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36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图 1.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
「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当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
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
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
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
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
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海云法师:
我们看这一段,就知道这志道蛮有深度的,
并非随口问问,他把《涅槃经》里之所以不明了的原因都讲出来了。

志道和尚,广州南海人,他来请问惠能大师:
「学人从出家以来,阅览读《涅槃经》十多年了,
不了解其主要思想,希望和尚为我指示。」
读诵十多年,这工夫相当深了。惠能问他,哪里不懂?
「《涅槃经》里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志道和尚说他这里有疑惑。这一偈大家要背熟,
光是经常读诵,福报就很大。不过常读诵,但误解其意也很麻烦。
一般人听到这一偈便赞叹很好,至于怎么好法?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志道和尚十几年很用功,
不管他误解也好,体会也好,至少他真的用功了。

师曰:「你干嘛,哪里怀疑呢?这没错啊!」
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二身,二身就是色身、法身,色身无常,
所以说有生有灭,这我知道。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欸!他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既法身有常,又为何无知无觉?
这叫「断灭相」,这知见就不正。)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生灭灭了,寂灭就乐,
到底是哪里灭?色身灭还是法身灭?寂灭为乐是哪一身受乐?
假如是色身,色身坏掉时,四大分散,那全然是苦,
怎能说乐?假如是法身寂灭的话,又形同草木瓦石,
谁来感受这个乐呢?再说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
所以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
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法都被涅槃断了,
把它约束住了,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以逻辑推理诠释佛法,往往陷入似是而非的谬误
这段不但讲得好,文字修饰也很美,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但都是逻辑推理。我们常说,不可用逻辑推理思考,
原因在此。志道和尚完全是用逻辑推理,
按这逻辑推理似乎都没错,那是基本定义嘛,先一个大前提,
然后小前提一路推衍下来,就逻辑本身而言并没有错,
但以这种推理方式,无法见性!
所以我们不鼓励大家读佛教论文,因为它都是推理法,不能见性。

志道和尚一开口:「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便是第一个错误的假设。其次,「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
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这也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
他谈哪个寂灭,哪个受乐,就是先假设「有一个灭,有一个受」,
这是第二个错误的假设。

接着他又问:「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
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
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这是他的第三个错误。
也就是说,它有灭有受,这都是假设一个断、一个常。
断见、常见已在此出现──若非这样,就是这样;要那样,
就是那样;要不然就都不是……以现代话来讲,
他用的是二分法。既是二分法,则非灭即受。
这种二分法的情况,一般称为邪见,但此种逻辑推理,
在学术界却经常运用。

例如,问:「心是什么?」假如回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个道显然是有个物质在,
所以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不对?
如果说是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一切万物,那这个无极、太极是否也「有」?
只是比较微细而已嘛!那么这一推衍下去就成唯物论了,
一旦定义成唯物论,佛法就讲不下去了。你又说,无极,
万物浑成,跟前面所说的那个完全无关,
「道」是一切宇宙运行的轨则,那这又纯然唯心了。

不管是透过唯心论或唯物论,都不是佛法,皆谓之邪见。
因为你所说的唯心,顶多是谈到理法界;唯物,
也顶多是谈到事法界而已,唯物比唯心更低一级了。
佛法,至少要到「理事无碍」,
亦即「心、物之间如何产生关系?」然而要知道,
佛法所论心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它变成「外境影响内心,
境界能转心,是凡夫;若心能转境,即心能影响外物」,
这一推理,又变唯心论了。
逻辑思考的推理就在这里产生很大的弊端。
心灵上的东西不能用脑筋推理,否则皆属可思可议;
佛法为推理所不到,故曰不可思不可议,
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那个样子,不是脑筋所能思考得到的。
然而志道和尚在此,却全是运用逻辑思考。

