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59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有覺覺痛.無痛痛覺
夢參法師開示: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假使說把它都滅掉,那就成道了吧?不是的。這一切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各有各的作用。
如果咱們設想,咱們眼睛看見一切,耳朵聞見一切,心裡感覺,誰觸到我心裡有所感覺,
這些個作用把它停下來,不去緣念色、聲、香、味、觸,把色、聲、香、味、觸不去緣念,
就把見聞覺知的作用讓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入定的意思,定,見聞覺知都沒有了。
內守幽閒,內守幽閒就是心寂靜之境界,這是凡夫的,不是聖人的。凡夫也有時候靜下來,
外頭境界相什麼都不去管它了。這 個是外道的境界相,都有這種境界相,入定了,
外道也入定,一樣的。他把他所證得那個性,取那個性。那個不是性體,
佛給它定名叫法塵,把一切滅掉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就這麼句話, 這是法塵的分別影。

什麼叫法塵?就是我們眼睛看見的,看完了落到咱們思想意識去,那個影子叫法塵。
耳朵聽到的聲音,到你思惟當中想,緣念過去,現相是沒有了,以前過去,
就像那個影子落到那去,這都叫法塵。 幽閒,就是寂靜,這個不能叫定,
就是停下來寂靜了,這個境界是凡夫的,凡夫境界。如果你煩惱了,心裡不安,
你想靜下來坐一下;你坐一下,把外頭境界相都放棄了,什麼也不想;
但是又沒睡眠,又不是睡眠。每個都對自己的,這個時候的境界相是什麼?幽閒,
內守幽閒,就安靜下來。這就是在你修定的時候叫獨頭意識,這是法塵,但是是塵,
不是覺。這個名字叫什麼?法塵分別緣影,緣念過去落到心裡頭的影子,緣影,
緣這個境界,這個不是真的,虛妄的。這個所產生的,這就是入了寂靜了,
這個性所產生的功能。你要把這個能夠了達清楚,你得先把你的根門分析好。

什麼叫根門?比如根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你把這個分析清楚,
這叫塵。根裡頭有個性,這個性就知道這個根的,那就叫什麼?眼睛叫見,
耳朵聽到叫聞,心裡感覺到的叫覺,意識意識到的叫知,覺跟知是兩回事,
咱們沒有下細分。如果別人觸摸你一下子,你感覺,你不叫知;當你一時一分別什麼觸到我,
這個叫知了。咱們經常感覺疼痛,有時痛得很不能忍受,那你用用這個功夫吧!
當人家打到你身上的時候,打得重了你感覺痛,誰覺到痛?能覺到痛的那個,
它不痛!它不痛,它覺得痛,但是它沒痛。咱們經常說,
在佛教這樣講「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感覺到痛,覺到痛了,
它痛不到你那個感覺,你要把這個感覺(痛的這個覺)
跟你所痛處分開來。例如咱們這個骼臂,或者腿,或者哪個部分,
讓人打得很重,甚至打斷了,這痛吧?很痛,但是不是感覺,感覺覺到痛,
痛不到痛覺上去,「有覺覺痛,無痛痛覺」!假使你把你感覺的覺跟你肉體把它分開,
不痛了,當下就止痛。這個例子咱們過去很多,但是這都是聖人的境界了。

例如二祖慧可大師參達摩祖師的時候,他在雪地裡站了三天,外頭下大雪,
他站那求法。達摩祖師問他說:你在這做什麼?他說:我在這向祖師求法?
達摩祖師問說:你這個輕心慢心求法?在我們來看這簡直不近人情,
在雪地裡站了兩三天,你還說輕心慢心;這是聖人的境界。
二祖拿出戒刀來把骼臂就砍斷,拿一個骼臂供養達摩祖師。這一砍斷了痛得不得了,
因為斷一臂,這叫立雪斷臂。二祖在那雪地站,立雪斷臂就在雪地站,
痛得不得了,他求達摩祖師說:我求祖師給我安心,我心痛得安不了。
達摩祖師就說:好,將心來,我與汝安。你把你心拿來,我給你安心。
二祖慧可大師前後、左右、內外哪裡是心,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
我哪裡找心。就像阿難這個時候遭佛批評他 的心找不到一樣的。
達摩祖師說:我與汝安心已竟。不可得處即是心,這個咱們是悟不到的,
如果你悟得到了,這個境界就是開悟了。但是慧可大師就開悟了。

