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轉貼] 其實北回歸線並不是固定不動的
北回歸線每年位移 嘉縣豎立律動碑
〔中央社〕北回歸線通過嘉義縣水上鄉,但北回歸線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以每年十四點五公尺的速度位移,為此嘉義縣政府豎立「北回歸線律動碑」,今天由縣長陳明文主持竣工典禮。「律動碑」上頭鑿刻北回歸線自1822年到1908年通過水上鄉塗溝村的台灣史大事紀。
位於嘉義縣水上鄉塗溝村的「北回歸線律動碑」,是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一環,但所謂的「律動碑」並非指單一塊石碑,而是由八十八支石條組成,石條上鑿刻北回歸線自1822年到1908年通過水上鄉塗溝村,當年的台灣史大事紀。
陳明文表示,北回歸線經過全球十六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而台灣是北回歸線所經過的最大海島型國家。
他說,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地球表面最北的界線,一般以北緯二十三點五度作為基準線,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其實北回歸線並不是固定不動的,它是以每年約十四點五公尺的速度位移,每九千年就會從北到南或從南到北,完成一次位移大循環。
在經過一萬八千年的南北位移後,這條緯線又會回到整個位移幅度的中心點,而這個中心點的位置,就在嘉義縣水上鄉,也就是在現今的北回歸線地標南方約一點四五公里處,因此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就以「北回歸線的漂移,一萬八千年的相遇」為主題。
他說,北回歸線通過水上鄉塗溝村的年份,約從西元1822年到1908年,因此主辦單位利用塗溝村台糖公司廢棄鐵道,做為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創作基地,先以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量出1822年到1908年之間,北回歸線在鐵道上的確切位置,並在鐵道上豎立八十八支石條。
主辦單位隨後在這些石條上鑿刻經緯度與年份,並在石條側面註上與該年份相呼應的台灣史大事紀,希望讓民眾清楚知道時間、空間、歷史的對應關係,今後也將做為學校戶外教學及認識天文、台灣歷史的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