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88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harron530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散文][分享] 隔着河岸呼喊的声音
我在静宜大学中文系开的课,这个学期多了一门名叫「台湾文化概论」的课,两个学分的必修课,开给刚进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这门课,在台湾的众多大学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课程,因此教材匮乏,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书籍。开课前,我大量搜寻相关文献、史籍,发现要在一个学期之内将台湾文化的概略形貌勾勒出来,其实相当困难。台湾的信史,不过四百年,史前史则长达五六千年,宛如长河一般,或隐或现,通过台湾的土地,在时空交替变换的布幕之前,浩浩汤汤,涌动出先人留下的颜面和足迹。要编好这样的教材,与隔着河岸意图辨识对岸呼喊的声音一样不易。

  这不禁使我望河喟叹,并且感到惭愧。我从初中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学习中国文化,心目中的长河在海峡对岸,不在脚下的土地,从而小觑台湾。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相较,台湾哪来文化?哪有文化?大概也是我到大学二年级之前的既成之见。长河浩瀚五千年,台湾小焉哉。望着中国文化的长河,总有着烟波苍茫,自惭形秽的感觉。隔着河岸,呼喊中国来入梦,就是年轻时我一路缀英拾华、捧读中国古典经籍的心理写照。

  这隔着河岸呼喊,匍伏在中国文化的层波渐浪之前的岁月,由于她的起始于我年轻稚弱的成长期,从而深刻地凿刻了我的生命纹理。通过北诗南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诵读,通过孔孟老庄、史记汉书、文心雕龙以及相关经典的涉猎,年轻的我满足于广博的文化想像之中,并且通过这种想像,感觉我听到的来自长河的、对岸的回声。这回声,钟声一样,悠悠邈邈,让一个生在中国最南方野疆的青年伏地倾听,感动莫名。

  直到大三那年,因为尝试写作台语诗,我才在跪地伏听的同时,听到从台湾这块土地中传出的模糊的声音。先是语言、再是历史、然后是戏曲歌谣、文学,我回过头去聆听,辨识,经由当时仍然有限的书籍、资料,仿佛发现母亲温柔的嘴唇一样,跟着牙牙学语。这有文字的短短三四百年的历史台湾,才开始走入一个站在台湾土地上的年轻人的视野之内,我心目中的长河开始掀起波涛,在我持续着台湾影像的追寻历程中,慢慢位移,直到我完成第一阶段的台语诗创作,这条长河终于明显地由西东向转成为东西向走势,短浅、湍急,泥沙淤积、土石纵横,却真实具体,而不必在梦中呼喊找寻。

  然后,我又回过头去,追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比我的汉人祖先更早在此落脚营生的南岛民族的脚迹。透过人类学家、语言学者的研究,慢慢拼凑出来的台湾史前史的残迹显示,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估计约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活跃着南岛民族的身影。他们出入这个岛屿,航行在东起南美洲西岸复活岛、西到非洲东岸马达加斯加岛、南向纽西兰的广大海域,在浩瀚的大洋之中、在小岛屿半岛之上,这个擅长于航海的民族,以独木小舟横渡大洋,迎风破浪,他们扩散迁徙,而后落脚台湾,成为台湾最早的主人。在这漫长的、汉人尚未进入的五千多年之间,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这个民族,他们真正的生活型态、文化传统和历史,到今天为止还有赖考古、人类、语言学家透过有限的遗址、材料与线索来重建。而汉人,以及这三四百年间来自岛外的不同的统治者,却在不过三四百年的时光中,摧毁了他们延续五六千年的语言、神话、信仰与认同,连从他们所标志的台湾文化的内蕴。

  面对着如此复杂的台湾岛史,要从文化的向度去编订一套台湾文化概论的教材,我在回顾自己追索台湾的心路历程之后,顿然感到另一种隔着河岸辨识台湾的吊诡。我或许可以采用「信史」,告诉学生以汉人作为诠释主体的台湾文化的脸颜,一如三四百年前当汉人来到淡水河畔,听闻长河对岸的原住民喊叫「bnka」时,用汉语「艋舺」来标志这个地方一样;或者一如一九二○年日本台湾总督府那样,用「万华」的日本语音来替代汉人的「艋舺」发声一样,根据主流的位置诠释长河对岸传来的呼喊的声音。然而,这会是真实的台湾吗?

  我终于还是编订好了教材,通过有限文献的选择,留下南岛民族在台湾文化版图中稍微多一点的空间,排挤掉一些汉文化主体的诠解。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能否因此发现,必须把「万华」回归给「艋舺」、必须把「艋舺」回归给「bnka」;但我确知的是,要排除其实仍隐藏在我生命中心的汉文化思考,正确地聆听、辨识河岸彼边传来的南岛民族的发声,从边陲之地发现主流,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谦卑与学习。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4-17 15:01 |
Ivon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个人商品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验证会员
级别: 荣誉会员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鲜花 x1423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下面是引用sharron530于2005-04-17 15:01发表的 隔着河岸呼喊的声音:
我在静宜大学中文系开的课,这个学期多了一门名叫「台湾文化概论」的课,两个学分的必修课,开给刚进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这门课,在台湾的众多大学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课程,因此教材匮乏,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书籍。开课前,我大量搜寻相关文献、史籍,发现要在一个学期之内将台湾文化的概略形貌勾勒出来,其实相当困难。台湾的信史,不过四百年,史前史则长达五六千年,宛如长河一般,或隐或现,通过台湾的土地,在时空交替变换的布幕之前,浩浩汤汤,涌动出先人留下的颜面和足迹。要编好这样的教材,与隔着河岸意图辨识对岸呼喊的声音一样不易。

  这不禁使我望河喟叹,并且感到惭愧。我从初中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学习中国文化,心目中的长河在海峡对岸,不在脚下的土地,从而小觑台湾。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相较,台湾哪来文化?哪有文化?大概也是我到大学二年级之前的既成之见。长河浩瀚五千年,台湾小焉哉。望着中国文化的长河,总有着烟波苍茫,自惭形秽的感觉。隔着河岸,呼喊中国来入梦,就是年轻时我一路缀英拾华、捧读中国古典经籍的心理写照。

  这隔着河岸呼喊,匍伏在中国文化的层波渐浪之前的岁月,由于她的起始于我年轻稚弱的成长期,从而深刻地凿刻了我的生命纹理。通过北诗南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诵读,通过孔孟老庄、史记汉书、文心雕龙以及相关经典的涉猎,年轻的我满足于广博的文化想像之中,并且通过这种想像,感觉我听到的来自长河的、对岸的回声。这回声,钟声一样,悠悠邈邈,让一个生在中国最南方野疆的青年伏地倾听,感动莫名。
.......
有时候一个文化可以保留在当时
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政府网际 | Posted:2006-10-03 16:2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847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