我說這個介紹這個重點,就當他一悟心離體,心跟他身體兩個分開了,
這個雪斷了臂不痛了。就是什麼呢?我剛才說的「有覺覺痛,無痛痛覺」,
你有個能知的感覺感覺痛,但是這個痛痛不到你那個感覺。一切見聞覺知,
內守幽閒,分別影事,這屬於塵境,不是你的心。
這是根、塵、識。根,就是咱們的身體是身根,眼根、耳根、鼻根等六根;
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識呢?中間起作用就是識。
眼睛對一切塵境沒有分別,眼識同時俱在。我們能分別了眼對色,
像這些花能分別是白的、是紅的、是黃的,這個中間叫識,不是眼。
根、塵、識一定要把它分清楚,沒學佛法的人對這個根本不理解了。
它們不同,你怎麼認識根、塵、識三個是不同的?教你認知。內守幽閒,
安安靜靜,什麼意念都沒有,就叫幽閒,這個叫法塵。
塵落下的影子,這哪裡有真的,只是影子而已。就是物都沒有。

楞嚴經是屬於禪宗的,各個祖師,過去在唐宋時代禪宗最興,
歷代祖師就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引接眾生,來引接向他求法的。
人家來向他求法,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或者他舉個拳頭,
你明白嗎?或者伸一個手指頭,你明白嗎?但你眼睛看到,眼見了,
他說什麼意思,你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你能理解嗎?
當你因緣成熟了,他一豎拳頭,他開了悟了,來者(問的人)
就這樣開了悟了。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就是拳頭,拳頭就是西來大義。
那你沒有理解的,你不知道,你開悟耽誤了就沒悟道。叫你能見處薦取,
舉個拳頭,誰見的?能見的是什麼?能見見於所見,能見所見是空的,開悟是這樣悟的。

有的祖師,你來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拿棒子給你一棒子,
再大吼一聲,請問的人開悟了。這是什麼?有的向眼根,有的向耳根,
有的向根門就六根動地。什麼叫六根動地?他從你哪一個根門啟示你,
這就是佛所說的見聞覺知。見是眼,聞是耳,知是意根,覺是觸,
你感觸,知是心,是所顯現的,這叫密。大家說的密宗,你問他:
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他舉個拳頭,這就是密。如果你認得拳頭,
那就錯了,拳頭不是拳頭,這就是西來大義。

所以在楞嚴經,我們一般的說屬於參禪的人,
他示的意見就是讓你認識分別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境界相。
因為你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緣外頭色身香味觸法的境,
心對境中間是有個緣。諸法因緣生,當你最初那個是因,
對境的時候這是緣,心必緣境,心緣境的時候才有分別。在這個根和緣境的時候,
那你就分別了什麼叫根、什麼叫識,根識的差別,根跟識有分別的。
就像我剛才講的,眼根對待一切色法的時候,它中間沒分別。根對識,
它不知道這個黃的、白的、紅的,沒有。能知道黃的、紅的、白的、
有情無情的,這個中間是識,識見,根不能見,眼根不能見。
如果像瞎子眼根壞了,他還見不見?那是根壞了,眼根壞了,他識沒壞。
你問那瞎子:你還看見、看不見?他說:看得見。看見什麼?黑暗。
色是明暗二色,境,眼睛對的是明暗,見明見暗。他看不見明,
他見著暗。如果眼識壞了,根沒壞,那根對色的時候,它還能相對,
它沒分別了,沒有識了。這叫什麼?就是人瘋了,顛倒了,瘋子,
喪心病狂,咱們說精神病,這就識壞了,根還在。
所以這個識跟根在我們一般不學佛的人,他不知道。
學佛的人知道根跟識是兩回事,兩個東西,根是根,識是識。
身根它有身識,眼根有眼識,耳根有耳識,
六根、六識、六塵這叫十八界,各個有各個的界限。
所以在楞嚴經它要表現讓你明白見聞覺知所顯現的,
這個題目如來密因,這就是密。這個密是顯什麼?是說你真,
佛對阿難是說你真心所在。前頭的征心都征不到,這就給你顯現,
這是一切根本中的根本。哪個根本呢?是真的根本。
佛給阿難顯示的二種根本,一個妄的根本,一個真的根本,
無始無明是妄的根本,一真法界性是真的根本。

