》裏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那是代表大乘的,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他家裏面、院子裏面,樹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那是表大乘法。大乘是可以享受,他不迷,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我們是什麽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實實在在說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我們完全是凡夫,這個要知道。凡夫要不念佛求生淨土,沒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爲學了大乘法,以菩薩自居、以菩薩自豪,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自己確確實實是凡夫。大乘經我們讀了、聽了,增長不少的見聞,如果真聽懂、真覺悟,應當發心認真努力去修學,這就對了。

  本經正宗分就講到此地,下面經文是屬於本經的流通分,請看經文。《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三十一面,‘地神護法品第十一’,從這以下是本經的流通分。流通分裏面有三品經:‘地神護法’流通,‘見聞利益’流通,‘囑累人天’流通。我們看《地藏經》的架式,經文不算長,自古至今這個本子有作一卷,也有作兩卷,這個地方是作三卷,上、中、下三卷;經文不算太長,在架式上是大經的架式。我們看通常一般經典,大乘經也不例外,流通分只有幾行經文而已,序分也只有幾行,流通分也只有幾行,唯有大經序、正、流三通分量都相當豐富。本經的序分占了一品,‘忉利天宮神通品’,流通分占了三品,這是大經的架式,像《華嚴》、《法華》這種方式,《無量壽經》也是這個情形。我們從架式上看就知道,它是大乘當中最重要的經論,可以說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確實如是。流通,流的意思取水,水是流動的,流傳三世,通達十方。

  佛教導我們,佛法要廣利一切衆生,任何一個人,出家二衆、在家二衆,你只要是皈依佛門,做佛的弟子,你就有流通佛法的使命。所以佛在每一部經末後,都勸我們流通這部經典,傳持這一個法門,這是大慈大悲,幫助如來廣度有情;如果我們不能盡到這個責任,縱然自己修得很好,也對不起如來。世法裏面重視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你自己本身對父母孝養得再好,可是你沒有後代,沒有人繼續香煙,你這只到你這個地方就斷了,這叫大不孝。佛法亦複如是,祖祖相傳,傳到我,我修得也不錯,學得也很好,如果不能把佛法傳給別人,佛法到我這裏斷了,修得再好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超越輪回,爲什麽?你的所作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傳法的祖師大德,怎麽忍心到你這個地方就中斷了?一定要傳法,代代有人,使佛法常住世間不至於斷滅,這是流通的深意,我們要明了。

  在佛法修學裏面,我們在這一部經上讀過,正宗分讀過,什麽功德最大?什麽樣福報最大?流通。前面給你講,修補舊的塔寺、修補舊的經書,這都是流通。身行,身做出榜樣給人看,這是用身來流通佛法,做出來給大家看,示現;口宣說是流通。不能怕累,你看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給我們示現,他也示現老,他也示現病,可是老、病對於講經說法沒中止過,別人勸他停一停,他不能停,利益衆生。這一些示現都是教我們後人,不要以爲老、病可以休息,可以退休了。釋迦牟尼佛臨終還講《大涅槃經》,這個經是在臨終之前三個月講的,最後的遺教。他從忉利天宮下來之後,一日一夜講《大涅槃經》,就圓寂了。告訴我們到死都不休息,這是什麽精神?佛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不是只是說說,勸導勸導我們而已,不是,真做出榜樣,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牢牢記住的。特別是發心出家,出家就要學佛,學釋迦牟尼佛,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盡形壽就做弘法利生流通佛法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是諸佛如來的傳人。請看經文: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诃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衆生。】

  “堅牢地神”是閻浮提大地的地神,地神我們世間人常講,土地公、山神這都是屬於地神一類。土地是地神之小者,管轄這個地區很小,一個鄉鎮、一個鄰裏。堅牢地神是總地神,管閻浮提,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管這個地球,地球大地他管,地堅固所以稱他爲堅牢地神。注解裏面注得很詳細,這是《阿含經》裏面佛跟比丘講有四大天神:第一個是地神,第二個是水神,第三個是風神,第四個是火神,地水火風這四大。地神也參加了這一次法會,聽完世尊講經說法之後,他出來向佛請法,首先說出他過去的經曆,他說“我從昔來”,這就是由他過去一直到今天他所見到的。“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诃薩”,我們從這一句話看,這個地神的修行時間很長。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堅牢地神也是法身大士示現,他在過去生中曾經經曆無量菩薩摩诃薩,他親近過、布施過、供養過,親近過這麽多的菩薩摩诃薩;摩诃薩是地上菩薩,菩薩是三賢,三賢十聖的菩薩他曾經經曆過,布施供養過無量無數。“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衆生”,這他所見到的。請看底下經文:

