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健康] 慢性頭痛 中醫有解
台北市立中醫院內科醫師楊麗姝指出,大部分頭痛都沒有生命危險,但處理上仍須謹慎;一般而言,頭痛分三大類:急性頭痛、症狀性頭痛、以及慢性頭痛。
她表示,急性頭痛可能是腦動脈瘤破裂、腦腫瘤等原因所致,可能發生如球棒重擊般的爆炸性疼痛,或是鈍痛、悶痛,也常伴隨嘔吐、單側肢體麻木、或短時間的意識喪失,此時應送急診治療,中醫的療法恐緩不濟急。
症狀性頭痛則是因感冒、發燒、經前症候群、宿醉等引發的頭痛,通常,只要這些病因改善,即使不特別處理,頭痛也會消除。
楊麗姝說,慢性頭痛又分為:情緒緊張所引起的,常合併肩頸僵硬,多在天氣寒冷、季節交替、下午發作;憂鬱引起的,多在清晨發作;以及原因不明的偏頭痛,特徵是疼痛多發生在頭側太陽穴附近,可感覺血管劇烈收縮,可能伴隨嘔吐、腹瀉。
楊麗姝指出,中醫治療頭痛,也講辨證論治,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頭痛」是外邪襲犯,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而頭痛,臨床上又可分三種不同成因:
1.風寒頭痛:風寒外邪所致,頭痛會連及頸背,遇風寒尤易加重,治療上宜疏風散寒,常用方劑有「川芎茶」等。
2.風熱頭痛:外風夾熱邪所引起,除了頭痛,也會有咽喉腫痛、發燒、便秘、小便赤熱等症狀;治療上宜疏風清熱,常用方劑如 「桑菊飲」。
3.風濕頭痛:外風夾濕邪所致,頭痛時好像有東西包住頭一樣,還會有胃腸悶脹、食欲不振、遇陰雨天會特別加重。治療上宜疏風祛濕,常用方劑如「羌活勝濕湯」。
至於另一類「內傷頭痛」則多因久病造成內傷,以致氣血不足,或身體循環不佳,阻塞經絡而引發頭痛。臨床上也可分三種:
1.肝陽頭痛:頭痛部位多在頭頂及兩側,且可能伴隨眩暈、煩躁、咽乾口燥,治療上宜平肝潛陽,常用方劑如「天麻鉤藤飲」。
2.痰濁頭痛:這種頭痛感覺多為「昏矇」,且痰多惡心、身重如山,治療上宜化痰通經絡,常用方劑如「半夏白朮天麻湯」。
3.氣血虛頭痛:疼痛多半不算嚴重,是因疾病纏身日久,心悸氣短,勞累時會加劇,治療上宜補氣補血,常用方劑如「聖愈湯」。
此外,楊麗姝也提醒,習慣性頭痛的人,日常睡眠應充足,每天最少7小時,且生活要規律,最好在晚上11點前上床,因晚上11點到半夜2點是肝經、膽經運行的時間,此時最好多休息;且應避免壓力,有適度運動,同時少碰菸、酒、咖啡、乳酪、巧克力、熱狗等易引發頭痛過敏的食物。
出處 奇摩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