但是有沒有六根互用的時候?這後頭講二十五圓通,一通百通。
這如何理解?如果說一個辣椒(海椒),你必須舌根嘗到這辣或不辣,
你沒有嘗到你不知道。但是眼睛一看見辣椒就知道這個東西很辣,
看見拿個醋瓶子,你眼根看見的說這是山西醋,嗨!這可酸了。
為什麼?這是識,還沒到根門。你舌頭沒嘗,也知道醋是酸的、
辣椒是辣的,這是識知,不是根,這叫六根互知。如果有神通的人,
開了悟的人,哪一根都通的。這個等我們後頭講二十五圓通,
一通百通,就是這個含義。說生死,一了永了,了了生死了。
所以學佛法一通百通,你懂得一樣,其他的你自然就懂。
因為見聞覺知是相通的,是心,不是外頭,見聞覺知不是根門。
說成道,成個什麼呢?就成這個心。這就是說我們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經常說法塵境界相,這就說到你那個六根的心,
心對著法塵,眼觀色,耳聞聲,耳朵只能聽到聲音,你讓他拿到辣椒,
說:你給我聞聞,這是什麼味道?拿耳根聽聽?它不能互用。
要你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能互用了就可以。
你前頭所收來的影子,就叫法塵。這個法塵也有生有滅兩種不同,
有生相,有滅相,法塵的境界相。滅是什麼?你五根,眼耳鼻舌身意這五根,
根與前頭的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根和塵的差別,
有根沒識了,作用不起;有識沒根了,那你效果也分不清楚了,
因此這是根識互用的差別。但是講它法塵,眼耳鼻舌身意,
意就是專對著法塵的,色、身、香、味、觸、法,法就法塵了,
一個是生起,生塵,一個是滅塵。你見聞覺知的、了達的那是意識,
隨你思想起的念,它就起了一種分別;而這個塵有, 有色身,有顏色、
有花什麼的,那你就隨著就有了;沒有了,花都沒有了,
還有什麼黃的、白的、黑的,那就隨著塵滅這個根也就滅,
識也就滅了,因為沒有現相;沒有現相,你還分別什麼?外頭塵有就有,
塵沒有了就沒有了。這就叫凡夫。因為你 的意識隨念分別,
有塵了,你這念才有;沒塵了,念沒有,那叫凡夫境界。

外道修道成功的,或者權乘菩薩,或者二乘小乘的聖人,這一切修行人,
在這些個動作當中,你要想把一切動境歸成靜境,止住,止住一切動讓它不動。
就像我們修定的功夫,內守幽閒,靜下來了,讓一切塵境都熄滅了,
把這些散動讓它不動。不動,修定!要想修定的功夫,定是止,
止什麼?止外頭一切的動,讓它歸於靜,你才能入定。如果你動作當中,
現在也有動中取靜,在動中的讓它能靜下來,但是這個少。佛說這個是止,
止一切動作相,讓它靜下來,幽靜下來。
這個時候你的意(意念、意識)都不對外境了,不對外境,
你坐著入靜,就靜下來了。這是修定起碼的功夫,
這也是境界相。在咱們一般說修定,修定的境界相,動靜二相。
動讓它靜下來,靜也是相,連靜也沒有了,那才叫真正的功夫。
止二相,動相靜相。這個靜相就指法塵說的,法塵沒有體的,
沒有什麼樣子給你。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對的色生香味觸法,
有根有境。五識起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這五識起的時候,
但是有個意識的作用在裡頭,很明瞭的。這個明瞭的意識,
跟你這個根,跟你前頭這個根,眼一觀色,這個識就跟著在裡頭了。
同時的,根一對色的時候,這個識(眼識)就在根裡,
它同時就分別。這個好像是一點分別都沒有,實際上它兩個各是各的作用。
你緣外頭境界相的時候,當你眼見色的時候,一定要眼識,
眼識當時就分別,同時的。但是法塵跟意識就不同了,
這個影事怎麼比喻?例如我們拿照相機照的時候,照相的時候,
照相機照相的時候是法塵,這個中間沒有意識,
就是照相機一按一按就把你照下去了,這是分身,這個塵叫分身塵,
這叫獨頭意識所緣的境界相,只是計度分別。另外還有一種分滅塵,
就是在那靜下來,內裡頭守的幽閒境界,在定中產生獨頭意識,
它全是托分別,但是分別不分別了;不分別了,境界相都沉寂下來了,
沒有了,沒有外境界相了,這叫細微的分別。就像那個水沒有波浪,
細流的,很恬靜,清清淨淨的;但是流沒流?還在流 。所以這個叫法塵分別影事,如是解釋。