下面志道和尚又说:「法性是生灭的本体,
五蕴是生灭的作用;一体五用,所以生灭是常。
生者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你看,他用体、相二分法了。
一个人经由修行而证悟,觉悟后将其境界记载下来,都叫佛经
大家知道,《大藏经》里有很多论,就是写这个东西,
跟此全然无异,所以好多人喜欢讲论。告诉你,那根本是邪见,
即使编入《大藏经》,仍属邪见。虽谈佛法,
但只要是用逻辑思考去推理,通通属邪见。
现在我们称某些经典为「伪经」,
是根据文章出现的先后次第来断定其真伪。
其实,佛法说的「伪经」,乃指依据逻辑思考推理而写就的。
假如作者是在修证上有了慧观,于定中将之记载下来,
则通通属佛经。「佛」就是觉悟,佛经就是觉悟的经典,
所以一个人经由修行而证悟,觉悟后将其境界记载下来,
都叫佛经。假如是用脑筋推理思考写出来的,就叫伪经,
因为不管他怎么写,都还是可思可议,差别在此。
志道和尚就是处于此种状况,从前面一路谈到这里,
他都用二分法逻辑推理。

志道和尚又说:「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
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这还是二分法!
假如这四大分散后依旧再来的话,那么有情之类就不断不灭了;
若不再来,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你看,
他都用二分法。「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
一切诸法都被涅槃束缚住了。「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换句话说,他归纳至此认为,如有再生的话,仍属凡夫,
若不再生,哪有乐或不乐呢?
「若不再生,哪有乐或不乐呢?「若不再生」是断见,
「若有再生,又是苦」属常见,
所以志道和尚就在断见与常见之间摇摆犹豫,迟疑不决。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
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
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
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
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
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志道和尚虽然弄错了,但他毕竟是很用功的,
所以惠能道:「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为何学外道的断见 常见,来论最上乘的殊胜法?」
好多人在佛门中转来转去,即使出家了,我还是说他没学佛。
为什么?像志道就是,脑筋还停留在世间二分法的逻辑推理,
那就不是学佛。学佛是要学觉悟,觉悟的首要条件,
便是不再用相续心,相续心是轮回的根本,
必须训练自己不再用相续心。志道和尚读《涅槃经》十几年,
少说也出家二十年了,不然《涅槃经》怎么看得懂?
但在这么长久的时间里,他那个「相续心」仍无法去掉,
还是用世间的逻辑思考,这叫「内外道」,即佛门内的外道。

惠能接着说:「依你所说的,色身外还有法身;生灭法外,
还有寂灭法;又推涅槃常乐是『有身』,有这个色身,
还是法身来受用的;这样的推理方式,
是执着于生死,执着于世间的享乐。」各位听人谈佛论法,
到此地步,能否分辨出来人家所说的对不对?
惠能就在这个地方提出来了。
惠能续道,你现在应该要明白,
佛因为一切迷惑颠倒的凡夫错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
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
枉受轮,「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

「常乐涅槃」和「一切法皆苦」是同一个,只因众生迷了,
误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
于是将「常乐涅槃」转化成「苦相」,如此而已。
修行,就是不再错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
不再分别一切法法为外尘相,假如能做到这点,
当下即能转「一切」法皆苦」为「常乐涅槃」,
就这么转过来了。凡夫是这样变成凡夫的,
我们现在循原路把它翻回去,
那就变成出世圣人了。这两者并殊异啊!
「佛愍此故……」佛陀愍念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
错认了这种情况。「错认」叫作执妄。什么是执妄呢?
迷人就是迷真,迷真的人执妄;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
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这叫执妄。换言之,执着于错误的,
就叫执妄。「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
刹那无有灭相」,这时,佛陀为了要救度这些人,
才示现来说明涅槃真乐刹那之间,无有生相,无有灭相。

二分法或对立,都不是佛法
为何说「寂灭为乐」?是因为众生以苦为乐,
所以才说寂灭为乐,其目的是希望众生放弃生灭之苦。
一旦放弃生灭的苦,那一切就没了,这就对了,
所以前面说「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即是指此。
但我们不明白,还以为有生灭法、有寂灭法。
生灭法与寂灭法是对立的,只要破了生灭法,寂灭法就得了,
并非另有一个寂灭法。
何谓空?「空」即是针对众生执着「有」而说的,
只要「有」一破,空便证得了,无有另外一个空。何谓「真」?
因为你执妄,所以把妄破了,真即现前,无有另一个真。
所以用二分法就不对了,佛法就谈这个。