  【是地藏菩薩摩诃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這個話是從堅牢地神口裏面說出來,是他所見到的。地藏菩薩比起其他的菩薩,更值得令地神敬佩,爲什麽?他的誓願深重,下面他會說明。“於閻浮提,有大因緣”,監牢是閻浮提的地神,他知道地藏菩薩與這個地區特別有緣分;這個話我們要明了,地藏菩薩與哪個地方都有緣分,緣分決定是平等的,決定是沒有偏重的,地神爲什麽要這麽說?是說給我們聽的。我們在前面序品裏面看到,地藏菩薩分身千百億,他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刹土,度那些最苦的衆生,菩薩的心是清淨、平等、慈悲,哪裏會有偏重?堅牢地神這個說法是應機而說,我們今天生在閻浮提,現在是閻浮提衆生,所以地神來爲我們說,菩薩與我們有大因緣,我們對菩薩更有一種親切感,用意在此地。實實在在說學佛起步就要從地藏,前面說過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學佛首先就是開發自性寶藏,這一部經裏面所有一切的教導,都是教導我們開發自性寶藏的方法。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有無盡的福報,如何開發?佛在這個經上都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現在的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深信不疑,能不能如教修行?果然能夠深信不疑,依教修行,你就得福,你智慧就開了,福報就現前。

  問題我們確確實實信得不深,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奉行不力,不肯認真去做。我們得的利益很微薄,因素都在自己,佛沒有過,法也沒有過,古聖先賢沒有過,他們很慈悲,怕我們看經不能理解,做出詳細的注解,注解就是布施供養。我們自己有能力,好!講解這部經,自己也可以寫注解,自己沒有能力就應當將前人這些注子,翻印流通供養大衆。這就是前面經上講,作注子的這個人他是帶頭,他是發起修布施供養,我們今天看到這個注子,我們來響應,我們也發心翻印流通結緣;果報,他發起的他作轉輪聖王,我們隨喜的作小國王,果報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修福,有力量的一個人做,沒有力量的勸化大衆一起來做,福不唐捐。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你的心真誠,你得的福報是實在的、真實的,你的心量大,你得的福報也大。所以修布施供養,不是說哪個人出錢多,他就得大福,出錢少他就得小福,沒這個道理。出錢多的人,如果心不真誠,不是盡心盡力,得的福報反而小。出錢很少的,像我們現在印這部經,台灣的錢大概是七十塊錢,合新加坡的錢三塊多,不到四塊錢,他只印一本,這是出的力量少。如果他的心量大,修福不爲自己、不爲一家,爲衆生、爲佛法,希望這個世間多有一本書流通,發這樣的心,他得的福報反而大了,這個心很殊勝、很難得。我們看下面經文: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接著看底下一段: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衆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

  地神在此地做一個比較,其他的菩薩發的願沒有地藏菩薩這麽大,還有盡的時候;地藏菩薩發的願沒有止盡,‘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能空得了嗎?所以問問地藏菩薩能作佛嗎?你們諸位想想地藏菩薩能不能作佛?明白的人知道,地藏菩薩早作佛了,爲什麽?一切諸佛菩薩是一個人,不是很多,他怎麽不作佛?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現什麽身,應以地藏菩薩得度就示現地藏菩薩身,應以觀音菩薩身得度就示現觀音菩薩身,觀音菩薩、彌勒還是一個人,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諸佛如來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個地方只是在偏重,對初學地藏重要,從地藏法門紮根。地藏教什麽?孝親尊師,孝敬就是修福修慧,你能孝敬這是福,你明了孝敬是慧,福慧雙修。這個經是佛門孝經,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的圓滿就是佛道的圓滿成就,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不圓滿;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圓滿孝道的基礎上,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經裏面告訴我們哪些應當要做的,哪些不可以做的,都是屬於孝敬,真正孝親尊師的人,一定能夠明了這個意思,知道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父母歡喜,這盡孝,老師歡喜,這是尊師重道。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8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40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三十二面,請看經文:

  【是地藏菩薩摩诃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這段經文是給我們做一個比較,顯示地藏菩薩與我們這個世間有特別的緣分,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跟我們世間也有很深的緣分,並不在地藏菩薩之下。此地比較的是誓願,所以說其他的菩薩在六道裏面度化衆生,那個願還有終了的時候,唯有地藏菩薩發的願沒有終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願比諸菩薩的願確實顯得要深重。我們知道像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都是古佛再來,示現菩薩的身分在六道裏面度化衆生。佛在經上說過,文殊菩薩過去曾經作龍種尊佛,這說明久遠劫之前他們都成佛了,現在在這個世間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正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是這麽個意思,我們要懂得。再看下面經文: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衆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

  這是說明地藏菩薩,以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一切衆生,時劫之長無法計算,菩薩生生世世累劫都發這個重誓。我們在這一會裏面所看到,在序品裏面看到,法會出席的大衆是十方諸佛如來,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一些諸佛如來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學生成佛的人數已經不可思議,老師依舊是以菩薩身分在幫助一切衆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積功累德,教化衆生,不在乎自己的名位,不在乎個人的利益,地藏菩薩幾乎是把這樁事情,完全爲我們做明顯的顯示,教導我們應當怎樣去學習。也許有同修要問:《普門品》裏面說過,‘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而爲說法’,地藏菩薩能不能現佛身而爲說法?當然能,地藏菩薩如果遇到這一類衆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當然也現佛身而爲說法,理、事我們都要圓融去體會,不能夠偏在一邊。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化衆生無不是活活潑潑,隨機應變,決定不是呆板的,非常活潑,所以才能令一切衆生開悟,令一切衆生得真實的利益。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衆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贊歎。】