當我們第六識能夠明瞭,有明瞭,所以給它叫個獨頭。
為什麼叫獨頭?沒有境界相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跟明瞭意識不一樣了,
明瞭意識緣外邊境界相,緣境界相明瞭。明瞭這個花,明瞭這個是桌子,
明瞭那個是板凳,馬上就分別了,它有意識在中間分別,
能夠分別每個法的法體。所以當你眼觀色的時候,分別紅黃赤白的時候,
這個意識存在,分別這是什麼花?草本的,那是木本的,
它馬上意識得到。那叫意識,識與根同時作用,識根相同。
還有夢中的獨頭。我們在夢裡頭作夢,夢裡頭不是真實的,
虛妄的夢境,那個緣念是空的,那識也起作用,也在緣念;
緣念是沒有的,是作夢,你醒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
就跟我們入定情況相似,這是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念的,
夢中獨頭意識所緣念的,那個緣念是空,沒有形相。
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簡簡單單這樣學習,從文字上你就能理解。
你必須得靠修,要思惟,隨著這個文字對境生心,
隨著文字而入觀,對著境界相你來心裡頭思惟修。
譬如說我們對一切花,我們知道它是不長的,短暫的,
一到冬天什麼都死亡了,現在適應它的環境它就生,不適應環境它就滅。
這個明瞭的意思是從你藏下來的,八識所傳來的,
不是第六意識所能分別到的。無量的種子,咱們說歷史的經驗,
那又超過你第六意識了,往後以下分別講就明白了。

現在為什麼要分別這些個,因為要讓阿難明白心,什麼是真心?
什麼是妄心?妄還有妄中之妄,妄裡頭的妄。舉個例子,當在作夢的時候,
你在夢中知道自己是在作夢嗎?但是我有時候知道是作夢,
但是在夢裡頭又來一個夢,知道前頭那個夢,那這個夢不是夢了;
能夠到第三番、第四番,這個夢沒有醒,又作一個夢,夢中之夢,
就是研究研究這個夢。現在我們大家都在幹什麼?都在作夢,
現在這就在作夢,而這個夢跟那個夢又不同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現在我們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六道,但是這是迷,
這是在作夢一樣的,是不錯有六道;當我真正明白了,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都沒有。

楞嚴經專分別辯論這些個,咱們現在是開始,征心所在,
還沒有加詳細解釋,完了後邊的逐漸解釋這些問題。還沒有顯見,
這才七處征心,還有十番顯見,就是你所看見的問題,
不是像你所想像的,不是這個看法。你見不同,見不同是由於文化水平不同,
知識不同,這個還都在識裡頭,還不是智慧;等你開了有智慧,
智慧知見跟識知見差別太大了。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節錄  楞嚴經(十二)(夢參老法師普壽寺農曆2008/6/27)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6-08 08:38 |
038608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謝謝你的分享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香港網上行 | Posted:2009-06-20 22:5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40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