「……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刚才所说的还不究竟,
所以这里强调,若还有一个生灭相可灭,那就不对了。
可是我们初学之时,一定有个生灭相需灭,然而各位要知道,
到了某个程度后,会发觉无生灭相可灭,那是正常的。

有位老和尚,念了三、四十年佛,突然间这么说: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奇怪!好像愈念愈不对。」
人家问他怎么不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我好像在念我自己耶!」你有没有办法如他这般?
告诉你,这非经四十年工夫不可!他每天大概念十万遍,
念了四十年才觉悟到:「阿弥陀佛不是外面的,是自己耶,
自己是阿弥陀佛啦!」为何我们一开始要让你念阿弥陀佛,
其实乃是希望你「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那时你就会发觉,念阿弥陀佛其实在念自己。
假如你因此就这么想:
「对,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我自己,所以不要念。」
告诉你,下辈子你又来,愚痴啊!这是一个工夫,必须去实修经历。

所以,虽然惠能说:「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
但那是告诉你,必须「先有一个寂灭可灭」,
然后追求「灭生灭」;灭生灭到某种程度便会发觉「无生灭」啊!
既无生灭,又为何要灭生灭呢?那就对了!
你就进入一真法界了,因为你已不分别、不执着了。
例如,一个人刚开始读书时,爸妈一定勉励他认真读书!
可是当他读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爸妈反而会劝他不要再读了!
当孩子到达某种状况时,父母会适可而止地加以制止。
然而,真正会读书的人,他用功到某种程度后便会调整自己,
不会将自己逼上梁山。同样地,修行人也有自己的稳定系统,
到某种程度即会进入某种状况。那个稳定的系统便是「解门」,
没有解门就会盲修瞎练。但也绝不因解门而把自己弄颠倒,
倒果为因了。因为这样学、这样听,
就真以为有那个东西,那样就不对了。

有所求的都不是真乐
「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当现前时」即是当下,当下无当下的境界,这叫常乐。
我们常提艺术创作者的例子,艺术家在创作时,
唯有创作一事,而无自我了;真正杰出的小说家,
在写作时只有那个情境,很难刻意安排怎么写。
假如一面写一面想着这部书发行后,销售量要达到十万、
二十万部,到时候就成畅销榜的名人了…﹕
那完了,那是为争名而作,无法将自性完全显露出来,
掌握不到生命的火花,那个作品不得利啊!
此例与此处所谈无异,这句是个总说,
「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有所求的都不是真乐。这时「既无所求,亦无无所求」,
不是为无所求而来无所求,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这叫常乐。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
这种乐,没有受者,没有不受者。一个修行者,
要感受到本身的成就,可以由此去看。
假如你说:「最近修得还不错,很高兴。」
告诉你,这只是差不多一点而已,你还要再差不多一点,
一直「再差不多一点」,最后达「亦无不受者」。
修行到某个程度是不分别的,也就是转第六分别识成妙观察智,
不分别了;把末那的执着转化成平等性智,
这只达中上程度的成就,尚未达最上乘,
但这就已经是不分别、不执着了。若我们还有个「此境可乐」,
就会「彼境不可乐」,仍旧有可乐或不可乐的情况,
那不对啊!那种修行都还在凡夫境界里,顶多是调身、调心、
调气、调息,调得还不错。所以今天天气很好,就很可乐,
否则就不可乐,变成这样子了。这尚属世间法,绝非究竟的,
修行的出世间法境界。

既然无有受者,无有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怎么一个本体有五个作用呢?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
志道和上这句话很明显违背佛法本旨,
所以很容易便可看出他错解了涅槃之意。
然而,他若是没讲,你可能也看不出他哪里有问题了,
因为他前面分析得很详细啊,我们知道他很用功,
但是错用功,用错了地方。