  這段文是說出能夠供養修福的人,特別指出來“未來”,‘未來’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在衆生這裏面有兩個講法,一個講法是世尊當年在忉利天宮,講經說法參加的這些大衆,現在衆生;另外一個意思是未來現在。未來的時間太長太長了,就地藏菩薩教化衆生的事迹來說,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之前都是屬於未來世。未來、現在衆生,那就指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只要我們遇到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只要聽到這個法門,我們就屬於這一句裏面所說的;換句話說,他正是說著我們。

  應當怎樣修法?於自己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潔之地”,是不是一定要配合東南西北選擇南方?我們要明了,如果他房子建築是坐南朝北那很好,那方向就正確了;如果他的建築是坐北朝南,那南方是他的大門口,你想想是不是在大門口上供地藏菩薩?決定不是的。一定如《華嚴經》上的表法,《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都是向南方,‘南’不是指方向,南是指智慧之方,凡是有善知識居住的方向都叫做南方;我們明白這個意思那這就好講,凡是供地藏菩薩方向就叫做南方,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自己家裏面,或者有佛堂,或者沒有佛堂,供在你家裏廳堂上,但是供養一定是在這個房間裏面的上方,這個房間哪一個方位算是上方?他這個位子,這個房間也許只有一個門,也許有好幾個門,無論從哪一個門裏面進來,他第一個見到的位子就是上方。像我們現在這個教室,我們坐的位子是上方,這裏只有兩個門,進來我們第一個看到;另外一個,像這個方向也算上方,進來的時候也都能看見,像許居士坐的位子那就不算上方,寬容法師坐的位子不算上方,人走進來你看不見。上方是我們要注意到,上方這是最恭敬的,地藏菩薩供在這一邊這就是南方,不一定去找東南西北的位子,要明白這個道理;南方象征光明,象征智慧。


  “清潔之地”,這句很重要,供佛的地方一定要清潔。印光大師曾經說過,有些人在自己房間裏面供佛像,臥室裏面供佛像,請教印光大師如不如法?大師說過‘三寶形相所在之處,就如同大雄寶殿’,在這裏面要起恭敬心,所以臥室裏面一般不供佛像。臥室裏面供佛像是在什麽場合之下?在病重的時候,求往生的時候,這時候沒有一切顧忌,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當中都不離開佛,行!這可以供佛像。第二種雖然沒有生病,求往生的心切,希望早一天往生,希望早一天見佛,絕對不是以懈慢心來供養,極其尊重;如同兒女盼望父母一樣,是極其虔誠孝敬之心可以,這個一定要懂。而不是說供養佛像,佛菩薩保佑,我房間有妖魔鬼怪,供佛菩薩形像來避邪,或者把他當作藝術來欣賞,那就有罪過了,那是決定不可以的。所以凡有‘三寶形相之處,如同大雄寶殿’,印光大師這個開示很有道理,我們應當要依教奉行。

  底下說‘作龛’,龛是供養佛像的小屋子,作龛用土、用石頭、用竹、用木都可以。現代中國人對於龛室不太講求,日本人很講究,日本人無論大的佛像、小的佛像一定有個龛室,他在拜的時候他把小龛室的門打開,拜完之後他把門關起來,這很有道理。日本人實在講從隋唐時代學去,一直保存到今天,他沒有改變,日本人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效法,不輕易改變古聖先賢的教誨。“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龛室裏面供養菩薩形像,形像畫的也行,塑的菩薩像也行,無論用的是什麽質料,底下舉了幾個例子,金銀銅鐵是金屬,木雕的也行,泥塑的也行,都好。


  你能夠供養,“燒香供養,瞻禮贊歎”,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意義何在,這一定要懂得。第一是讓我們生起禮敬之心,普賢菩薩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修行十個綱領第一個‘禮敬諸佛’,見到佛菩薩的像禮敬的心就生起來,我們要將禮敬佛菩薩的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如是禮敬,對一切事也如是禮敬,敬事就是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圓滿,這對事的禮敬。對物亦複如是,像桌椅板凳我們對它禮敬,不是對它禮拜,是把它放得很整齊、擦得很幹淨,這是禮敬;如果擺得歪歪斜斜,裏面又有灰塵肮髒沒有去處理,這就是不敬。所以是對人、對事、對物,只有一個真誠恭敬的心,這是供養佛菩薩形像第一個意思,我們真正得受用。第二個意思見賢思齊,佛菩薩也是從凡夫修成的,他今天成菩薩、成佛,我爲什麽還作凡夫,所我應當效法菩薩,向菩薩學習,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要作佛、作菩薩,激發自己高尚的志趣,這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是見到佛菩薩的形像,就想起佛菩薩的教訓,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就想起世尊,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所說的教訓,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要深解義趣,依教奉行。所以供養佛菩薩形像有這三種意義在,不是迷信,外面一般人說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是供養拜偶像,錯了,他完全誤會。由此可知,佛家供養佛菩薩形像意思很深很廣,歸納起來它是教學,沒有離開教育,何況這裏面還有返本報始報恩的意思在。我們做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遇到有些人有疑惑,我們應當給他說明,讓他了解供養佛菩薩形像真正的好處利益;這個利益是切身的利益,現前的好處,哪裏是迷信?‘瞻禮贊歎’,贊歎就是說明,爲人演說;自己依教奉行是贊歎,爲人演說也是贊歎。請看底下經文:

