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 MegaKing 於 2009-05-10 19:44 發表的 :
很想看看的說~~ 謝謝分享哦~~
最近我一直在想這個香格里拉~到底是什麼的說~~呼呼~~
香格里拉的由來;"香格里拉"一詞,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
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其一直作為"淨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
在現代詞彙中它又是"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
據藏經記載,其隱藏在青藏高原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
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由八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組成,
中央聳立的同環雪山,初稱為卡拉巴王宮,
宮內居住著香巴拉王國的最高領袖。
傳說中的香格里拉中是具有最高智慧的聖人,
他們身材高大,擁有自然力量,
至今仍從人們看不到的地方借助於高度發達的文明通過一種名為
"地之肚臍"的隱秘通道與世界進行溝通和聯繫,
並牢牢地控制著世界。事實上長期以來,
這條"地之肚臍"的神秘通道,
一直作為到達香格里拉王國的唯一途徑而成為尋找香格里拉的關鍵。
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記敘了康韋等四位西方人士,
在戰時從南亞次大陸一個叫巴司庫
(作者虛構的某國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機轉移去白沙瓦時,
被一個神秘的東方劫機者劫往香格里拉藍月山谷的神奇經歷。
在小說中所描寫的整個香格里拉 ,各種信仰和平共存 ,
四處遍佈著基督教堂、佛教寺廟、道觀和儒教祠堂。
人們奉行適度的原則,對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種適度的原則,
即使對待歡樂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個自然景色——
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財富——
那裡富含金礦和純淨空氣的薈萃地,是美麗、明朗、安然、
閒逸、悠遠、知足 、寧靜 、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
在這裡,其實香格里拉已經是成為了一個理想中的國度了,
一種和諧、寧靜充斥其間。
當1934年4月英國倫敦麥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該小說時 ,
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並很快暢銷到美、
日等國。小說出版後,立刻被獨具慧眼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攝製成電影,
影片風靡全球,主題歌"香格里拉"唱遍全球。
後來,香格里拉一詞被香港—新加坡企業家郭氏家族買斷,
成為酒店的商號,進而風靡世界,成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徵之一,
這從側面印證了《消失的地平線》在人文學上的偉大意義。象徵
《消失的地平線》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記》,
《消失的地平線》偉大的意義在於,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
植入了人間樂土的意境。正如《不列顛文學家辭典》
在評述《消失的地平線》時所指出的:
它的功績在於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香格里拉。
從此,這片想像中的人間樂土就成了"伊甸園"、"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
就這點在東西方上認識是大致一樣的,
"世外桃源"、"烏托邦"在中國也同樣是如此,
那都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對一種寧靜和諧的嚮往。
香格里拉最先興起是在西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 :
《消失的地平線》是在一戰過後,二戰待發的時候 ,
此時的西方經濟不是很繁榮,人民普遍處在一種心靈迷漫的狀態中,
這點可以從希特勒的上台得到社會背景方面的佐證。
人們普遍希望富強、繁榮,只是現實中 卻還不能夠得到這種的滿足,
這是一種心靈的渴求。也正是《消失的地平線》
出現並引起轟動的深層次社會背景...
1973年由Charles Jarrott導演
PS.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
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
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
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
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