修行一定要先把心移到正确的原点上,
这样来用功就不至于弄错了。否则即使你很用功,
都是盲修瞎练。你看,志道法师跑到外道的断见、常见、
邪见去了,用功完全白费。不过他福报很大,
能够得遇惠能大师。假如他生在我们这个时代,论文一发表,
在佛门成为一个异曲之秀,只要知见与人不同,
很快就可出名,那完了。还好他福报极大,
不然,如此谤佛毁法都不自知。「听吾偈曰」,
现在你听听,我说个偈给你: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这个偈,说是六祖写的,实在令人不敢置信,
这需要有相当的佛学素养才有办法,其中专有名词很多。
佛是「寂照」,菩萨是「照寂」

「无上大涅槃」,「大涅槃」是最高、最上乘的法。
「圆明常寂照」,「寂」是静,静能发挥作用,叫作照,
照是作用,佛是「寂照」,菩萨是「照寂」。
菩萨是照见安静的那个本体,本体是静的,所以是寂;
照是作用,菩萨要追求那个目标,所以他要能够照见本体。
而「寂照」是本体起作用照见一切众生。
惠能此处是从佛的立场来讲,故云「寂照」。

「凡愚谓之死」,凡夫说某人入涅槃了,其实等于说他死了,
故凡夫言「死」。「外道执为断」,这个外道不一定指道家、
儒家或其他宗教信仰。佛门中,凡是仍执断见、常见者,
通通谓之外道,这叫「内外道」,即佛门内的外道,
因此外道不一定指特别的人。这与天主教、
基督教所说的「异端」不同,他们将不符合其讲法的都归入异端,
佛门则将知见错误,变成断见、常见、邪见的,称作外道。
虽然现出家相,受戒也很久了,每年都结夏安居,
甚至还当戒师、律师传戒予他人,但仍有此种断见、
常见,都还是叫外道。
「诸求二乘人」,二乘人的知见不是断见、常见,
已是内道而非外道了,但其心量比较小,
大概此处所作的解释比较拘谨严格。「目以为无作」,
灰心泯志,没有积极创作的意愿,叫作「无作」。
「尽属情所计」,把这些作为都称作「情计」,情执的意思。

「六十二见本」,这六十二本怎么算呢?我们常讲「六十二」,
哪个地方有六十二,你看到没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
「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其功德福报等于称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
为什么说六十二亿,不讲六十或六十三?此「六十二」
有性宗、空宗两种说法。

性宗所说的六十二是从圆教初住位开始一直算到成佛,
有六十二位、六十二阶,名为「六十二菩萨位」,
这是一种算法;我们常说法身大士,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他一直到成佛有六十二个位次,这叫「六十二」
另外,空宗的六十二是这样算的:「空、有」,两见;
「有」当中又分「地、水、火、风」四大,
地、水、火、风四大之下又个别有个「过去、现在、未来」,
三乘四等于一十二;一十二再加上「色、受、想、行、识」五蕴,
那么五乘十二是六十;六十加上原先「空、有」两个,
是为「六十二见」。以这六十二见为根本,生生死死轮回不止,
便谓六十二见本。这是二乘人说的。

惠能不识字,怎会懂那么多?我就常常背不出来。
因此你不能说:「他没读书,我也没读书,所以我也会开悟。」
问题是,他没读书能记这么多,你没读书却什么也记不得。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这假名都是因为因缘生而立,不是真实义;
唯有大心量的人才能通达而无取舍。
我们讲经时常发生一个很大的困扰,有些人希望能依于经论,
不增一字,不减一字,所「离经一字形同魔说」,怎么办呢?
你可能说,照念就好,但照念你又不懂;
于是我们只好加一些新材料下去,这时就会有人说:
「佛又没有这么说。」那到底是说还是不说?
只有「过量人」才冒这大不韪。