  【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

  下面說十種利益。

  【何等爲十。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這十種利益就是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好處,哪一個不想得到?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剛才講供養佛像三個意義,如果你不懂得,這十種利益得不到,你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實在講是迷信,你怎麽會得到經上講的利益?這是你供養的不如法、不如理,你只有形式上的供養,沒有實質。這是你能不能得利益,你能得利益多少,都在你的用心,你的心行與佛的教誨相應你就得利益,相應的程度愈高你得的利益就愈大。怎麽樣相應?總不外乎‘信願行’這三個字,對於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能相信、能理解,能發願、能奉行。這一部經典裏面,文字看起來好像並不很深,似乎都是一些故事,可是理很深很廣。我們這一次跟諸位報告介紹,因爲受到時間的限制,沒能夠細講,只是略說而已,將來如果有因緣,我願意仔細的把它講一遍。尤其是青蓮法師的注解,他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注解的內容非常豐富。


  你能信能解、能願能行就得這個利益,利益無邊歸納爲十類。頭一個“土地豐壤”,第二個“家宅永安”,這兩句現在人講風水,風水好。爲什麽你會得到這麽好風水?心好,正是境隨心轉,你何必去看風水?用不著。只要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心善行善居住的環境,生活環境自然就轉好了,我們的生活環境跟自然環境就是世俗人講的風水。佛家常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處’,處處講環境,哪有不好的?佛菩薩居住的一切都好,沒有不好的,這個道理《楞嚴經》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來就是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爲什麽?如來能轉境界,凡夫不能轉境界,反而被境界所轉,麻煩就大了。你要求好日、好時、好處到哪裏求?一生都遇不到,到處找也找不到。找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不錯,很好,在這裏建個房子來住,哪裏曉得旁邊有妖魔鬼怪,有很多野獸,搞得你居住不安,這什麽原因?心邪、心迷,你就轉不了境界,你就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是凡夫,能轉境界的人是聖人。什麽叫聖人?我們前面也解釋過,大家別忘掉,聖人是明白事理之人,我們中國人稱聖人,在印度稱佛菩薩;佛菩薩是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了真相,在中國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稱他作聖人。

  所以這十種利益,第一個土地轉了。我們看看現在我們居住的環境,大環境地球,地球現在變成什麽樣子?幾乎現在每一個人都知道,自然生態被破壞了,這些年來年年災變無窮,次數一年比一年多,範圍一次比一次擴大,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怎麽得了!地球上自然生態怎麽破壞的?人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違背,世間人不明了,以爲這些自然災害與我們人類不相幹,人類的思想行爲不相關,錯了。佛知道得清楚,經上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地球是依報,正報是人心。人心善,土地豐壤,家宅平安;人心不善,災難重重。人爲災難是戰爭,自然的災害現在愈來愈多,水災、火災、地震,現在還有溫差的變化,甚至於保護地球大氣層的臭氧破裂了,最近報紙上登這消息,現在破裂是愈來愈嚴重,原來的面積不算太大,現在聽說面積幾乎有美國全國那麽大的範圍,這個麻煩。臭氧層保護地球,吸收太陽光裏面的紫外線,如果沒有臭氧層的保護,太陽紫外線直接照到地球,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大概有三分之二不能生存,所以臭氧的作用很大了。


  科學家們的研究,如果臭氧層再恢複原狀,至少要好幾百年,這是科學家根據數字來統計;我們知道不需要,只要人心向善。它怎麽破壞的?人心,這是第一個因素。如果你要說是地球上排的這些廢氣汙染,那應該是全面都汙染,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排廢氣,爲什麽單單跑到南極?難道全世界排廢氣全部都集中到南極去,哪有這回事情?人心。現在是自然生態的破壞愈來愈嚴重,人爲災害危機也愈來愈顯著,所以這十種利益怎麽可能得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共業裏面還有不共業’,這是給我們一點希望,共業裏面還有別業,所謂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了。如果我們真正能修,行!我們還是能夠得到這個利益,問題是你肯不肯真修?

  最近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我們在楊厝港這個地方找到一塊地,計劃建彌陀村,彌陀村是幹什麽的?成就念佛人往生作佛,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功德,還有哪個功德幫助人作佛功德大?不是幫他將來作佛,現代作佛,這個法門當生成就的佛法。地主洪老居士非常難得,他得了重病癌症,喉嚨上打了一個洞,三年身體極其衰弱,我跟他見過一次面。他自己朝不保夕,過一天算一天,找到李木源,想在他生前做一點好事,修一點福報。李木源把彌陀村的構想告訴他,非常歡喜,這塊地是他私有財産,但是他已經捐給一個基金會‘培華基金’,基金會將這個土地租給一個學校,拿這個租金每一年做慈善事業。可是這塊地洪老居士還是可以做得了主,他是基金會的主席,所以基金會開會把這塊地,用捐贈的方式給居士林做彌陀村,同時要求居士林捐兩千五百萬給培華基金會,它這一筆基金可以存在銀行,拿這個利息來做慈善事業,好事!這塊地二十萬八千尺,在現前新加坡找這麽大一塊土地,相當不容易,這三寶加持,有這樣殊勝的感應。

  洪老先生又有考慮到居士林的經濟問題,因爲這個地拿來之後還要建彌陀村、建念佛堂,哪有這麽多錢?所以他找李木源居士,他說這個錢兩千五百萬再降價一千五百萬,讓居士林拿一千五萬給培華做基金,對居士林來講非常輕松。李居士就問他,如果你們董事會還要要求兩千五百萬,那怎麽辦?洪老先生說,如果他們一定要求這一千萬我出。這個心一發感應就現前,前天醫生看的時候,他那個癌細胞拿掉了,醫生告訴他,兩個月之後他就可以恢複健康,他就能複原,聽說他現在精神振作起來,說話的音聲也響亮,不可思議!他立刻就轉了。

  人人都想修福,人人都想種福,哪裏是福田?這一點一定要清楚。如果是爲自己利益的不是福田,爲我這個團體利益的也不是福田。李木源居士發心建彌陀村是供養全世界,念佛求往生的同修來這個道場,所以這個彌陀村不是地區性的,是世界性的。而且到這邊來念佛一分錢都不收,只要你肯來念佛四事供養,由道場負責。如果要是講社會福利事業,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福利事業,都比不上彌陀村的福利事業,沒有任何條件,只要你肯念佛,你發願求生淨土,這一邊人就發心供養。不但供養,更希有難得的是把彌陀村裏面,每一個念佛人我們都看作‘自己的父母,未來諸佛’,以孝順心、恭敬心來對待這些念佛人,這一點太難了!提供這些地方,一切物質上供養不是難事,心難。居士林從上到下,乃至於每個義工,用什麽樣心態服務?孝順心、恭敬心。所以洪老居士這個病立刻就能好,道理在此地。諸位想想是不是心轉境界?他這個病真的已經到病危的階段,他自己很清楚,他跟木源講說他在等日子,催著李木源居士這個事情趕快做,他真的是今天不知道明天事。

  所以這一個轉變,使我們對於佛在經典裏面的教誨增長了信心,確確實實心轉境界,我們身體是貼身最近的一個境界,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哪有轉不了的事情?問題是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不懂方法,不能夠認真去做,那你就轉不了。你明白理論,懂得方法,又肯認真去做,轉得很快;容貌會轉,體質會轉,你居住的環境會轉;居住的小環境會轉,大環境也會轉。我們今天看到全世界的災難,居士林這個道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有沒有貢獻?極大的貢獻。世間人不承認,你們在這個地方念經、念幾聲佛號有什麽貢獻?他不承認,可是諸佛菩薩承認,天龍鬼神承認。這個理論我們在講席上跟諸位報告很多次,用他們科學家的說法,波動的互相幹擾。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的物質,都有波動的現象,最簡單的原子,輕原子最單純的,一個原子海,一個電子,電子圍繞著原子海在轉,它像什麽?動相。既然有動,它就産生波,波大也可以分爲三大類:光波、聲波、震動的波,都可以稱爲電磁波,它有波動的現象。波動現象正常,生態就平衡,如果波動的現象不正常,不正常的波動幹擾著正常;地球自然生態是個正常,可是人心波動不正常,於是影響到地球的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的波動影響,道理在此地。

  現在我們念佛這個波是最殊勝的波,極正常的波,這個波真誠,跟諸佛如來的慈悲心波能集合在一起,這個力量就大,可以平緩世間人貪嗔癡慢邪惡不正常的波,能夠把它減緩,這就減緩了災難,道理在此地。今天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偏重在物質的波動,疏忽了心理起心動念思想的波動,他們疏忽了,不知道思想的波動可以改變物理上的波動,這是佛家講境隨心轉;佛又曾經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才曉得思想的波動是一切萬事萬物的主宰。我們今天念佛的波動好,我聽同修們跟我說,在外國有很多外國人聽到念佛的佛號,他非常歡喜,他聽到之後,他說這個音樂,他把它當音樂來聽,他說這個音樂能夠叫我們心很平靜,這個音樂從哪裏來的?問我們要錄音帶。這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明,這個思想的波能夠平息他妄想的波,能夠和平一切衆生的妄想思想波,你就能夠轉變物理上的波動,所以才有土地豐壤,家宅永安。

  過去曾經有人問過我,他問我會不會看風水?我說:你怎麽想起問我?他說:和尚應當都會看風水;爲什麽?中國這些叢林寺院,都是建築在風水最好的地方,所以他認爲這些和尚都會看風水。我聽了之後我笑笑告訴他:不是和尚會看風水,和尚根本就不會看風水,和尚心好、行好是好人,好人住在那個地方,不好的風水就自然變好了,是這麽回事情;風水隨著人心轉,不是人隨風水轉,沒有這個道理。所以看風水家曾經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福地好風水,你沒有福報的人、薄福的人,你住在那個地方沒幾天就橫死了,沒福!這個話說得也很有道理。最重要你要修福,你能夠修福一切都轉過來,所以這十種利益就是心轉境界的說明。