我们南北各处讲经,常听到这种声音:
「某某人讲经真好,他完全依据佛说,一字都不增,一字都不减。」
那当录音机不就好了。所谓「不增不减,
不增一字,不减一字,不离经文」,
这是指其法义符合世尊所说的。
例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所讲的符不符合这个说法?若不符合那就错了。
不要以为经引得很多就好。民国至今(民国八十二年),
我们看到写得最好的,大概五0年代以前,圆锳法师写得不错,
宝静法师讲得不错,他们的着作都相当有名;
而五0年代后只有一本,即某位老居士写的《无量寿经》注解本。
但你从那注解本上可看出,那不过是佛教词典而已,
里面皆为古人所言,只是将其剪贴在一起,
重新出版而已,并未见性。你说他注解不好吗?当资料来搜集、
分析是非常好,可是那东西做不到「通达无取舍」,
他局限于一隅,非「过量人」,以此标准,不过是个老学究罢了,
经典语出何处,他注解得很详细,无异于现在的学术着作。
这就告诉我们,在表达真实义时要有时代性,
因为语言文字会有时代性,但法义、法理都不能变,
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你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你知道五蕴法,
这五蕴法怎么有我呢?惠能把这个部分先提出来。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五蕴法中,有一个我在,
外现种种相,那么以音声来讲,「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中性的,
它没有凡圣的见解,之所以有凡圣之见,乃出于人的分别心,
是人的因素。同一个东西,圣人凡夫所见都是一样,
但圣人与凡夫的感受不同,差别在此。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既然不起凡圣之见,
就无涅槃不涅槃的问题了。二边,即指空、有;三际便是过去、
现在、未来。空有、时间通通毁了,通通不见了,这叫「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六根应该常常运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古代的文字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阅读起来会很烦,既要用又不起用想,既要分别,
又要不起分别想,那怎么办呢?用现代话解释,
我们便可重新加以定义。这个「用」,诸根起作用是自然状况,
但若文字不通达,就会发生误解。诸根要运用,譬如肚子饿了,
要不要吃?要啊!但要不起用想。如不明其义,
便解释成「肚子饿了,不要吃。」最后问你肚子饿不饿?
你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你已将「肚子饿」
这个生理机制压制下去,肚子不饿,是因为你不准它饿,
不能吃啊,最后怎么办?死路一条!因为你不知何时该吃嘛。
这种状况并非不起用想,而是诸根不会用。

要懂得能够起作用而不起用想,要分别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换言之,对于一切法,你要有觉知,应有那种了解性,
但不要分别执着。那个「分别一切法」,
就是对一切法要具足了解性与警觉性,但不要分别执着。
因为古代语言文字少,现在用不同的词句带进去比较容易了解。
你若坚持不能离经一字,「离经一字形同魔说」,
那就会一直在那边绕,走不出来了。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劫火从海底开始烧起来。
这段经文其实牵涉到一个公案,不过我们不讲。
简言之,即水、风、火三灾起的时候,众生受到极大的伤害。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此时「真常寂灭乐」,
这些伤害戕害不到你,你不会受伤害;涅槃相即是如此。

三灾起的时候,假如是人,要升到四禅天以上才不会受伤害,
三禅天以下都会受伤害。火烧初禅,风吹二禅,水淹三禅,
故三禅天以下通通毁了,只有四禅天以上不受伤害。
虽说四禅天以上不会,可是这世界成、住、坏、空,
还是照样毁了。所以这地方是指成、住、坏、空,
一切有为法都不可靠,只有「真常寂灭乐」才是可靠的。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我现在不得已,勉强用语言文字表达,目的是要你抛开邪见,
不要随文字去乱解。让你稍微懂一点,
可是其他部分必须自己去悟。这地方可以发现,
六祖所答的只有一个特色:销归自性,自性自如。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这地方都是「大悟」,
到底能悟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下列原则可供各位参考;
惠能大师解释很多的,那人所悟是小悟;
若惠能大师三言两语一问,对方也简要几句一答的,
那定然是大悟。像这里,惠能大师讲得那么辛苦的,
这不会是大悟,他要是能够转六、七识就已经很不错了。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0-19 20:4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66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