  你想想看你能夠學地藏菩薩的存心,學地藏菩薩的發願,地藏菩薩存的什麽心?孝敬之心。以孝養父母的心孝養法界一切衆生,這還得了;以奉事師長的心奉事法界一切衆生,以幫助一切苦難衆生,盡未來際劫永遠不中斷,所以說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心行弘願是多麽的偉大,所以他的境界全轉了。我們能夠抓住這部經上修學的要領,如理如法的修行,這十種利益當然現前,哪有不兌現的道理?如果你不懂得理論、不懂得方法,看到這個經文,你也是依照這個模式去做,不像,不是那麽回事情。畫一個地藏菩薩、雕塑一個地藏菩薩在家裏供養,你就得到了,沒那回事情。一定要明理、要懂得方法,怎樣轉變自己,自己過去種種的錯誤,思想上的錯誤,見解上的錯誤,行爲上的錯誤,一樁一樁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從心理上下功夫;心理上健康,物理上,我們身體是屬於物質,物理上就正常,就恢複自然的生態,自然的生態就是最健康的生態。所以讀這一段經文,一定要明白這個大道理,然後才知道佛經裏面講的話句句真實,沒有一句是虛妄的。

  ‘土地豐壤’,就是世俗一般講收成好,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家宅永安’,家宅是你居住的地方,平安幸福。“先亡生天”,這在本經裏面也說得很多,子孫孝順,子孫學佛,祖先也沾光,子孫做了菩薩,這是菩薩的祖先,他無論在哪一道都受到人尊敬。我們在這邊看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先人,都落在惡道裏面,女兒孝順,女兒學佛,如理如法證得菩薩的果位,所以她的母親立刻就被這些鬼神,送到忉利天宮去享福。爲什麽?菩薩的父母,怎麽能夠把他關在三途裏面?所以佛門當中常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過去九代的祖先都升天了,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現在怎麽成佛?給諸位說,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所以念佛真正求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祖先是九代的祖先都升天,這才叫真正報恩。

  我們要超薦祖先、救拔祖先,怎麽個作法?念佛,一定要自己有成就。我們在經文裏面看到,婆羅門女念佛得定,在念佛法門裏面至少是事一心不亂,她得念佛三昧,她在定中見到地獄,遊覽地獄,地獄裏鬼王接見她稱她菩薩,她自己還不知道她成了菩薩,鬼王稱她菩薩。光目女也是念佛,功夫淺一點,她是夢中的境界,不是定中,效果沒有婆羅門女那麽殊勝,但是感應也不可思議;在我們想像那應當是功夫成片,沒有功夫成片收不到這個效果。所以你度先人,你把他度到什麽地方,他得多少利益,完全靠你自己修學的功夫,你修行的功夫深先人得利益大,你修學的功夫淺他得利益少;我們要想報恩,怎麽個報法,這就明白,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發心作佛。《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的境界,這一部經上講地藏菩薩的境界,我們把《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落實到生活當中,你就是阿彌陀佛,你就作佛了,將本經裏面字字句句落實到生活當中,你就作菩薩了。佛的教訓要做,不是說,說了沒用處,要認真去做。

  第四“現存益壽”,‘現存’是誰?你的家親眷屬,不是你自己,自己就更不必說,現在還活著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沾光了。你一個人修行一家得福,你先人都得福,不但你一家得福,你居住的所在這些鄰居、街坊,你修行的成就愈大,得福的範圍就愈大,能令一個地區得福,一個國家得福,全世界得福?你肯不肯真幹?要想這個地區、社會、國家、世界得福,一定要忘我,決定沒有自私的念頭,念念爲社會、念念爲人民、爲一切衆生,這種修行世界得福,所以現存就擴充到整個世界,先亡也是整個世界。我們道場裏面超度供的大牌位,不是哪一家,全世界,這一些死難的衆生,我們是供全世界的;現在還活在世界上的這些人,希望他們都能夠活得平安、活得幸福。我們將修學的功德一切回向,回向衆生、回向法界。

  “五者、所求遂意”,這就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一定有感應。我們自己如理如法的希求,求還沒有感應,這是什麽原因?緣沒有成熟,你這一念希求的心可貴,爲衆生求,不爲自己求;爲衆生求而沒有感應,衆生福不夠。我們希望建一個念佛堂,念佛堂建好了沒有人來念佛,因此所求就沒有感應。我們看看現前大家所希求,幾乎真的是有求必應,什麽原因?大家真想念佛、真肯念佛、真懂得念佛,不是少數人,是多數人,所以感應不可思議。諸位在此地親眼所見,居士林隔壁蓋的這棟大樓,從挖地基那一天起,李木源居士就天天在那裏念佛,希求這個大樓蓋好了給我們,他告訴我每一天他都要去看六、七次,所以以後地主注意到就來問他:你有沒有意思要這個大樓?有意思,你要出多少錢?那個地主算了一算,他的成本加上他的利潤,給他開了個價錢四千八百萬。李木源居士當時給他還價三千五百萬,他不肯賣,還說李居士頭腦有問題。他說:我四千八百萬,你怎麽可以開三千五百萬?

  到今年經濟衰退,房地産一落千丈,這個地主又來找李居士跟他談:三千五百萬我可以賣給你;李居士說:現在房地産落價了不止;給他開了個價錢兩千五百萬。他也有意思,他說:我回去再研究研究。過了幾個星期跟李居士講:我們彼此雙方都讓一點;他也讓一點,我們這裏增加一點,所以兩千七百五十萬成交。當天在講經大會上宣布,諸位同修都親自參加。頭款十分之一,兩百七十五萬,居士林支票開了,送給他,協議書上簽了名。這個地主貪心太重,看到我們向這麽多人宣布,又在網路上宣布,你非買不可,你不買不行。他把價錢提高要再增加兩百萬,李居士說這不可以,說我們簽字;你簽字,我沒有簽字,支票拒收退回來。所以李居士看這個情形,就決定另外再找地方,找到楊厝港那個地方,看到非常滿意,二十萬八千尺。

  現在居士林這塊地,大概是因爲地主破産,被銀行查封要拍賣,銀行裏面主管的人來拜訪李居士,李居士等它拍賣。李居士告訴我他準備出價一千二百萬,你賣我們就買,不賣就算了,反正我們楊厝港那個地方我們先建,你不賣就算了。可是我們仔細去觀察,他那一棟大樓沒有人買,所以到最後我看,還是一千二百萬會賣給居士林。你想想看這一棟大樓一千二百萬,楊厝港那個地方那麽大的一塊地一千五百萬,合起來兩千七百萬,阿彌陀佛送來的,原來是買一個地方,現在搞兩個地方,前途的發展很可觀,佛菩薩的安排。如果當時這個地主真的兩千七百五十萬接受,我們的力量只好投資在這個地方,再沒有能力去找另外一個地方,沒有能力。‘所求遂意’,佛菩薩在安排,安排得都是恰到好處。所以人要有善心,要爲衆生,要爲正法久住世間,我們一生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不是爲一個地區,是爲整個世界,是爲一切衆生;希望在這個地球上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彼此尊重,互助合作,共同創造和平興旺繁榮的社會,這是我們的願望。我們自己決不在這裏面貪圖絲毫名聞利養,我們願意過我們清苦自在的生活,這是真正的大樂。

  “六者、無水火災”,今年水火災難很多,大家認爲這是自然的災害。自然災害有人爲的因素,人爲的因素是緣,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自私自利,貪嗔癡慢,這是自然災害的因。如果把這個因拔除,世間人都能夠覺悟,消除種族的隔閡,消除宗教信仰的歧見,都能夠像佛菩薩、像上帝愛護世人,不會傷害一個衆生,幫助一切衆生和平共存;衆生也懂得彼此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這個世間人爲的災害、自然災害統統可以免除了。

  第七“虛耗辟除”,‘虛耗’要用現前經濟風暴來說最恰當不過,現在社會講經濟危機,這個災難也能夠辟除。最近這半個世紀以來,東西方各個地方預言很多,很多都是古老的預言,三千年前、幾百年前很多都出現了,都在各地流行;大致上這些預言有一個共同的說法,這個世紀末有大災難出現。歸納這些災難,大概有三種:第一種人爲的核子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這是毀滅性的戰爭;第二種經濟總崩潰,虛耗;第三種是自然災害,地球上會産生地殼的變化,這個問題嚴重。地球在空中的運行,傾斜角度上也會産生變化,就給全世界氣候完全反常,可能南北極變成赤道,赤道這個地方變成南北極。這一個變化影響整個地球上的生物,生物會帶來毀滅,然後慢慢再適應氣候再生長,那不知道又要多少萬年才形成像現在這個樣子,這個災難非常可怕。

  現在大家歸爲自然災害,不是人力能抗衡的,說這種話對於事實真相沒透徹了解,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中國古老的說法也有一句話說‘人定勝天’,天是什麽?就是自然。人心不定這就沒法子,人心要定自然災害就能滅除,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今天佛法我們要全心全力來推行,爲什麽?希望拯救災難,縱然我們沒有能力消除災難,希望災難減緩,希望災難的程度縮小。至於小到什麽程度,延緩到什麽時候,要靠我們的功行,所以我們應當盡心盡力去做;決定要斷惡修善,決定要舍己爲人,我們跟整個社會大衆是一體,這是首先要認定的。一切衆生跟我們是什麽關係?自然環境與我們是什麽關係?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們要發心怎樣報答衆生?我們天天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何落實?要懂得報衆生的恩,報大自然環境的恩德,報天地鬼神的恩德,才能消除一切災難,這些問題非常現實。

  “八者、杜絕惡夢”,這是自己確確實實縱然有夢,決定沒有惡夢,沒有惡夢晚上睡覺睡得好、睡得安穩。心思邪惡之人,邪是講邪知邪見,他的思想見解錯誤,錯在哪裏?自私自利,念念當中損人利己這叫邪思。惡是十惡,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貪、嗔、癡,這叫十惡。如果是邪惡之人,那就常常作惡夢;換句話說,睡眠都不安穩,那個日子就過得很辛苦。如果我們能夠把邪惡斷掉,培養真誠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不自欺、不欺人,清淨;清淨是絕不汙染,不受外面環境的汙染,也不會受自己內心煩惱的汙染,你心得清淨。修平等、修正覺、修慈悲,慈悲是無條件平等的愛護一切衆生,是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真正生活在大愛之中,能夠舍己爲人;只要是能令一切衆生得福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真正是大慈大悲。身心安穩,怎麽會有惡夢?學佛的人如果還有惡夢,自己應該警惕,什麽原因?功夫不得力,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得力第一個現象惡夢沒有,還有惡夢,功夫不得力。

  “九者、出入神護”,‘神’是護法善神,‘出’是說出門,現在旅遊的機會多,‘入’是回來。無論到什麽地方去旅遊,學佛的人也有去參學,參學也好、觀光也好、旅遊也好,你在在處處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護,不會遇到一些災難,你遇不到;你有這些善神保護,跟你同行的人也都沾光,他們也得到平安,也得到這些護法善神保護。真正修行重要,佛法給我們確確實實是真實的利益,現實的利益,不是空說的,不是迷信,這裏面有很深的道理。

  末後一種“多遇聖因”,‘聖因’就是講緣分,你常常遇到好因緣。這個因緣是什麽?是成佛、成菩薩的因緣,聖因。常常遇到開悟的因緣,增長道業,正是善導大師所說,學佛的同修,成就的高下都在遇緣不同;如果遇到的緣殊勝,你成就就殊勝。古來的大德,那是隋朝以前,淨土教傳到中國,那些大德們總認爲,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應當都是菩薩,菩薩往生上品上生,凡夫做不到,凡夫大概都是下輩往生,古人有這個說法。善導大師把這個說法修正,在中國傳記裏面記載,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如果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這個修訂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善導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我們應當深信不疑,‘遇緣不同’。

  今天居士林佛學會籌建彌陀村,這個緣是第一殊勝的因緣,真正是希有難逢,不只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非常有幸能夠遇到,遇到這樣殊勝的緣,這真正是聖因。能在這裏面修一天,都是你多生多劫積的福報,如果不是宿世的善根,這個道場你想在那裏念一個小時都不可能。我們念佛堂啓建才三個月,同修們到這個地方來念佛,即使是時間很短,念個一枝香、兩枝香,他來告訴我,他的感受確實不一樣;一生當中見過許多道場,參加過許多法會的共修,沒有這個地方殊勝,沒有這個地方感覺好。許多人說這個地方磁場很好,真正踏進念佛堂都不想出來,說明道場很有攝受的力量。誰的力量?決定不是我們自己有這個能力,沒有;三寶的攝持,真正是諸佛護念,善神擁護,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氣象,使大家得到這樣美滿的受用。

  ‘多遇聖因’,你的緣分好,你常常遇到正法,常常遇到善知識,常常遇到好的同參道友,這是緣分;緣也要靠自己真修,才能有感應。像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淨心遇緣’,你才真得利益,以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遇到緣就能得受用;如果心地不真誠、不清淨、不慈悲,遇到這個緣也等於沒有遇到,空過了。《地藏經》對我們修學、對我們做人、對我們生活關係太大,這一部經裏面全部的教義,歸納起來兩個字‘孝敬’—孝親尊師,所以古德說這一部經是佛門的孝經,這個說法沒錯。‘孝敬’這兩個字對中國人來說不陌生,而實際上孝敬這兩個字怎麽講,恐怕能說得出來的人就很少了,不多;如果往深處去說,那知道的人更少。孝敬這兩個字的含義深廣無盡,把這兩個字做到圓滿那就成佛了,菩薩在做沒有圓滿,成佛才圓滿,所以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敬就不圓滿。由此可知,孝敬這兩個字是佛法的大總持法門,所謂總持法門就是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佛法教人教什麽?教孝、教敬。必須要將孝敬擴大,孝順父母擴大到孝順一切衆生,奉事師長擴大到奉事一切衆生,這就是菩薩心、佛心。

  然後你才會常常遇到佛菩薩,多遇聖因是常常遇到佛菩薩,常常有人教導你正法;我們世間人講你的運氣真好,別人想遇都遇不到,你怎麽偏偏遇到;實在講自己要具備一個虔誠的心、好學的心、利益衆生的心,你就會遇到。實在說諸佛菩薩、大善知識,哪個地方沒有,哪個時候沒有,一切時、一切處多得很,是我們自己有眼不認識,遇到了等於沒有遇到,真正可惜;是我們自己不具足條件,遇到了也是空過。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留意,真正的善知識念念都有傳法的願望,可惜找不到人,只要發現有真正想學的人熱心教導,而且都是義務的。我們講堂裏面,大家這裏看到的,這是我幾個老師,我三位老師,對我的教導都是義務,我沒有能力交學費,我沒有能力供養,那時候我的生活非常艱苦,我不能供養老師,老師還要供養我,還要照顧我的生活,這一生一世念念不忘。老師雖然不在,韓館長護持雖然不在,我們講堂裏面供養他們的遺像,我們在這個地方修學等於老師在現場一樣,不忘恩德,所以才能夠多遇聖因。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9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41 |

<< 上頁  1   2   3   4   5   6  下頁 >>(共 6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5233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